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123198610101562
摘要: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规划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规划的理念、模式、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促使我国的城乡规划必须要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新时代的我国城镇化需要城乡规划编制人员转变编制理念,改变相应的方法与技术,结合研究实例及城乡规划的差异性发展,对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与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以及存量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能够应对新时期的城乡规划转型。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规划;以人为本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腾飞,我国的城镇化也正式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经济与空间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以经济增长为基调的城市规划发展路线,因此主要规划的类型也变成了增量型与蓝图型,随着国际环境的形成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当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后,我国社会面临着从粗放式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差距不断增加,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的日益枯竭,不同地方的转型需求越来越强烈,所以,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再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转型[1]。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思考
从根本上说,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仍旧是城镇居民,所以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组成乃至调整区域模式下的二元化、城市内部的二元化是关键举措。在新的时代,需要走城乡结合,资源互补的道路,其中最关键的是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的是促进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所以,城镇化的道路应当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城镇化,在发展的推动力方面,原先的工业发展经济推动应当转变为城镇的经济发展,加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的重点应当不再是城镇规模的扩张,而是转变到城市功能的提升上面,更加注重城市的品质与为居民带来的方便,使得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一些乡村的发展,从城市的发展结构上来看,中心城市应当带动周边发展向大中小城市转变,并推动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将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转变为城市群。在结构上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状态,在制度上,形成顶层与基础相结合的新型保障政策。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要点
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城乡规划,主要点已经不再是满足基本的城市增长需求,而是已经向着经济与环境均衡的科学发展在转变。因此基于此,规划工作者也应当把规划工作的出发点与基本原则转变为“以人为本”,强调对于区域的协调、城乡的统筹方面,注重环境与生态空间的质量,不断落实保障措施,并给予政策的保障。作为配置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上层建筑的调整措施与相关的一些规定都会影响城镇空间的资源配置,在宏观上与微观上对城镇监管的效率形成影响,因此,城乡规划要想做好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是协调区域的发展,对区域进行规划应当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变,注重小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并以此为基础配置资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功能、结构之间的互相联系,因此与传统的城乡规划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二是协调城乡之间的联系,由于进行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的一体化,所以发展不应当只追求把农村转变为城市,也不是要求城镇与乡村的经济无差别发展,而是要从城市优先发展的城镇直接转变为城乡互补协调式的发展,对不同主体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与研究,使不同的主体能够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城乡发展的区别,保证发展的协调,包括空间、产业的协调发展,城乡文化与风貌发展等等。第三是城市内部的优化,现阶段的我国城乡规划重点已经成为功能的提升、环境的完全与安全,城乡规划的重点已经从单纯的空间扩张转变为城乡协调,保证在发展中解决城市品质差、效率高以及内部发展的矛盾问题[2]。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的应对措施
3.1促进城乡协调的差异化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规划的前期是空间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所以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保护城镇中现有的生态与农业资源,避免经济的发展影响到环境,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所以,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最终乡村的生态文明,城乡规划制定管制措施的时候,应当把保护环境列为重点,在经济中,也要强调区域层面的生态管制与协调。在发展中明确城镇中的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资源地等,禁止在这些地区进行建设,在区域的规划中进行详细的规划与落实,按照调控、监管、协调和指引分类落实部门,制定统一的管制措施,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尽量减小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一边加强生态建设,一边协调发展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对空间环境进行友好利用,建立生态与人居环境的空间联系,把人的休闲活动引入生态空间,带动居民的积极性,加强对生态的保护。
3.2将小城镇的发展当作规划战略重点
作为农民的转化基本结构,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小城镇能够吸纳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所以把中心镇当作城乡发展的战略要点,带动小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的小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在规划中需要注意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发展。建设有专业特色的小镇与综合小城镇,并加强与大城市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节点。以浙江省的杭州西塘为例,建设中强调了小城镇推进与村庄改造的协调问题,突出小城镇对乡村人口的要素集聚作用,强调了江南的风貌,为全省提供了示范。
3.3分类推进村庄的发展规划
村庄规划与发展应当注意:类型不同的村庄进行分类发展,将半城镇化的地区与农业重点发展地区进行分离,分别规划。不同类型的城镇差异化发展,对于一些村民容易聚集而且有意愿按照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村庄,可以按照城镇化发展的模式进行改造,对于农业重点的村庄可以有序推进,因地制宜,推动农村的社区服务功能。在此基础应当保持乡村的生态特色,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引导人口的集聚,促进城镇有限生态空间的进一步整合与利用[3]。
4结语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概念,而且核心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进行转型与明确,所以随着核心观念的不同,相关的技术与方法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转变。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已经从基本规模的改变转变为经济化转型的提高,统筹发展城镇的经济与环境并优化城镇的内部结构,本文结合实例,探索了发达地区的规划模式与以人为本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德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格局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12):68-70.
[2]赵京.城镇发展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12):89-91.
[3]钱卫星,郑东.城镇化环境规划与监测系统的设计[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04):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