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273100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仰,开始在不同时期刻画孔子肖像与事迹,不同版本的圣迹图由此产生并发展。较为成熟的《孔子圣迹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世人呈现了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主要取材自《史记·孔子世家》,亦旁采《孔子家语》、《论语》和《孟子》等,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画。
一、《孔子圣迹图》的形成与发展
《朱子语类》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圣人,是先师,是无数士子追慕的榜样,也是历代帝王尊奉的偶像。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仰,自汉代开始,就不断有人为孔子造像,其肖像最早见于西汉海昏侯刘贺( 公元前前92年—前59年) 之墓出土的带有孔子和弟子画像的衣镜框,且附有其传记文本。随着印刷技术和绘画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开始追求将孔子事迹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于世,这种以多幅图画的形式描绘孔子生平的圣迹图,最早出现于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孔子五十三代孙孔津编有《孔圣图》三卷(今已无存),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备受推崇,不断有各种版本的孔子圣迹图出现,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直至最终成型的发展历程,成为历朝历代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孔子圣迹图》从十几幅到百余幅不等,有石刻本、木刻本、彩绘本,或白描,或套色,不一而足。目前已知的系统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最早是明正统九年(1444年),时任监察御史张楷依据《史记·孔子世家》,旁采《论语》和《孟子》等,选取反映孔子生平的29件事,作成《圣迹图》,并撰写了每幅图的说明和赞诗,有木刻版和石刻版。明弘治十年(1497年),进士何珣(字廷瑞)以张楷绘本为基础,绘出38图的《圣迹图》,以木版刊行。其后又有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仇英彩绘本、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沈藩、朱胤栘彩绘本、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何出光石刻本、清康熙佚名彩绘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孔子七十二世孙孔宪兰刻本、民国三年(1914年)珂罗本(依据何出光石刻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影印本(依据何出光石刻本)等。
二、曲阜孔庙《孔子圣迹图》的主要内容
位于曲阜孔庙圣迹殿的石刻本是现存圣迹图画中画幅数量最多、生平事迹记录最全面的版本,由孔子第六十一代孙孔弘复主持,万历二十年竣工而成。每幅石刻长约38厘米,宽约60厘米,在“先圣小像”之前,还存有8幅题字,首石篆书“圣迹之图”四个大字,其后两块刻石记载了朱熹依《史记》概述的孔子生平事迹,后又有三块石刻记载了明代邵以仁撰写的《圣图殿说》,再有两块石刻记载了张应登的《圣图殿记》,记录了山东巡抚何出光等人于明万历十九年收集了散落在阙里的木刻版圣迹图刻于石上,从“先圣小像”始,以“真宗祀鲁”结束,共112幅图,保存于圣迹殿中。图画采用四字标题与图文相结合的方式,构图精妙,笔法工隽,气韵生动,形貌传神。从时间跨度来看,记录了从公元前551年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祀鲁,期间孔子生前经历的主要事迹及鲁哀公立庙、汉高祖与宋真宗祭祀孔子;从人生经历来看,记录了从孔子传奇性的出生到早年经历、步入仕途、周游列国到返回鲁国退修诗书、卒葬泗上73年不凡的一生;从人物关系来看,既有自己的家人如“尼山致祷”中的母亲颜氏、“过庭诗礼”中的儿子孔鲤,又有得意门生如“克复传颜”中的颜回、“过蒲赞政”中的子贡、“武城弦歌”中的子游、“读易有感”中的子夏等,还有仕途中相处的君臣如“论穆公霸”中的齐景公与晏婴、“礼堕三都”中的鲁定公、“侍席鲁君”中的鲁哀公等,圣哲往迹,历历如昨,令人亲切倍生,而又肃然起敬。
三、《孔子圣迹图》的价值内涵
《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各种版本的圣迹图流传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它以叙事性图像全面描述了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除了孔子的降生带有传奇色彩外,其余的图画向我们展示了孔子是一个伟大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是一个现实中可以效仿的人,而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话形象。历代版本将典籍中记载的孔子事迹图文并茂的流传开来,使我们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极具收藏价值,它既是文人学士研究孔子思想的珍贵图像材料,又是研究其艺术塑造及历史语境的重要文献。
《孔子圣迹图》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历代统治者对儒家思想备受推崇,他们主张传播学习孔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图画相对于儒家书籍来说,通俗简单,即使是没有知识储备的妇孺平民也能读懂,将儒家思想通过这样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在社会各个阶层更见效力。也有人将孔子圣迹图作为书籍插图进行传播,如明代吴嘉谟撰写的《孔圣家语图》,“取《家语》之文以《圣迹图》镶之”。明清之际,《孔子圣迹图》已成为日、韩及法国的流行读物。《孔子圣迹图》不仅从产生起就流传海外,还在海外再版、传播,成为海外人士了解中国儒家思想、研究孔子的重要窗口。
《孔子圣迹图》是研究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重要参考。不同时期的画家对绘画的追求不同,《孔子圣迹图》不同版本的演变采用了不同的绘画风格,这对于研究当时绘画艺术极具参考价值。例如,较完整反映孔子事迹的彩绘本《孔子圣迹图》最早出现在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其绘画属于比较严谨的风格,当时占据画坛主位的是皇家画院的宫廷绘画,主要是为政治服务;又如董衍光收藏的明末清初版《圣迹图》与当时画坛中的徽派风格极为相似,该版本的发现为研究版画史、连环画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同时,自汉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及文人画师为了表达对儒家和孔子的尊重,不断塑造和完善孔子的形象,不同的孔子形象对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既深且远的文化性影响,历代帝王把儒家思想作为巩固统治地位的工具,画像中的孔子穿着帝王冠服,令人望而生畏;文人儒士将儒家典籍视为经典,把孔子塑造成儒家宗师;在民间,人们将孔子塑造成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形象。
《孔子圣迹图》给予现代人有益启示。虽然不同时期的《孔子圣迹图》版本各有不同,但创作者都试图以孔子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为背景,通过图画的形式向人们传达孔子的思想及其言行处事的态度,教育、感化、改变人的性情,从而使其言行符合“仁”“义”等价值标准。明代文徵明在《孔子圣迹图传》中提到:“日月未出土地暗,渺渺茫茫无所见,自从孔子启愚蒙,诗书礼乐清浊辨,上苍若不生仲尼,长夜漫漫何时旦?预知文明教化功,须看圣迹图文传。”《孔子圣迹图》通俗易懂、便于传播,是人们了解孔子生平事迹和言行思想的重要窗口,是更全面理解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辅助读物,如“忠信济水”中孔子教育弟子,忠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金人铭背”中孔子告诫弟子说话要谨慎;“学琴师襄”中孔子学琴持有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更为现代人的言行处事带来有益启迪,例如其中所提倡的君子品格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对于矫正目前社会中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被孔子视为至德的中庸思想对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各种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现代中国社会治国理政和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文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