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鹿亭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2016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对新型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探索,新型建筑墙体因其优异的性能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所以高效、准确地评估墙体质量和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传统检测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本文首先综述了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其性能特点,分析了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的独特优势。并系统地阐述了新型建筑墙体检测领域的关键技术,最后依托实际建筑墙体检测工程,以超声波检测技术为例,说明了该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验证了其可靠性和有效性,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型建筑墙体;非破坏性检测;超声波检测
前言:随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其应用日益增多,这些材料在提高建筑物性能、节能减排和增强结构安全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新型材料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检测与评估挑战,特别是如何有效地评估这些墙体的质量和寿命。传统的检测方法往往是破坏性的,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对建筑物造成二次损害。因此,非破坏性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和实践中的重点。超声波检测技术作为先进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其通过分析材料内部或表面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来评估材料的完整性和性质,在工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型建筑墙体的质量评估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对墙体内部缺陷的精确定位和大小评估,而且操作简便、效率高,并且对环境无污染。本文旨在探索超声波检测技术在新型建筑墙体中的应用流程及其效果,以保障新型墙体结构的稳定性。
1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性能特点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是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产物,具备优异的综合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功能要求和环保节能标准。目前常见的新型墙体材料包括气泡混凝土、轻质隔墙板、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聚苯乙烯泡沫(EPS)、挤塑聚苯板(XPS)等。
在力学性能上,新型墙体材料往往拥有更高的强度与刚度,而密度较低。在承受相同负载条件下,新型材料制成的墙体可以实现更薄、更轻的设计,从而降低建筑自重,提供更大空间利用率。同时由于其自重较低,抗震性和抗冲击能力更强。在热性能方面,许多新型墙体利用泡沫塑料、气凝胶等高效绝热材料作为填充或复合层,显著降低了热桥效应,改善了室内温度稳定性。这种节能特点不仅减少了对暖气或空调系统的依赖,而且有助于降低长期运行成本,并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在环境适应性方面,部分新型材料,如经过特殊处理或添加相关添加剂制成的墙体材料可以有效抵抗日晒雨淋造成的老化和褪色问题,而且在含有腐蚀性物质的环境中(如海边或工业区),这些材料也显示出较传统选项更好的耐腐蚀特点。除此之外,新型建筑墙体通过采用吸音、隔音层次结构设计来优化声音传播路径和反射特征,有效降低了噪声污染,提升了室内声学舒适度[1]。
2新型建筑墙体检测的关键技术
2.1超声波检测
超声波检测主要通过向墙体发射高频声波并接收其反射波来分析墙体内部结构。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首先需选择合适的探头,调整频率等,在预定位置上对墙体进行扫描,记录反射信号,最后根据回波特征判断材料内部结构或缺陷。 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关于材料内部结构的直接信息,如裂缝、空洞等缺陷,且不会对建筑物造成任何损害,灵敏度和分辨率高,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墙体材料。但其局限性在于对材料类型和状态敏感,比如多孔或非均质材料可能会干扰信号传播,而且数据解释需要依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并且设备成本相对较高[2]。
2.2 红外线热像技术
红外线热像技术则是通过捕捉墙体表面温度分布识别潜在问题。该技术使用过程中,首先将热像仪指向目标区域,并获取其红外图像,随后通过软件分析温度分布图案,寻找异常区域(比如由于绝缘不良或水分积聚导致的温差),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和诊断[3]。
这项技术操作简单快速,能够无接触地覆盖大范围区域,并即时提供可视化结果,特别适合用于发现因绝缘问题或水渗漏引起的缺陷。但红外线热像技术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如室外温度、阳光直射等),而且只能显示表面下一定深度内的情况,不能提供深层次结构信息[4]。
2.3地面穿透雷达
地面穿透雷达(GPR)主要利用电磁脉冲探测地下或墙体内部结构。操作时,技术人员先在待检查区域平滑移动GPR装置,并实时记录反射信号,并通过专门软件处理和解释这些数据,以确定空洞或其他特征的位置和大小。
GPR能够探测到更深层次的结构信息,适用于各种复杂环境下工作。与其他非破坏性测试方法相比,可以提供更广范围内的介质连续变化情况。但GPR数据解释极为复杂且依赖经验,而且湿润条件下效果会显著下降,与其他方法相比成本较高,同时在含金属量高或电导率大的材料中使用时效果有限[5]。
3新型建筑墙体检测技术的应用措施
3.1工程概况
案例工程位于城市新兴商务区核心地带,为现代化住宅群的建设项目中,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共设计了6栋高效节能的居民楼。这些楼宇采用了创新型轻质复合墙体材料,旨在提供更优的热隔离性和耐久力。为确保施工质量与结构完整性,项目团队引入超声波检测技术进行全面评估。检测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每栋建筑物选取了不少于50个检测点进行超声波传播速度测试。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平均穿透时间为60微秒/毫米),确定了墙体材料密实度,并与预期标准值相比较。结果显示,在3900个测点中有98.7%满足了设计要求。在对剩余1.3%的测点深入分析后发现,部分墙体存在微小气孔和非均匀密实度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栋建筑物底层外墙区域,可能是由于施工时混凝土振捣不充分造成。随后,在这些关键区域进行了加固处理,并重新进行超声波检测以验证修复效果。
3.2表面处理与测试区域划定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案例工程消除了墙体表面不平整或污染物,以免对超声波传播速度测量造成的干扰。检测中,案例工程技术人员首先使用高压水枪对待测墙体进行彻底清洁,将表面尘土、松散颗粒以及残留的建筑材料清除干净,每平方米墙体用水量控制在5升左右,保证足够冲洗力度同时避免水分过多渗透墙体内部影响结构。随后利用砂纸粒度选用80目至120目之间的电动砂光机对墙面进行打磨,去除微小突起和填补凹陷处。
在完成初步处理后,采用含有无色染料的环氧树脂涂层覆盖整个待测区域。该环氧树脂层不仅能进一步平滑墙体表面,还能提供一层均质介质以便于超声波传播。涂层厚度控制在0.5毫米左右,并通过特制宽刷以45度角交叉涂抹方式施加,确保覆盖均匀且无气泡产生。同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检测图谱,在已经处理好并干燥的环氧树脂涂层上标记出测试点位,每个检测点位间距不超过2米,并沿着整个待测墙体垂直与水平方向布局成网格形态,随后使用专业标记工具,在每个预定测试点位上画出直径为2厘米的圆形标记作为传感器放置点,以系统地评估整个墙体结构,识别局部缺陷所在位置。确定了所有检测点位后,在每一个标记点上安装5厘米×5厘米方形底座配合可调节螺旋升降台的固定支架并调节到水平状态,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墙壁。最后,将超声波检测仪的频率范围选择100kHz至1MHz,增益调节以及脉冲重复频率设置为500Hz。
3.3超声波多角度探测
为提供关于材料内部结构和潜在缺陷的详细信息,案例工程采用超声波多角度探测,通过不同角度的探测来揭示墙体内部可能存在的裂缝、空洞或者异物嵌入等问题,以确保建筑安全性和耐久性。案例工程检测人员在待检测区域距离地面1.5米左右的高度标定一个基准线,沿着基准线每隔30厘米设置一个测试点,并在每个测试点处作标记,将耦合剂(如甘油或专用胶)均匀涂抹在探头底部以增强与墙体表面间信号传输效果。多角度探测过程中,技术人员首先以垂直于墙面方式放置超声波探头在第一个测试点上并记录数据,然后改变探头角度分别向两侧倾斜15°、30°和45°重复测试并记录各个角度下数据。对每个测试点重复此步骤直到所有标记点完成检测。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下获得的数据以明确信号强度与时间延迟变化趋势,若某一特定方向显示出异常值,则代表该方向存在缺陷或非均匀结构。在处理数据时还需考虑到不同频率下超声波单次反射与多次反射之间可能存在干扰情况,因此需要使用滤波器对原始信号进行处理以提取出有价值信息。最后,在所有预设点完成检测后,案例工程技术人员总结了各项数据并制作了详细报告,分析了问题的位置、大小和可能性质。如果多个相邻位置连续显示异常,则需进一步采用其他方法如钻孔取样或开槽核实情况。
3.4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与分析是确保墙体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步骤。案例工程在3900个已划定的测试点上进行超声波检测时,每个测试点都配备了相应的传感器和发射器。超声波设备设置为以特定频率发射超声波脉冲,并记录穿过墙体后由另一侧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每个测点上,收集到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核心参数:一是超声波穿透时间(即从发射到接收所需时间),二是信号强度衰减情况。对于每一个测点,由技术人员记录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所用的时间,单位采用微秒(μs)。在没有缺陷的混凝土墙体中,预计超声波传播时间为100μs。如果某个测试点显示的时间大于这个值,则表明可能存在裂缝或空洞;如果小于这个值,则可能表示密实度过高或有异物。同时记录信号强度衰减情况。正常情况下,在无损伤、均匀密实度的混凝土结构中,标准衰减值范围为-20 dB至-30 dB之间。若某些测点显示远低于-30 dB(例如-40 dB),则意味着材料内部存在较大面积的密实度不均。
为更精确地分析数据,案例工程将参数输入到专业软件中以建立三维模型,并通过颜色编码显现出不同响应级别,绿色代表正常区域、黄色指示需要注意但非紧急处理区域、红色则明确标示需要立即维修加固处。最后,将所有测试点得到的原始数据输入软件,利用算法对各测试点间数据进行比较,根据设定阈值自动识别异常区域,以进行初步分析。例如,如果连续多个测试点显示超声波传播时间连续增加且信号强度持续衰减,则软件将这一连串点标记为潜在风险区域。随后调整软件设置改变敏感性和特异性水平进行更深层次分析时,调节检测系统对缺陷反应灵敏度和避免误报率之间平衡,以便更好地理解缺陷位置的严重程度。
3.5结果解释
案例工程通过专用软件记录墙体3900个测点的超声波传播时间,并将这些数据与预先设定的标准传播时间进行比较。收集到所有测点数据后,发现其中98.7%的测点满足了设计要求,其平均超声波传播速度在3500米/秒至4000米/秒之间,证明这些区域内部结构密实且无明显缺陷。剩余1.3%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测点中,某测试点得到的超声波传播时间显著长于预期值(预期值为100微秒,则实际测试值达到110微秒以上),则表明该区域存在裂缝或空洞。未发现传播时间短于预期值(例如实际测试值低于90微秒),代表案例工程墙体中不存在异物。根据初步分析结果,案例工程技术人员确定问题区域处于两栋建筑物底层外墙区域,进一步调查显示这些问题主要由施工时混凝土振捣不充分引起,导致出现微小气孔和非均匀密实度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案例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在这些关键区域使用了注射型环氧树脂填补裂缝和空洞,并使用额外振捣手段提高混凝土密实度,以加固处理。完成加固处理后,在同样位置重新设置测试点进行再次检验超声波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修复处理后,所有先前未达标准的测试点均满足了设计要求,即修复后测试点数据均回归到3500米/秒至4000米/秒范围内。最终通过对比加固前后数据变化(例如从110微秒改善至100微秒以内),评估修复效果,并生成详细报告提交给项目管理人员作为最终评估依据,证明整改完成。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型墙体材料及性能的特点,探讨了目前新型建筑墙体检测的常用技术,并以案例分析法,依托实际工程,以超声波检测技术为例,探讨了其在新型建筑墙体中的应用流程以及相关操作要点,发现该技术在非破坏性评估建筑结构中具有巨大潜力。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证明了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进行新型建筑墙体质量评估是可行且有效的。该方法为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潜在问题提供了一种无需损害原有结构即可实施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人员应持续深化研究并结合其他先进科技手段进一步优化检测流程、提高准确度,并推动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以保证建筑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方面。
参考文献:
[1]张盼盼,温泽坤.基于视觉传感器的建筑墙体裂缝检测与修复技术[J].建筑机械化,2023,44(12):19-22.
[2]薛伟.某小区建筑墙体渗漏检测及原因分析[J].建材技术与应用,2023,(05):50-52.
[3]李根.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建筑墙体外表面缺陷无损检测方法[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23,42(01):62-66.
[4]于永柱.古建筑墙体木柱缺陷无损检测与安全性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2.
[5]吴朝朝.建筑工程新型墙体节能材料的检测分析[J].江苏建材,2021,(0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