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农服中心,新疆昌吉832200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只有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农用地膜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其残留在耕地土壤中的碎片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主要的面源污染问题之一。基于此,文章以玛纳斯县为例,对农用地膜的科学使用与回收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用地膜;使用现状;回收利用
1县域基本情况
玛纳斯县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地带东邻呼图壁县,西毗农八师石河子市,南北长260公里,东西宽30公里,全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农作物种植品种丰富,农牧机械化力量雄厚,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优质棉花之乡、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等。2023年,全县农作物正播面积105.57万亩,其中:棉花73.9万亩、玉米18.2万亩、小麦9.67万亩、其他作物3.8万亩。
2地膜覆盖应用与回收利用状况
(1)地膜使用情况。玛纳斯县地膜使用历史悠久,1981年开始引进实验,到1983年引进实验机械化地膜栽培技术1993年地膜在棉花种植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覆膜种植技术也应用到玉米、加工番茄、蔬菜等多种作物种植中,使用地膜栽培技术的地块最长达30年以上。2023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05万亩,而地膜使用面积达84.3万亩(0.015mm加厚高强度地膜实施面积30万亩),主要覆膜作物涵盖棉花、玉米、加工番茄等作物。其中:棉花73.9万亩,玉米8.4万亩、其他作物2万亩
(2)地膜使用量。按照覆膜测算,棉花种植需使用标准地膜4.8-5.6公斤/亩,加厚高强度地膜8.0-8.5公斤/亩;玉米与其他覆膜作物种植需使用标准地膜3.2-3.5公斤/亩加厚高强度地膜5.0-5.5公斤/亩;地膜使用总量在4300吨以上。
(3)残膜回收情况。从2005年起,县乡两级政府、涉农企业、科研部门共同探索研究地膜污染治理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全县残膜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22年底拥有弹齿式搂膜机、立杆搂膜机、打杆残膜回收一体机等各类残膜回收机械1400余台,其中高性能一体化残膜回收机械30台,残膜回收量年均3000吨以上,残膜机械化回收能力不断提升,耕地残膜存量逐年减少。
3农用地膜回收技术要点
3.1回收时间
在农作物收获后或进行春季播种前回收地膜,具体情况应根据不同作物的品种对土地的需求来确定。最好选择在土地比较湿润的时候,如刚下雨后或者晨露未干的时候进行。
3.2回收技术措施
揭膜前要对田间的秸秆、杂草、树根等杂物进行清理,保证地膜能够顺利揭开回收。回收方式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机械回收、人工捡拾或二者相结合。在地形条件好或地膜使用面积较大的区域,宜采用机械回收方式。在前一季度农作物收割完或者后一季度农作物开始播种前,挑选适当的农膜回收设备,沿着地膜覆盖的方向进行机械性回收。在机械回收过后,地膜残留较多的农田,要再次用人工进行补充捡拾以提高回收率。在地形条件差、坡度大、地膜覆盖面积较少不适宜机械操作的区域,可直接采用人工捡拾。在农作物收割或播种前,使用工具在地膜边缘开挖土壤,让地膜完全暴露出来。然后从土壤的一端开始,按照覆膜的方向进行人工撤除。对于残留在耕地层里的破碎膜,可结合翻耕土地一起进行地膜回收作业,选用配置有农膜回收机械的犁或整地机等机械。
3.3回收途径及方式
使用机械回收后,采用人工卸膜,然后装车进行转运。在回收、装卸、转运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废弃地膜掉落,以免造成再次污染。有条件的乡镇设立专门的回收点进行统一回收,鼓励废品回收站开设农膜回收业务。建立以农膜使用主体为基础单位,农膜回收点为纽带,回收再利用的公司和企业为最终处理系统的高效回收利用体系。
3.4农用地膜的再生利用技术
农用地膜的回收再利用需要对地膜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工艺要求满足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回收的农用地膜应按照直接再生、改性再生的优先顺序进行再生利用。主要的工艺流程包括分类、破碎、清洗、脱水沥干、筛选、熔融塑化、切割造粒。(1)对于回收并转运到再利用工厂的农膜,需要根据其重塑目标进行筛选和分类。一旦分类完成,农用地膜就会被送入剪切破碎机,被剪裁成丝状或片状物质,然后送入杂质分离槽,通过搅拌设备去除秸秆、砂石等杂质。(2)送入漂洗槽,要有专门的沉淀池来盛装清洗的污水。经过清洗后,使用离心机对农业废弃薄膜进行干燥处理。(3)借助筛分器分离其中的杂质与农业废弃薄膜。(4)将清洁过的农业废弃薄膜投入到热塑化设备里,将其加热至熔融状态并压制为线形物质。(5)线形的熔融物质被置于降温水中以固定形状,经由机械切割成为粒状形态。(6)将农用残膜颗粒由风机经过风道送入储料仓,进行定量包装。包装好的农用残膜颗粒,应放在专用场地,要求地面平整、干净,环境干燥,防止阳光照射,注意防火、防风、防水。
4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工作优化策略
4.1健全科学高效回收利用体系
大力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以旧换新”、“交旧领新”、经营主体上交、第三方机构回收等多元化回收机制,不断健全废旧农用地膜回收网络体系,提升农用地膜资源化再利用能力。为有效调动回收利用积极性,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在现有网点难以满足回收需要的乡镇,按照“有固定场地围栏、有专门人员、有明确标示标牌、有完善制度、有辐射区域、有拉运车辆、有计量设备、有消防设施、有台账、有考核”十有标准扶持建设标准化回收网点,确保主要覆膜乡镇回收网点全覆盖。网点建成后,由所辖区域乡镇与回收网点签订包片回收协议,督促回收网点以合理价格或“以旧换新”、“交旧领新”的方式开展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回收网点运行情况受乡镇监督管理,并负责对包片区域内农民未捡拾干净的废旧农用地膜进行清理回收,提高地膜回收效率。
4.2加强普法宣传,激发全民参与
充分发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利用世界环境日、普法赶集、科普宣传等活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力宣传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相关政策和法规,深入宣传残留地膜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广泛宣传废旧农用地膜回收资源化利用对促进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大力倡导“地膜增产增收、残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导广大农户科学使用农用地膜、自觉捡拾废膜,提高参与治理“白色污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采取以正面宣传为主、反面曝光为辅的宣传理念,强化舆论引导,结合春、秋覆膜至少组织一次专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及广大农民对农用地膜回收行动的认识,引导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科学使用农用地膜、积极回收旧膜,有效发挥其地膜回收主体作用,引导地膜生产者、销售者依法履行回收责任,为推进废旧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覆盖农用地膜有显著的提升低温,保水抗旱,抑草灭草等作用,对农业增产增效作用明显,在生产中应用广泛。随着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长期以来的重使用轻回收,导致残留于农田的地膜逐年增多",降低耕作层土壤的透气性,阻碍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影响机械作业质量,造成“白色污染”。基于此,各地区应不断加强对农用地膜的应用与回收处理,通过采取科学措施,提升农用地膜使用效率,同时降低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辉,梅旭荣,严昌荣,等.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2):570-573.
[2]何文清,严昌荣,赵彩霞,等.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3):5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