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摘要: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直接联系团员青年的重要一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一代青年的个性彰显,传统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本文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突破壁垒直达青年,让组织建设焕发新的活力为切入点,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国有制造企业基层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有制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承载着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而青年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其思想动态、职业成长及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竞争力。基层共青团组织作为联系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其工作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有效动员和引导青年力量,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1.应对青年群体变化的需要。以数字原住民为特点的新时代青年已逐步成为职场的新生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念、信息获取方式、社交习惯与前几代人大相径庭。传统的团建模式和工作方法难以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必须通过创新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确保团的工作能够精准对接青年需求,有效引领青年思想,激发青年潜能。
2.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国有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环境变化快、技术迭代加速等多重压力,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升青年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的青年队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必须通过共青团工作创新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确保团的工作能够精准对接青年需求,有效引领青年思想,激发青年潜能,促进企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内化与外显,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3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需求。共青团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企业这一微观社会治理单元中,通过创新共青团工作,能够有效引导青年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赢发展。
二、国有制造企业基层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实践路径
国有制造企业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探索出一套符合新时代青年特征、适合国有制造企业实际的共青团工作新模式,本文聚焦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和基本制度,探索如何在传承中进行创新,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青年在国家和企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1、创新“两+”模式,推进基本组织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国有企业基层共青团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动,团员青年分布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传统团组织形态和工作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索创新组织模式与工作方法,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两+”模式即“团支部+青工委”组织模式和“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模式。
1.1构建“团支部+青工委”组织模式
团中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提出要适应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要求和企业团员青年新变化,创新团的基层组织形态、改进团的活动方式。随着近年国有企业人事变革减员增效的大力推进和用工形式的改变,团员人数正在逐年递减,青年占比大幅提高,大批团员超龄,如果团组织覆盖不到这部分占比很大的群体的话,将无法有效有效发挥团组织的职能。面对团员青年分布新变化,可以构建“团支部+青工委”的组织模式,把人数较多的团支部进行拆分,在团员人数不足3人但青年3人以上的部位成立青工委,参照团支部的组建和标准统一管理,实现团组织的全覆盖,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形成一套包含创建、管理、考核的完整体系,以解决传统团支部因团员减少而难以维系的问题,保持了团组织的活力和影响力。
1.2构建“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模式
《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中强调要推动团的工作和建设向互联网转型。"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模式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革新传统共青团工作模式,实现团组织管理、宣传教育、服务青年等功能的数字化、网络化升级。通过智慧团建、企业共青团协同办公平台、社交媒体矩阵等,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团组织管理、活动策划、成员互动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效聚合青年力量,增强互动交流。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青年需求,精准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料、技能提升指导、志愿活动等信息;另一方面,实施在线组织生活、直播党课、云团建等活动,提升青年参与度与体验感。此外,还借助互联网工具优化团务管理流程,如在线团员管理、活动报名、成果展示与评价,实现工作留痕与绩效透明化,全面提升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性与覆盖面。
2、探索多维赋能,推进基本队伍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2.1 解锁思想引领新方式
面对青年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现状,传统团课台上讲台下听的单调形式已经不能吸引青年了,为找准青年接收讯息的“常用频率”,应致力让党的科学理论青年化,以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形式,让思想引领“活”起来。
一是开展体验式学习,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引入“随时听、广泛看、大家说、轮流讲、动手写”等多元参与方式,通过视觉、听觉、语言表达及动手实践的综合运用,全方位调动青年的感官参与,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而是成为一种主动探索和情感共鸣的过程,鼓励青年在参与中思考,在实践中领悟,从而深化对党的理论和历史的理解。二是开展沉浸式学习,进一步利用文化景区等实地资源,通过组织青年参观红色遗址、演绎红色故事、参与红色剧目表演等方式,构建沉浸式的教育场景。让青年在沉浸式学习中增进对国情企情理解,在亲身体验中感知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实现红色文化的情感传递和价值认同,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开展互动式学习,将当下流行的“剧本杀”游戏与红色教育相结合,选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背景,设计角色扮演环节,由青年扮演历史人物,在设定的情境中展开剧情互动,通过角色沉浸、推理讨论、最终复盘等环节,使参与者在娱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深刻体会历史的深层意义和党的理论的实践价值。
2.2 助推学习培训多元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国有制造企业基层团组织可基于新形势构建多元化学习培训体系,全面激发青年潜能,引导其在职业生涯规划、技能提升及兴趣发展等多维度实现自我超越。一是职业导航与梦想激发。通过定期举办“青年职业生涯主题交流”,邀请高层管理者及青年榜样分享人才培养策略和个人成长经历,为青年铺设清晰的职业路径,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激励。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青年需求,智能匹配个性化成长路径,开展青年揭榜答题等活动,鼓励青年对公司技术、管理等问题深入思考,进一步激发青年员工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破除消极心态,激发青年的雄心壮志。二是知识技能强化与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团委青年工作基金,搭建“学练基地”和“创新阵地”,采用A3报告、微课程等现代教学手段,系统传授专业基础、前沿技术和分析工具知识,促进青年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迭代升级。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为青年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拓宽发展空间,真正实现青年与企业的同频共振。三是兴趣驱动与综合素养培育。为丰富青年业余生活,提高其幸福感与归属感,创建“兴趣部落”系列项目,依据青年多样化兴趣爱好设立读书会、英语角、摄影社、DIY工坊、视频制作组以及电子竞技队等兴趣小组,鼓励跨部门、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兴趣作为纽带促进青年间的相互学习与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青年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也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蓄积了宝贵的青年人才资源。
3、促进常态长效,推进基本制度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在团组织的运行和发展中,制度建设是维系其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的基石。面对新时代对团建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国有企业基层共青团组织需不断优化和创新制度体系,确保工作的常态长效发展。以下通过两个制度创新实例,探讨如何在传承基础上推进制度建设的创新。
3.1 建立共青团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通过绩效考核的形式将团工作量化、公开化,旨在增强团组织活动的透明度、效率和竞争力。将团工作划分为“组织基础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及“交办工作及考核”四大核心领域,帮助团支部明确各自的工作重心和优先级,确保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同时,也能在重点和特色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避免工作盲目性和分散性。通过对不同工作领域的量化评价,团组织可以发现自身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进而采取措施予以加强,推动团支部在组织建设、业务执行、特色创新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提升整体工作效能。“特色工作”板块的设立,特别鼓励团支部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探索和实施富有创意的活动和服务项目,这不仅能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能激发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参与热情。“交办工作及考核”部分的设置,强调任务执行和结果导向,促使团干部和青年团员增强责任感和执行力,确保上级部署和交办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也为绩效管理和奖惩机制提供了明确依据。将团支部工作量化评定,各支部工作汇报在分厂团的范围完全公开,且绩效评价和季度评先及津贴直接挂钩,进一步激活各支部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3.2 建立支部联合共建制度
制造企业团员青年岗位分为技术管理岗位和操作岗位,为解决团干部岗位特性导致的机关与一线团支部工作偏重不一的问题,可采用支部联合共建制度,即每个机关团支部与一个一线或辅助团支部(或青工委)结对共建。这一制度设计旨在打破业务壁垒,促进跨领域、跨支部的合作,形成横纵双向的联合协作机制。通过共建,不仅可丰富团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有效整合了资源,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例如,机关与一线支部共建中,针对一线青年提出的生产难题,机关青年能迅速响应,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设计改良,双方合作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激发合力,有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结语
企业基层团组织国有制造企业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是适应新时代青年工作要求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制造企业创新共青团工作模式的创新,要适应发展需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以发展应对变化,基于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和基本制度传承中创新寻求新路径,开创企业团青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许高峰,董白云,巴清宏.中央企业共青团创新引导青年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11,No.186(08):38-41.
[2]黄楚新,彭韵佳.“微”团建:互联网思维下的共青团创新工作模式[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4):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