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效果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5
/ 3

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效果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育松

广西梧州藤县人民医院   543399

摘要:目的 分析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效果及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创面清创后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实验组创面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术后2周创面病理切片中真皮细胞DNA含量(27.81±1.25)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伤口面积的减少比例(78.21±7.56)、细菌清除效率(86.54±1.49)、肉芽组织的覆盖比例(79.26±4.59)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理功能(89.61±1.85)、心理功能(85.32±2.96)、社会功能(85.51±1.62)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具有良好修复效果,并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修复效果;生活质量

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负担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加速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是当前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治疗方法虽广泛应用,但其治疗周期长、疗效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医学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率和疗效[1]。在这一背景下,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技术的出现,为慢性难治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通过将抗生素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结合,形成具有良好支架和填充效果的骨水泥,直接作用于病灶,提供高浓度的抗菌药物,创造稳定的局部杀菌环境,从而有效控制创面感染,加速创面愈合。同时,PRP中富含的生长因子能够有效激活创面的修复过程,加速细胞增殖和组织再生,从而促进伤口愈合[2]。PRP技术的高效、安全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并逐渐成为创伤整形和皮肤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综合治疗策略在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慢性难治性创面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3.29±5.21岁。伤口愈合过程通常持续3.6-6.9个月,平均病程约为5.31±1.91个月。从病因分类来看,有11个病例是由于截瘫引起的,7个病例与2型糖尿病相关,还有12个病例是因开放性伤口导致。实验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4.05±4.98岁。伤口愈合过程通常持续3.5-7.2个月,平均病程约为5.42±1.46个月。从病因分类来看,有10个病例是由于截瘫引起,8个病例与2型糖尿病相关,还有12个病例是因开放性伤口导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 骨折区域伴有慢性溃疡或未愈合的创面;2. 同意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3. 无其他并发症可能影响伤口愈合或生活质量评估;4. 能够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对抗生素、骨水泥或PRP存在已知过敏反应;2. 急性感染或全身性感染;3. 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如不稳定的心脏病、肾脏或肝脏功能衰竭,可能影响治疗结果或增加治疗风险;4. 参与者无法遵循研究协议。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医护人员需准备2毫升含有8万单位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此药物量不但能有效抗菌,还能与骨水泥混合使用,增加其抗菌性能。接下来,将此注射液与20克来自德国贺利氏医疗有限公司的骨水泥混合。混合物在搅拌后会变成糊状,便于根据需要塑形。混合好的骨水泥需要在其达到拉丝期时迅速使用。根据创面大小,将其填充到所需区域。值得一提的是,骨水泥在固化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的热量。为了减少热损伤,同时加速冷却过程,我们采用了在骨水泥周围注射生理盐水的方法。这样既可以降低温度,又能保持创面湿润,为伤口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为了保持治疗区的无菌状态并促进愈合,整个区域会被无菌油纱包扎。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确保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够在防感染的同时,得到伤口的快速愈合。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技术,具体过程如下:首先,PRP的制备在无菌的手术室环境中进行。医生或技术人员细心地从患者自体外周静脉抽取大约50毫升的血液,并立即将其注入预先准备好的含有0.025%枸橼酸钠溶液的抗凝管中。这一步骤是为了防止血液凝固,保证后续操作的顺利进行。接着,将含血样的抗凝管放入离心机中以36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5分钟。离心后血液分层,轻轻取出上层的浆液并转移到新的离心管中进行第二次离心,也是5分钟的时间。这个步骤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纯和浓缩血小板。第二次离心完成后,上层的清洗液被舍弃,余下的则是富含血小板的PRP凝胶。每位患者能够得到大约5至10毫升的PRP,为后续的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针对创面的处理采用的是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准备2毫升含有8万单位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并将其加入到20克的骨水泥中。在确保混合均匀后,待骨水泥变成糊状,便可塑形以适应骨折的缺损范围。为了避免对邻近的组织造成热伤害,在填充骨水泥的同时,在创面和骨水泥的间隙中注射生理盐水,使得局部及时冷却,减少了因温度过高可能带来的创伤。一旦骨水泥固化并彻底冷却,医生会将制备好的PRP凝胶均匀地涂抹在溃疡的创面上。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创面病理切片中真皮细胞DNA含量:对每组患者的伤口,都切取了1.5厘米×1.5厘米的样本,并使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样本处理后置于包埋盒中,以便进行石蜡块的准备和随后的切片。在切片的基础上,使用德国生产的莱卡显微镜以40倍的放大率观察真皮层细胞的数量。并对比术前与术后2周的真皮细胞DNA含量。

1.3.2对比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情况: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伤口面积的减少比例:(即伤口上皮化面积与原始伤口面积的比例×100%)、细菌清除效率(治疗前后细菌种类数量的变化比率)、肉芽组织的覆盖比例(肉芽组织覆盖的面积占总创面面积的百分比)。

1.3.3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调查问卷来评估两组患者完成治疗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3.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创面病理切片中真皮细胞DNA含量对比

实验组术后2周创面病理切片中真皮细胞DN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创面病理切片中真皮细胞DNA含量对比(±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2周

对照组

30

17.47±2.73

23.07±1.49

实验组

30

17.25±1.98

27.81±1.25

T

16.221

13.349

P

>0.05

<0.05

2.2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情况对比

实验组伤口面积的减少比例、细菌清除效率、肉芽组织的覆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创面修复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伤口面积的减少比例

细菌清除效率

肉芽组织的覆盖比例

对照组

30

63.12±6.83

74.02±1.79

66.53±3.74

实验组

30

78.21±7.56

86.54±1.49

79.26±4.59

T

8.112

29.44

11.776

P

<0.05

<0.05

<0.05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生活质量对比(±s)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对照组

30

84.21±2.09

78.43±1.96

79.38±1.03

实验组

30

89.61±1.85

85.32±2.96

85.51±1.62

T

10.597

10.630

17.490

P

<0.05

<0.05

<0.05

3.讨论

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一个难题,这主要是因为开放性骨折不仅伴随着骨折本身的复杂性,还有因暴露于外界环境而导致的感染风险、组织损伤和血供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创面的修复难度大、恢复周期长、修复效果不佳以及病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的特点主要包括创面大、感染风险高、愈合时间长,以及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非联合等并发症。修复难点在于如何有效防止感染、促进骨折愈合以及加快创面愈合,同时尽量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负担[3]。传统的修复方法包括清创、固定、抗生素治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处理创伤和感染,但往往因为创伤面积大、愈合慢等因素,导致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期,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抗生素抗药性日益严峻的今天,单纯的抗生素治疗已经难以满足临床需要[4]。近年来,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的应用为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抗生素骨水泥是一种可以局部释放高浓度抗生素的材料,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折部位的感染,同时提供一定的结构支持,促进骨折愈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富含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显著促进骨质和软组织的修复,加速愈合过程。将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应用于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的修复中,可以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一方面,抗生素骨水泥提供的高浓度局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为骨折的愈合创造一个较好的微环境;另一方面,PRP的应用可以加速创面的愈合,促进骨质重建和软组织修复,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5]

本研究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结果显示:(1)实验组术后2周创面病理切片中真皮细胞DN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真皮层细胞的活跃增殖是伤口愈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对于推动伤口从炎症期向增殖期过渡,以及最终实现伤口的闭合具有决定性作用。抗生素骨水泥的局部高浓度抗生素释放有效减少了感染的可能性,为细胞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治疗环境,而PRP中丰富的生长因子直接刺激了细胞增殖和新血管形成,这些共同作用显著加速了伤口的愈合速度。(2)实验组伤口面积的减少比例、细菌清除效率、肉芽组织的覆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的改善进一步证实了联合治疗策略在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方面的有效性。抗生素骨水泥能够在骨折部位形成一个抗生素浓度高的局部环境,有效杀灭细菌,减少感染的风险,而PRP中的生长因子促进了肉芽组织的形成和伤口的快速愈合,两者的联合使用形成了一种互补的治疗机制,有效提高了细菌清除效率,加速了伤口闭合。(3)实验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联合治疗策略不仅促进了伤口的物理愈合,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技术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开放性骨折溃疡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修复效果,缩短治疗周期,还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婧,鲁铭,胡秀芬等.黄连紫草膏联合红外线烤灯照射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2023,18(11):1708-1712.

[2]白颖,苌朝阳,赵常华等.溃疡创面护理循证实践方案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20):97-100.

[3]李建武.PELNAC移植+NPWT技术修复下肢糖尿病溃疡创面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5(05):321-323+401.

[4]陈倩倩,唐宋琪,肖敏.愈肤散调控CD31、胶原蛋白Ⅲ表达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09):2063-2066.

[5]蔡德南,陈新龙,陈斐等.VSD技术联合rb-bFGF、液体伤口敷料对老年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5):3742-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