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级紧密型健共体下脑卒中中心的建设对提高区域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2
/ 2

县域级紧密型健共体下脑卒中中心的建设对提高区域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应用研究

臧红玉 刘欣 李玉欣 张玉燕 连培健 马美丽(通讯作者)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400

2019年青岛市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2019-WJZD193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县域级紧密型健共体下脑卒中中心建设对提高区域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溶栓治疗率、病死率、致残率、DNT时间和康复效果方面的表现。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服务区域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医疗记录和随访数据,将患者分为实验组(接受紧密型健共体救治)和对照组(接受传统救治)。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效果、DNT时间和康复效果,次要观察指标为院前延误时间。结果:实验组的溶栓治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vs55.00%),病死率和致残率显著降低(10.00%vs18.00%25.00%vs35.00%P0.05。实验组的平均DNT时间和院前延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此外,实验组在康复治疗后的改良Rankin评分改善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vs45.00%P0.05结论:紧密型健共体下脑卒中中心的建设显著提高了区域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效率和疗效,减少了患者的死亡和残疾风险,缩短了救治时间,并改善了康复效果。

【关键词】紧密型健共体;脑卒中中心;区域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效率

0 引言

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县域级地区,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医疗设施有限以及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救治能力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1]紧密型健共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以大型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其他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医疗服务网络。该模式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2]。由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县域级紧密型健共体下脑卒中中心的建设对提高区域内AIS救治能力的应用效果评估紧密型健共体模式在脑卒中救治中的实际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研究对象:选取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服务区域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分组方法:根据患者是否通过紧密型健共体下的脑卒中中心接受治疗进行分组。实验组为接受紧密型健共体救治的患者,对照组为未接受此类救治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救治流程分析

急诊响应:分析急诊科对疑似脑卒中患者的响应流程,包括初步诊断、CT扫描、实验室检查等。

溶栓治疗:记录溶栓治疗的实施情况,包括治疗时间、药物使用、治疗效果等。

多学科协作: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在救治过程中的作用,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合作情况。

1.2.2 质量控制

数据审核:设立专门的数据审核小组,确保收集的数据准确无误。

标准化流程:制定统一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流程,减少偏差。

1.3 观察指标

1.3.1 主要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病死率、致残率等。

DNT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DNT时间,即从进入急诊科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

1.3.2 次要观察指标

院前延误时间:记录患者从发病到到达医院的时间。

康复效果:评估患者在康复治疗后的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到统计软件中。

数据清洗:对数据进行清洗,排除无效或错误的数据。

描述性统计:对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比较分析:使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在主要和次要观察指标上的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P0.05),见表1

1 患者基本资料

指标

实验组

对照组

P

患者总数

150

150


平均年龄

65.54±10.21

66.15±9.18

0.554

男性比例

54.00%

56.00%

0.756

既往病史

糖尿病:40.00%

糖尿病:42.00%

0.842

高血压:70.00%

高血压:68.00%

0.605

2.2 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溶栓治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 vs 55.00%),病死率和致残率显著降低(10.00% vs 18.00%25.00% vs 35.00%P0.05),见表2

2 治疗效果

指标

实验组

对照组

P

溶栓治疗率(%)

70.00

55.00

0.002

病死率(%)

10.00

18.00

0.009

致残率(%)

25.00

35.00

0.047

住院时间()

10.54±4.27

12.38±5.19

0.032

2.3 DNT时间和院前延误时间比较

实验组的平均DNT时间和院前延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DNT时间和院前延误时间

指标

实验组

对照组

P

平均DNT时间(分钟)

35.12±8.18

47.53±11.48

0.000

平均院前延误时间(小时)

2.55±1.27

3.81±1.93

0.001

2.4 康复效果比较

实验组在康复治疗后的改良Rankin评分改善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 vs 45.00%P0.05),见表4

4 康复效果

指标

实验组

对照组

P

康复治疗后改良Rankin评分改善率(%)

60.00

45.00

0.012

3 讨论

紧密型健共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模式,其在脑卒中救治方面的应用和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验证。通过本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紧密型健共体在提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能力方面的潜力和效果,为县域级地区的脑卒中救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实验组中较高的溶栓治疗率可能归因于紧密型健共体下的多方面优势。首先,健共体内部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响应速度和效率。其次,通过同质化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医务人员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识别脑卒中症状并迅速启动溶栓流程。此外,健共体内部的多学科协作机制有助于优化患者转诊和治疗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窗”内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紧密型健共体模式下,患者能够得到更加连贯和全面的治疗。早期溶栓治疗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并减少了残疾发生。此外,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也为患者的良好预后提供了支持。健共体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也为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DNT时间和院前延误时间的缩短反映了紧密型健共体在急诊响应和救治流程优化方面的成效。通过建立急诊科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优化院前急救和转运流程,确保了患者能够快速到达具备溶栓能力的医疗机构。此外,院内绿色通道的建立和多学科团队的即时响应也为缩短DNT时间提供了保障。

康复治疗后的改良Rankin评分改善率的提升,表明紧密型健共体模式下的患者能够获得更加系统和连续的康复服务。早期的康复介入、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及跨学科团队的合作,共同促进了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紧密型健共体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萧逸,闫妍,王宁,.2019—2020年洛阳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院前就医延迟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5):913-917.

[2]郎大夫,柳发有,田永灿.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脑卒中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3):22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