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罗江区中医医院 四川德阳 6185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为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流行,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全年均有发病,以秋末冬初为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组织增生,尤以鼻咽部淋巴组织增生显著,常为异常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咽峡炎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单核细胞增多,咽喉部炎症。《温病条辨·上焦篇》道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故属中医学温病范畴。
1中医视角下的温热病病因与发展过程
1.1病因病机
外感温热毒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热毒炽于卫气,则见壮热烦渴;肺受热上熏咽喉血肉则见喉核红肿溃烂。毒燔气营,灼液成痰,热毒入血,血热互结成瘀,热、痰、瘀又互结于内,阻滞经络,可见颈部臖核(淋巴结肿大)、腹中积聚痞块(肝脾肿大)。热窜营血,血热妄行,则见斑疹等。热病日久,耗伤气阴,热毒痰瘀之邪不易速清,故见低热反复,喉核肿大、臖核、积聚痞块难消,并见口干、气短乏力、便干等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热毒内传,灼津为痰又熬血成瘀,热毒痰瘀互结,耗气伤阴为此病的基此病理。卫气营血各阶段表现以热毒为基本,兼见程度不一的痰瘀及气阴耗伤,故而辨治各有侧重[1]。
1.2热病的中医诊断与病理变化
邪郁肺胃 感受温疫时邪,侵犯肺卫,故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咽红疼痛;邪郁化热时,热毒瘀滞,则见瘰疬;邪犯胃腑时,则见纳差,恶心呕吐。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气营两燔 表邪不解,入于肺胃,则热毒内炽,故壮热烦渴,出现口臭便秘;邪毒化热,上攻咽喉,则见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肿大,甚则溃烂;当痰热瘀血互结,则出现瘰疬,胁下痞块。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正虚邪恋 热病日久,则气阴两伤,如余邪未尽,故发热渐退,或见低热,瘰疬、胁下痞块明显缩小;伤气者,则气短乏力;伤阴者,见口渴少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质淡或红,苔少或花剥,脉细弱。
1.3中医解析温热病的病机与临床特征
本病病机多由外感时邪, 日久热毒内生, 化火入里, 正邪相争, 痰热互结, 迫血妄行, 灼伤络脉所致。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周围血中异形淋巴结增多为特征。属中医温疫范畴, 温疫时邪, 从口鼻而入犯肺胃。病程中以热、毒、痰、淤为病理征象, 要注意观察舌苔和脉象的变化, 幼儿还要观察指纹。
2、辨证论治
2.1辨证思路
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呈温病演绎,具有卫气营血的一般传变规律,辨证的关键在于分清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抓住热、毒、痰、瘀的病机本质,以及实证、虚证的相互转化和兼夹。辨轻重:邪在卫分气分,常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为主,属轻证;邪在气营 (血) 分,常伴咳喘,黄痘,热盛动风,为重证。由于本病表现复杂多样,虽有上述病变规律,但主症表现往往以某一器官为著,构成了临床上的不同分型。辨虚实:初中期,邪在卫、气、营分,属实证;后期,津伤气耗,正虚邪恋,迁延不愈,属虚证。辨证时要抓住热、毒、痰、瘀这一基本病理特征,痰结者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血瘀则可见肝脾肿大。病程迁延反复不愈者:可呈现虚中夹实证候,均需细辨。
2.2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解毒,化痰祛瘀为基本治则。在卫宜疏风解表,在气则清气泄热,化痰散结,毒入营血宜清营凉血,后期气阴耗伤则需益气养阴,兼清余邪,若兼湿邪夹杂,则应化湿利湿,通络达邪。
2.3 证治分类
2.3.1邪郁肺胃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咽红疼痛,颈部瘰疬,纳差,恶心呕吐,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清肺利咽。方选:银翘散《温病条辨》) 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淡豆鼓、山慈菇、瓜蒌、牛蒡子、荆芥、薄荷、芦根、桔梗、甘草。咽喉肿痛者:加马勃、射干、山豆根;瘰疬较大者:加夏枯草、浙贝母、蒲公英;皮疹色红者:加紫草、白鲜皮、蝉蜕。
2.3.2 气营两燔
证见 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肿大,甚则溃烂,口臭便秘,面红唇赤,皮疹显露,瘰疬,胁下痞块,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利咽。方选: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 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甘草、黄连、黄芩、栀子、水牛角、生地黄、赤芍、牡丹皮、连翘、玄参、桔梗。胁下痞块者:可合用清肝化痰丸加减;发热目黄,皮肤黄染者: 可合用茵陈蒿汤加减;咳嗽气急,鼻煽,口唇紫绀者: 可合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颈项强直,神识不清,肢体抽动,或瘫痪,口眼歪斜,吞咽闲难,失语,斜视,痴呆,迟钝者:可合用犀地清络饮加减。
2.3.3、正虚邪恋
证见 病程日久,发热渐退,或见低热,瘰疬、胁下痞块明显缩小,气短乏力,口渴少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淡或红,苔少或花剥,脉细弱。治法:益气生津,清解余热。方选::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加减。常用药:青蒿、鳖甲、地黄、知母、牡丹皮、桃仁、赤芍。食欲不振者: 加谷芽、麦芽;瘰疬肿大经久不消者: 加玄参、牡蛎、夏枯草;胁下痞块较大者:加丹参、郁金、三棱、莪术;小便黄赤,淋沥不尽者: 加白茅根、大蓟、小蓟。
3、其他疗法
3.1 中成药
抗病毒颗粒: 用于热毒炽盛,痰热流注证;五福化毒丹:用于热毒炽盛证;小儿化毒散:用于痰热流注证;安宫牛黄丸:用于热陷心肝证,高热神昏者;紫雪丹: 用于热陷心肝证,抽搐频繁者;生脉口服液:用于恢复期气阴两虚证。
3.2 药物外用
锡类散或冰硼散:适量,喷吹于咽喉部位,一日1-2次。适用于咽喉红肿溃烂者;虚火上炎者及素体脾胃虚弱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三黄二香散:外用。黄连、黄柏、生大黄、乳香、没药各适量,共研末。先用浓茶汁调匀湿敷肿大的淋巴结,干后换贴,后用香油调敷,每日2次,直至淋巴结消失。适用于淋巴结肿大,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如意金黄散:外用。用茶或醋调敷在肿大的淋巴结上,每日换敷2次,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效。疮疡阴证者禁用;皮肤过敏者慎用;不可内服;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及海鲜等发物。
4、西医治疗
4.1感染性疾病治疗法
抗病毒治疗:无环鸟苷和丙氧鸟苷早期应用可缓解症状,可用7天。也可应用EBV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对症治疗:高热者可予物理降温,亦可用退热剂。注意口腔清洁和水、电解质平衡。继发细菌性咽峡炎、肺炎者,应做咽拭子培养,给予敏感抗生素。对持续高热、重症肝炎伴黄痘、心肌炎、咽喉水肿、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及中枢系统严重合并症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4.2急症处理
急症处理: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脾破裂。常发生在疾病的第2周,触摸脾脏或轻微创伤均可引起。应及时确诊,迅速处理。宜迅速补充血容量,输血和脾切除。脾肿大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腹部外伤,体检时亦应谨慎。
5、日常调护
5.1急性期患儿的护理与隔离指南
急性期患儿应予呼吸道隔离,不与他人共处密闭空间;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牙刷等;佩戴口罩,不与人正面交谈、打喷嚏等;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集体机构发生本病流行,可就地隔离检疫。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体力消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出现抑郁。高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应营养均衡,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粗纤维,可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忌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避免进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
5.2口腔与皮肤清洁维护
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定时清解口腔,防止口腔、咽部并发感染;告知患儿进食要缓慢, 避免呛咳而加重咽部的充血, 水肿。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护肤品, 及时更换衣服, 衣服应质地柔软、清洁干燥, 避免刺激皮肤。床铺应保持平整, 清洁, 无杂屑, 保持手的清洁, 剪短指甲, 勿搔抓皮肤, 防止皮肤破溃感染。
5.3并发症及恢复期管理
注意观察有无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肝炎、心包炎、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若出现难以忍受症状,及时就诊;定时按医生要求进行复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宜多休息,少劳累;脾大者,在出现症状后的3周内,要保护腹部,防止碰撞,避免外伤;禁止负重,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脾破裂。
[1]陈庆庆.清热救阴法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J].光明中医,2023,38(15):3036-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