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1
/ 3

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王亚雯

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   250001

摘要:作为一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国家,历经王朝的变迁,人类经济社会获得了蓬勃发展,历史、文明也获得了继承与发扬。有不少古建筑继承到了今天,这种建筑物不管从形式上或者功能上都有它自身之处。也就是这种古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推移,也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繁衍。就今天来说,这种建筑象征着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今天,由于时光的推移,在政治、自然、自然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下,很多建筑并不能完整地保留下来,即便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些建筑仍在继续受到损害。但是,要把它保留下来,使它所代表的文明、文明不断传承下去,有关学科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地研讨更为科学合理的维护、修缮对策,通过提升古代建筑物的修缮技能,建立较为完备的古建筑修缮与维护体系。

关键词:建筑;修复施工;施工管理;模式建设

引言

建筑是研究历史、信仰、美术、社会生活、外交关系等的主要载体,但受到雨水、日照、灰尘、废物等自然环境原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保持建筑物内部格调及空间结构、美术表现力、构建关系以及后期维护始终是难点问题。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已能够对建筑物实施无接触、全面、高密度、精确的修缮,但需要一种符合建筑特色的施工模式,并按照目标的规模、周边环境等要求作出综合整体规划,选择合适的修缮方式,提高修缮的精确性和文物保护的完好,从而最大限度保存文物价值。

1建筑物修缮和维护原则的问题

到了今天,单单并不改变文物原状这一原则已无法适应日益繁杂的建筑物修缮问题,于是在进行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国家又补充了一些新的准则,具体包括:

安全的原则。对建筑物进行修复应当以维护建筑物的安全性为依据,这是对过去修缮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因为过去的建筑物翻新项目缺乏经验,部分翻新工作者一味要求进行建筑物的整体修缮,而忽视了建筑物自身的结构如何支撑得住的情况,造成部分建筑物坍塌。

风格统一原则,也就是在对建筑物实施局部整体修缮时,不管使用的材质、建筑的格调或者施工的构件,都必须和整体相协调。以黄鹤楼的修复过程为例,尽管重修后的黄鹤楼已与原有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但重修后的黄鹤楼早已与原有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不仅三层变五层,小楼改为高楼大厦,更产生了内部加装电梯、设置自动贩卖设备的荒唐现象,这也和建筑物的历史气息格格不入。名为修古,实为回古。

防护的原则,即有关单位应建立健全建筑物定时检测机制,尤其是在相对潮湿、虫蚁很多的地方,更应加大巡查时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建筑物内部开展定时的检测,以消除安全隐患,有效进行防护工作。显然,这个准则坚持了“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意在通过日常检查制度把可能危害古建筑的萌芽掐死在摇篮中。

旧料利用原则,即古建筑修缮的材料应当尽量以原建筑材料为主。以较为成功的岳阳楼的修缮工作为例,当地政府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对支撑楼体的20根内部被白蚁蛀空的楠木柱进行修补,采用化学加固的方法,将柱子内部残余部分清理干净,而后将不饱和树脂和石英粉混合灌入楠木柱内部,这样填充起来的楠木柱十分坚固耐用,而且耐腐蚀,从外表来看和原木柱没有什么差别,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岳阳楼的原本风貌。旧料利用不仅有利于节省资金,而且有利于维护古建筑的历史底蕴。

2施工管理建议

2.1加强施工前期信息采集和准备工作

古建修复施工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修复古建原来的风貌特点。所以,施工单位应该及时进行资料搜集,根据建筑物修复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物,作好准备工作,及早设置施工装置,避免工程施工的潜在风险。修缮工作对建筑物具体破损情况做出详尽记载,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对建筑物破损情况做出评价,进而形成具体的信息模型,这对于确保修缮工程规划制定的科学合理性有着非常关键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如因“修补”“替换”等类型工程更改,而出现工程量清单修改问题,就应该从全方面、多角度搜集建筑图纸、建筑基础数据、工程量核算等方面的信息,并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完成工程建设后的工程量加以核对,以确保各建筑参与方间良好协作关系的形成。利用照相、录像等技术手段,保留建筑物修缮前后的总体特点,尤其针对建筑物需要修补和维修之处,进行观测数据。在进行古建筑维修施工研究和分析工作时,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对现有研究、分析数据加以完善,以便增强维修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2.2保证传统修缮方法与现代修缮方法相结合

我国古建筑修缮相关工作的开展已经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古建筑修缮工作包括从刚开始的测绘、调查、分析、研究到最后的修缮实施和保护,这整个过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传统的修缮方法中,科学技术给古建筑修缮带来的助力相对较小,大都需要依靠人工修补,因此其对修缮人员的专业技术,也就是修缮人员的手艺、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修缮人员掌握对传统古建筑的修缮技术,并能根据古建筑的修缮需求进行选择。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古建筑修缮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科技为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便利,也更有效地保护了古建筑的历史风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得到了研发和应用。就新材料而言,相较于传统的修缮方法,新材料能够为古建筑提供更有效的加固和修补,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古建筑造成的干预,也能有效地避免由材料选择不当而给古建筑带来的影响。就新技术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有效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对部分修缮内容而言,使用科学技术修缮的内容甚至比人工修补的效果更好、更清晰,同时也更高效。但是要注意,古建筑的修缮不能完全依靠科学技术,不能放弃对传统修缮工艺的使用,而且在使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相关修缮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其掌握修缮技术,并科学、合理地对其运用,以及将新型修缮方式同传统修缮方式结合到一起。

2.3加强技术应用管理

为能突出BIM技术在建筑修缮施工中的使用效果,责任单位必须不断加强对BIM技术的使用管理,并规范员工的修缮作业。虽然大部分责任机构清楚意识到BIM的应用必须强化控制,可是其控制目标却没有超过期望。基于此原因,在使用BIM技术时需要妥善处理三维可视化交底,唯有如此方可完整复刻建筑的复杂工艺以及完美造型。

除三维可视化交底以外,古建筑物维护现场的设计也需要使用BIM技术来实现。建筑在修缮过程中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施工现场的限制正是最主要的客观影响因素。在控制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必须时时注意物资的运送存放、有关设施的入库等方面,故而常规的管理手段无法实现事无巨细。基于此,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需要灵活运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和协调性。

BIM设计不但能够应用于建筑的外形修缮和建筑重塑等领域,同时也可以运用在施工现场的设计控制上。BIM技术的可视化和协调性特点对于施工管理来说是一劳永逸的优点,管理人员具体可以把材料运输数据和设备入场情况等关键信息记录在BIM软件中,同时在施工信息模型中加以标注,最终采用三维立体的表现形式使管理人员逐步接受施工现场的即时信息。

最后一个则是由BIM仿真性技术所产生的“5D”施工模式,5D施工模式是现代化施工的基础部分,是工程验收效率的最有力保证。在建筑的修缮和维护过程中,5D施工仿真能够做到对成本费用的合理管控,并模拟出后续维护阶段可能出现的概率性事故,真正实现未雨绸缪,防止建筑修复完成后再次发生损毁危险,同时也维护了施工队伍的劳动成果。

具体来看,BIM的五D仿真理念主要表现为项目后的节能仿真、紧急疏散仿真、日照仿真和热能传导仿真等几个领域;在建筑修缮项目的实施准备中,施工单位可以开始着手实施4D仿真,根据项目的施工方案仿真具体的实施现状,以有效提高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建筑修缮项目的实施效率打下基础,同时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证。

传统的施工工艺并不能真正满足当前对古建筑的修护要求,且最终的施工质量没有保障,缺乏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在此类问题发现之后,施工单位应正确认识BIM技术对修缮工程的重要意义,并深入了解BIM的五大技术优势,灵活运用其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以及可出图性,确保施工准备、施工设计、施工模拟、风险预防以及信息收集录入等工作的最终质量。

2.4培养建筑修缮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建筑施工不同于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所以对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修缮人不但要有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需要当地政府注重维护人员的培训,高职学校要回应政府号召,积极提高建筑修复有关学科的教学环境,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建筑修复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授课,传递自身的修复经历,分享修复经验,引发学员对建筑修复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作用。同时建筑方要做好对从业者的资质审核,让真正有本领的人加入其中,将一些滥竽充数、素养低下的人士甄别出去,使建筑得以良好的保存。为了提高建筑修理团队的专业化,修理技术人员在真正参加维修项目前必须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训练内容包括维修要求、注意事项、维修规范、技术条件、建筑特点等,使得维修技术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建筑,从而在修复过程中规范自己的活动与技能运用,提高了修缮工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另外,业主方也需要定时对维修技术人员进行工作观察,及时发现建筑修复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2.5提高修缮工程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古建筑修缮工程中,施工单位需要与项目负责人、评估专家等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此保证修缮工程的实际价值。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就要从工程图纸设计阶段加强施工管理,在专家完成图纸的科学评估之后,改进图纸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补充遗漏部分,使施工图纸满足工程建设需求,从根本上减少施工方案的变更次数,加快修缮工程施工进度。在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下,古建筑维修与复原生成的工程量清单无法全面反映所有工程量,使得相关工作经常出现误差。针对此类问题,修缮工程施工单位可以应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对施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从信息共享平台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提高施工图纸设计的科学性与工程施工管理质量,并为后期工程量清单核对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工程招标前,应加强修缮工程评标环节的合同管理,由评标专家仔细审阅投标文件,并且要求造价人员严格根据修补材料的市场价格提出专业的投标报价意见,以此实现工程造价的把控工作。

结语

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瑰宝中璀璨的瑰宝,其修缮与保存都必须特别重视。这不但要求政府部门提升关注程度,承建方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而且要求全社会民众,尤其是游客的保护意识,以防范为先,修缮为辅助手段来推动建筑的维护工作,争取让建筑和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现代中充分发挥出更大功能,绽放出更美的光华。

参考文献

[1]舒国成.关于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1858-1859.

[2]曹晖.关于古建筑修缮及保护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2,12:107.

[3]李青松.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4:2478.

[4]金尉兰.上海地区古建修缮工程及其施工思路探析——以上海建筑装饰集团第一工程合作公司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