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675000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
摘要: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起着提供信息和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新闻报道中的偏见现象时有发生,对新闻的客观性造成影响,这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围绕“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与客观性”这一主题,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深度分析,挖掘出新闻报道中的偏见表现形式和成因。研究结果显示,偏见源于报社的政策、记者的个人认知、社会大众的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基于这些研究发现,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并实证验证了这些对策对保障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有效性,这为理解新闻偏见现象,提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闻偏见;报导客观性;对策应对
引言
新闻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对于传递信息、塑造公众观点、影响社会风气均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社会发展健康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真实的新闻报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偏见的产生无法完全避免,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带来了实质性的影响。面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新闻报道中的偏见与客观性”为主题,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找出偏见来源,进而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应对策略。期盼这样的探讨,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操作性的指南,同时也为相关的新闻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共同推动新闻报道走向更加客观公正的未来。
1、新闻报道中的偏见现象概述
1.1 举例阐述新闻报道中的偏见现象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现象时有发生,对新闻的客观性造成影响[1]。例如,某些媒体在涉及宗教、种族或地域等敏感话题时,往往存在偏袒或歧视性言论。2018年某电视台关于一起抢劫案的报道中,涉事嫌疑人的种族被过度强调,而被害者的身份却被模糊处理,这种不公正的报道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议。
新闻报道偏见现象还体现在对某些事件的报道角度上。以某地区发生的交通事故为例,一些新闻媒体可能会把焦点放在责任人的身份,而不是强调事故的原因和教训,导致报道内容失去客观中立性。
这些例子表明,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偏见可能源于记者的主观态度,也可能受到所在媒体的政治立场和商业利益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客观认知,阻碍了新闻媒体对社会公正性的维护。
1.2 新闻报道偏见产生的负面影响
新闻报道偏见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失真和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偏见性报道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使得公众无法获取客观真实的信息。一些报道可能会夸大或缩小事实,甚至故意省略某些重要信息,从而扭曲事件的本质,影响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偏见性报道可能会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偏激或极端,导致社会对特定群体或事件产生过度偏见和敌意。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不再是客观中立的信息传递者,而成为了不负责任的舆论操纵者,助长了社会矛盾和对立。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了潜在威胁,也严重影响了公众获取真实客观信息的权利。有必要深入研究新闻报道中偏见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监督和引导,以确保新闻媒体更好地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2]。
2、新闻报道偏见的形式与成因
2.1 新闻报道偏见的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偏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选择性报道、语言偏见、报道角度偏见等。选择性报道是指媒体在采访、报道过程中选择性地忽略或减少与自身立场或政治意图相冲突的信息,以此来强调或支持特定立场。语言偏见则体现在报道中使用偏袒或贬低某一群体的语言词汇,而报道角度偏见则表现为在报道事件时,将重点放在某一特定角度而忽略其他可能的解读。新闻报道也可能存在着对特定人物或团体的偏见,表现为漏报或歪曲事实、片面解释事实等方式,呈现出对特定对象的偏见[3]。
这些表现形式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媒体组织的政治立场、记者的个人观念和认知偏差、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媒体的商业利益和政治立场会影响其报道方向,记者的个人观念和认知偏差则会在采访和报道中产生主观偏见,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媒体选择性报道的对象和角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使新闻报道出现偏见表现形式。
2.2 新闻报道偏见的深层次成因探析
新闻报道偏见的深层次成因较为复杂,报社的政策和取向直接影响着整体新闻报道的偏见倾向。一些报社可能受政治、商业等因素影响,使得其新闻报道更容易出现偏见。记者个人的认知和观念也是新闻报道偏见的重要成因,记者的主观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记者的个人背景、经验和立场差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社会大众的预期和倾向也会对新闻报道偏见产生影响。新闻机构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和预期,可能会在报道中加入偏见元素,以获取更多的关注和阅读量。这些因素的交织使得新闻报道偏见的成因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新闻报道偏见的深层次成因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主观意识,还受到政治、商业、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减少新闻报道偏见现象,除了关注个体记者的职业操守外,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净化新闻传播环境,提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3、对策建议及其有效性验证
针对新闻报道中的偏见现象,新闻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编辑审核机制,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查,确保新闻报道内容客观、公正。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减少主观意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新闻机构应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和判断能力,增强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把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新闻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遏制新闻偏见现象的发生。广大公众也应增强对新闻报道的辨别能力,提高对新闻的理性认知,减少外界因素对个人观点的影响,促进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提升。
为验证上述对策对保障新闻报道客观性的有效性,根据提出的对策建议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新闻机构建立健全的编辑审核机制后,新闻报道中的偏见现象明显减少,新闻报道客观性得到有效提升。在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教育,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政府部门加强对新闻行业的监管力度和公众增强对新闻报道的辨别能力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新闻报道偏见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新闻报道中的偏见现象,提出的对策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为理解新闻偏见现象、提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提供了有益参考。希望相关研究和实践能够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结束语
本次研究关注了新闻中的偏见和客观性。我们从多个实例中深入了解了新闻偏见是怎么产生的,发现新闻偏见不仅与报社的政策有关,也受记者个人观点和公众期望的影响。为了保证新闻的公正,我们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已证明这些建议是有效的。虽然我们的研究在记者个人观点和大众期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我们已经展示出新闻偏见的复杂性,并为改进新闻偏见问题、提高新闻报道客观性奠定了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宇,钟秀芳.关联理论下译者意图与新闻报道客观性[J].今天,2020,0(18):0090-0091.
[2]赵若汀.论环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J].世界环境,2020,(02):89-89.
[3]林欣杰.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把握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2,(23):103-105.
李薇薇,女,汉族,云南省元谋县,1982年5月,大学本科学历,记者(中职),研究方向:新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