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过程?结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4
/ 2

             困惑:过程?结果?

   高晓伟

界首市第一小学  安徽省界首市 236500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地都在掀起一股学新、创新的热潮。努力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力争体现学生的学、学的过程,学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课堂充满快乐  重视主体地位  重视语文积累

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地都在掀起一股学新、创新的热潮。努力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力争体现学生的学、学的过程,学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自从教以来,一直得新课标指引,努力体现新课标思想。在教学中教学相长,一方面向他人学习,另一方面也在不停地自学。实践积累经验,我渐渐地觉得在教学中能得心应手。以下几点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发扬。

一、让课堂充满快乐

课堂生动与否,跟教师的方法和语言有很大关系。如果单就课本学课本,进行填鸭式地学习字、词、句,那与枯燥地背诵圆周率一样无趣。还从何而来去感受语言美,体会人性美,感受生活的快乐,去快乐的生活?

从字词句教学开始,我将快乐注满课堂。例如在教学“最”字时,利用熟字“日”加“取”识记,又单把“取”和“最”的下半部进行比较,学生发现,他们是有区别的,一个耳朵长,一个耳朵短。这时抛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呀?在他们急切知道答案时,慢条斯理地讲到:原来太阳妈妈有好几个孩子,只有这个最调皮,所以妈妈把他的耳朵给扯得很长,让他长长记性。(一边说还一边用手在这个字上比划着。)有的学生开始在自己的耳朵上比划着,“最调皮,最调皮。”

另外,在课堂上我的幽默、风趣发挥到了极致。故事、笑话、脑筋急转弯、简笔画等都会在课堂中各显神通。学生乐意上语文课,喜欢语文课。对他们而言,生字不可怕,学语文没负担,不费力,像是在做游戏。为什么不去学呢?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我们面对的还是大班化的六七十个主人,怎样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被尊重?

首先应该以鼓励性教育为主,坚持正面引导。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要以激励性教育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在以“对话”为主要状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弯下身子平等地参与对话。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教学民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爱是教师管理班级的凝聚力,也是学生茁壮成长的沃土。教师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对待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这种氛围中相处的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和谐的,没有障碍的。我常常能听到孩子们跟我说:我爸爸回来给妈妈过生日了。老师,我叫你妈妈吧!老师你出差咋去那么久?我都想死你了。等等之类的话。孩子们跟我有话说,有倾诉的愿望。这一点是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的严肃之外收获的珍贵的礼物了。

三、面对全体,不忽视一个

每一个都孩子需要你的在意和重视,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有些孩子会表达,有些可能会选择沉默。小班化的教学要将一节课的时间充分地分配给每一个孩子会相对的简单些,轻松些,起码时间上允许。可是面对八九十个孩子,再想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个孩子让他们有表达的机会,有展示的机会就显得很吃力了。即使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仍需努力创造新的机会或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孩子得以参与其中。这时侯,小组合作、组与组之间比赛的形式就发挥了他的特长。既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厚积薄发,广博的积累而后才能有惊人的创造,中国绵延了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博大而精深。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在这丰醇的文化气息中积累,丰满羽翼,日后定会将汉民族独特的汉语文化发扬广大。

首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学习进行积累。

其一,教材本身的学习是一种积累。教材的内容都是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都是美文。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学习、背诵,在提高效率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掌握教材。

其二,围绕教材,进行有益的拓展。例如,学习生字过程中,通过扩词使学生掌握生字的字义,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带有生字的成语和名句的积累。久而久之,形成自然,学生会主动去查找,学习成语,这一过程由被动变主动,成效卓著。再如,学习了描写春天的一组诗文之后,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篇章,在课前三分钟时间内进行交流,又以黑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既欣赏了美文,又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春的认识,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学鉴赏力,实在是大有益处。

其次,倡导课外阅读,进行有益的积累。

古人形容才学过人,通常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与“学”本不可用“车”与“斗”量,可量的是书籍。“汗牛充栋”就是非常贴切的形容。有人说,书籍是照亮人生的阳光,读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下了一个好朋友。正因如此,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尤其重要和难得,这是为其一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书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学生可以接触到无限广博的世界,这对于其积累学识,积累语言实在是最好的帮助。   

学习是一个过程,厚积而薄发,学生要将所学运用于生活是一种能力。而检测这种能力,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而且是闭卷笔试成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唯一形式 。这种考试下的结果令我产生疑惑: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为啥没有与相对应的所谓好的成绩成正比。而相反,反复、重复地做试题训练却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校将各班的平均成绩用条形图的方式展现在学校的例会上,极大地鼓舞了部分高分数老师,也让很大一部分老师迷失了方向,迎合,追随,效仿纷至沓来。也让我再一次陷入了困惑:到底应该坚持新课改,还是应该追求高分数去做乏味的练习?忽视学生的感受和能力培养?由分数我对现有的考试也产生了大胆的质疑:这样的考试科学吗?检测的内容全面吗?对考试的评价恰当吗?

小学语文测验,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但不应该把它作为唯一的手段。当这种唯一的衡量手段继续引导广大的师生为分数奋斗时,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一种空喊口号的现象。有活动的时候是新理念,有比赛的时候是新理念,关上门上课时又是为了分数而做的老一套。当这种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味地用分数来衡量,就会轻易地否定那些本来就很脆弱的孩子。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和家长拿分数比他和其他孩子的好坏。他们也渴望高分,可无奈当他们不因贪玩或其他的学习态度(指智力因素)而取不了高分时,我们是否对这些有伸缩性量化。当我们用分数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平时,用分数直接和绩效工资划等号时,是否会诱使我们的教学又回归老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一应都是填鸭式的,改错题,抄错题,重复练习?这些是学生们想要的吗?能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吗?我们的花朵真的能在这种训练模式下茁壮成长为祖国的合格接班人吗?

困惑:过程生不出想要的结果,想要的结果又不是那种充实又享受的过程所能达到的。要过程?还是要结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