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团建主题班会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1
/ 2

一堂团建主题班会课

方梦婧

学军中学英语组

班会课作为德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通过精心的准备与筹划,不仅能够达到多重预期效果,还会带来许多意外的收获。本着让学生“感悟团队的力量、携手备战首考”的目的,在班委的协助下,笔者进行了一堂户外团建主题班会。

一、班会活动过程

    1)准备工作。活动范围设置在整个校园内,根据班级人数进行随机分组,每组8至10人。观察学校的地图,将写有字母的纸条事先分布在学校各个区域的隐蔽地点,如花坛里,石柱上等,需要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获得。每组找到的10个字母均能拼成一个英文单词。为了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鼓舞士气,特意选择了一些带有正能量的词汇,如“PASSIONATE”等。

    2)赛前预热。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五至六人一小组,说明活动的规则和时间限制(30分钟),下发学生提前准备的手绘“藏宝图”。这一过程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和兴奋感,大家开始表现得跃跃欲试。

    3)寻找过程。因为寻找全程限制时间,整个过程中,组员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协调分工。如果遇到困难,还需要照顾他人感受、交换意见、及时调整策略等等。例如,某个小组在路线选择上产生了一些小分歧,在时间将要用完时,这甚至上升到了小组成员间的摩擦。但是同学们很快克服了这一点,重新明确和调整了目标,继续并肩作战。虽然这一小组最终并未顺利找到全部的字母,但在课后同学们回忆:“虽然没有获得最后的胜利,但大家并没有遗憾,反而从中领悟了合作的方法。”

4)赛后评比。活动结束后,最快通过找到的“宝藏”拼出单词的小组获胜。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特别突出的成员也会获得不同奖项的表彰。

5)问题分析。 陈宇老师指出,“在班会课各环节中,最重要的是是问题分析。这一步也是班会课设计的难点。学生能否很好地参与与思考分析,最后产生自觉的行动,关键看这一步做的如何”(57)。由于时间有限,笔者选择周记的形式,让大家写一写对于团建活动中感触最深的几点。

实际上,这一种户外团建类型的班会是一种注重“体验”的德育方式,“旨在注重唤起受教育者对道德的切身感受,从情感上去感受生命、体验生活,试图使道德知识和理念能够内化为道德行为和实践”(陈怡,秦霞21)。这次班会课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笔者意识到如何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进行主动的体验、思考与成长,是一个值得探求的问题。

二、体验式德育活动的理论支持

    库伯(David Kolb)认为,知识的获取来自与人们的体验。他在约翰·杜威、库尔特·勒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体验式学习圈理论(Experimental Learning),认为体验学习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这种理论不再将学习视为一种结果,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和修正的过程。

    大卫·库伯体验式学习圈理论

1)具体经验:具体经验指使学习者接触到新的体验。

    现象:活动一开始,各个小组表现的比较慌乱。面对新任务,同学们会提出不一样的解决策略,有时也会引发意见上的分歧。尽管会经历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没有人选择放弃。组员们都继续寻找,为完成任务努力。

   分析:在接触到新的体验时,同学们表现各异:有的能很快适应,并提出相应对策,有的则表现的比较茫然。又因为是团队活动,有一些较有主见和自我中心的学生表现的有些格格不入,更倾向独自行动。此时组织者应该观察学生是否能及时自我调整,克服困难。

2)反思性观察: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对这种新体验进行思考和分析。

    现象:活动开始一段时间后,小组之间拉开了差距。有“组长”领导、分工合理的小组进度明显较无人领导的小组快得多。落后的小组很快停下互相抱怨,开始商量对策,意识到哪怕个别组员能力再强,都必须互相配合,合理分工。

    分析:在经历过最初的不知所措后,同学们都能够通过观察进行反思,意识到无论是互相埋怨还是一意孤行,都只会拉慢进度,并开始不断修正本组的寻找方法。即使是暂时领先的小组也会注意观察其它组的动态,吸取他人的有效经验。韦纳(Bernard Weiner)认为青少年可能把成败归结为四种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正如落后的组员起初会抱怨:“这次任务太难了,字母太多了!”或者“A组太幸运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倒霉!”等,将成绩归因于外部因素。但是经过反思性观察的阶段,并通过组织者适当的引导,同学们逐渐将表现归因到内部原因,正如韦纳认为,“(将成功归结于能力)使我们期望能够再次成功。相反,因为努力是不稳定的,这使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努力下次会更好”(谢弗446)。

3)抽象化概念:抽象化概念指学习者理解和内化所经历的体验,并抽象为可供运用的概念。

   现象:比赛进行到一定程度,不同的小组都涌现出了“队长”、“主力runner”等不同分工,大家有商有量,密切配合,并使用了不同的策略。有些小组内再进行分组,分头寻找;有的全组行动,取长补短:个子高的同学负责寻找高处,视力好、心眼细的同学专看草坪、花坛等地;还有的甚至和别的小组进行“交易”,互换属于对方的字母。

   分析:随着活动的进行,同学们开始领悟到团队的力量在于求同存异、各取所长、互相包容、彼此依托。一旦大家拧成一股绳,行动力也随之而来,完成任务的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4)主动实践:主动实践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他情境中主动使用这些概念。

组织者利用活动之后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梳理从活动中获得的种种经验,鼓励学生尝试主动将其运用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中去。

三、结合理论的活动反思

本次团建主题班会利用集体的凝聚力,帮助同学们振奋信心,缓解了面临大考时的焦虑感。通过活动,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永远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合作共赢”,学会彼此尊重,互相协助,巩固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体验式德育强调道德的获得是内化的,是个人在参与和实践中体验的所得。如李戈提出,是“通过参与、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在实践中体验,而不是简单地用耳听,用手做,更要动脑想,用心去体会。要调动全部感官系统和思维机器,全身心地投入,会参与、会观察、会倾听、会表达、会批评、会创造”(51)。因此,学生只有真正投入活动才能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从这个角度反思,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在今后类似的体验式德育活动中关注并思考:如何安排活动,能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活动中?除了教师的策划安排,能否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将体验心得整理成不同的形式(如文字、相册、幻灯片等),有意识地进行抽象化概念的阶段,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供将来参考和使用?在活动结束后,如何更及时地对成果进行反馈,并跟踪观察德育活动是否对学生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但是班会课不是抽象的概念,也没有完美的班会课,只有知道什么是一节好班会,有了具体化、“接地气”的目的,在设计时才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陈怡,秦霞:《“知性”与“体验”的通融:现代德育模式的生态建构》,《教育科学》,2016年第5期。

陈宇:《主题班会课技术手段运用与设计的建议: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及其解读(十一)》,《班主任之友》,2018年第12期。

大卫•谢弗等著:《发展心理学》,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高德胜:《论现代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4期。

刘戈:《高校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创建与实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