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县教研师训中心
【摘要】就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看,仍然普遍存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内容要点、教学实效低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课标》规定“分体现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要求,唯有实施“活动型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活动型教学是通过生活化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培育学生道德修养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活动型教学”的本质就来源于生活,只有立足于生活,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反思和行动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活动型教学;理论与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教学是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适宜学生课堂活动的情景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养成与内化的课堂教学样态。这里的活动主要包括:讲故事、资料搜集、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操作性活动、教学游戏、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社会热点辩论、情境体验、跨学科实践,以及走向社会的参观访问、现场观摩、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培育小学生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是活动型综合课程”。可见,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活动既是课堂教和学的方式,也是教学向课外延伸的方法和途径。
“活动”是本学科教学的重点,也是活动化教学最大的特点,真实有意义的活动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素养提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活动、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社会经验较少,加上《道德与法治》许多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哪怕学生能够把书本内容背下,对学生品德素养的养成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巧妙设计学生活动,把抽象的书本理论与儿童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并内化为品德素养。例如:《我是一张纸》的课题,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当地的特色——书画纸之乡设计课堂活动。首先课前老师让孩子们了解身边纸厂纸的生产过程,收集生活中浪费纸的现象,并加以记录。上课时让同学们汇报,让孩子们知道,浪费纸的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她并没有戛然而止,而又继续引导孩子们思考纸从何而来,通过学生讲解和视频介绍一张纸的制作过程、工艺要求和书画纸的进化历史,让学生了解到生产小小的一张纸需要多少资源,制作过程多么复杂,要生产一张高质量的纸需要多么高的技艺和科技水平。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了制作一张纸是多么的不容易,不能轻易浪费纸张,珍惜每一张纸。最后落实到了节约用纸,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上。这节课充分利学生熟悉的书画纸之乡的书画纸,设计精妙设计课堂活动,开展活动型教学,环环相扣,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了节约用纸、不浪费纸张的重要意义。再如《爸爸妈妈多辛苦》这一课题,很难走出俗套,一般教师不过就是一直紧抓父母辛劳抚养孩子,孩子们要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上。而该课的执教老师却不一样,他不落窠臼,由生活中最常见的“姓”入手,再让孩子们勇于说真话,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爸爸妈妈的不好,然后又紧抓实际,询问孩子们谁最辛苦,老师收集了不少孩子们父母辛苦上班和在家艰辛劳作的视频与图片,让孩子们观看自己父母是如何辛苦劳动的,然后现场让孩子随机打电话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长此时此刻在干什么。最终落到主题——爸爸妈妈多辛苦,而他们这么辛苦都会归结到对孩子们的爱上。接着,教师再将课前收集的不少孩子们父母制作的反映孩子从小到大的视频播放给孩子看,孩子们看到他们在慢慢长大,而父母却在不断变老,不少孩子都看得潸然泪下。在此情景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最后一次拥抱父母是什么时候?你们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们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一情绪,却已下课,当时不少孩子泣不成声,以至于值日生都难以起立,更别说台下的我们,都在偷偷地擦泪。执教老师在课后分享时说到,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要贴近生活,学生才能接受,另外以学生视角下手,去设计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由生活中的现象提炼到课本中的知识,又以一定的方法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不断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慢慢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既定目的。
活动型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生活化教学。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思想上、意识上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主动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在反思和行动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品质。归结起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教学必须做到:
素材来源于学生生活。教学设计不能独立于课本中,课本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活动素材的选取要把眼光放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三年级上册《战胜困难更快乐》课题,就可以从生活中搜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何克服?就需要透过生活中的搜集到的每一个面对困难去坚持,去想办法,最后战胜困难后,得到对自我的肯定,感到快乐的事迹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以此为榜样,努力战胜各种困难。
内容选择的适切性。一方面活动内容、素材和活动方式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符合各年段小学生学习特点、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产生共鸣。
要指导学生生活实践。道德与法治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首先要求学生有道德意识,在课堂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思考,用课堂上的思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总结与思考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总结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小学道德与法治:理解教材意图,道法双向渗透,实施学习活动[J].关月梅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09)
[2]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吴静.天津教育.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