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首要问题,耕地资源承载着农民的就业及保障功能,耕地数量的减少不仅造成农民生活保障的危机,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耕地机制研究,深入分析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完善,对实施严格的耕地用途管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耕地;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引言
耕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其他农用地,严重威胁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近年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的日益普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面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保障耕地制度实施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及国家的安全稳定。
1、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耕地适宜性是指土地本身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对耕地利用的适宜程度。近年来,针对耕地适宜性评价主要有适宜性及开发潜力评价[1]、基于生态位理论对耕地整治适宜性进行评价[2]、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3]等方面,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集中于自然条件或立地条件、水热条件、土壤条件、生态约束、空间稳定性、基础设施条件等。
因此,参考已有研究,并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选取立地条件、土壤条件、水热条件、生态条件、耕作条件和项目条件构建 6 个条件层 13 个因子层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立地条件包括地形坡度 1 个指标;土壤条件包括土壤质地、土壤 pH、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盐渍化程度 5 个指标;水热条件包括年均降水量和灌溉条件、≥10℃积温 2 个指标;生态条件包括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2 个指标;耕作条件包括耕作便利度、耕地连片度 2 个指标。
1.2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获取与分级
1.2.1新增耕地的评价指标获取
(1)立地条件
立地条件来源于高程数据,利用高程数据提取坡度数据,并对图斑进行赋值。
(2)土壤条件
土壤条件各项指标来源于河南省土壤调查数据库,通过该数据获取土壤质地、土壤 pH、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数据。
(3)水热条件
水热条件来源于研究区气象数据,根据收集的气象数据通过插值得到研究区全域数据。
(4)生态条件
根据“三线”划定成果,通过套合确定是否为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区域;结合“三线”划定时下发基础数据,确定是否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域。
(5)耕作条件
耕作条件包括耕作便利度及耕地连片度;耕作便利度主要反映图斑到交通设施的距离,距离越近表明容易到达,便利度较高,通过 ArcGIS 的距离工具获得。耕地连片度表明田块的连片程度,连片程度越高,新增耕地实施后易于耕作管理,不容易形成新的撂荒地;该数据通过 ArcGIS 的缓冲工具获得。
(6)项目条件
项目条件通过套合已开展项目,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识别是否位于已开展项目范围内,按照不得重复实施的原则,位于已开展项目区的则判定为不适宜。
(7)占用耕地评价指标
占用耕地评价主要基于定性分析确定是否适宜占用,因此不再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1.2.2新增耕地评价指标计算及单项指标适宜程度判别
(1)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以 DEM 为基础,提取研究区域内坡度数据,通过获取的坡度数据,通过 ArcGIS 工具中转换工具将待评价图斑转换为点数据,然后将坡度栅格数据赋值于点数据,最后将点数据通过空间连接将数据赋值于待评价图斑,并将坡度>25°的判定为不适宜地块。
(2)土壤条件
根据河南省土壤数据,通过 ArcGIS 工具中的空间连接数据将土壤数据赋值于待评价图斑,并将土壤质地为砾质土或更粗质地的图斑、土壤 pH≥9.5 或≤4.0、有效土层厚度<60cm 的图斑判定为不适宜地块,土壤有机质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中指标因子评价标准判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3)水热条件
根据收集到的气象点数据,通过 ArcGIS 工具中的克吕格差值得到研究区域的水热条件数据,根据自然断点法对水热条件数据进行分级,综合判定水热条件是否适宜。
(4)生态条件
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通过空间位置选择判定是否位于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内,若位于生态保护红线或城镇开发边界内之一的则判定为不适宜。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根据河南省土壤数据,同时结合“三线”划定时下发基础数据判定土壤是否遭受污染,若受污染,则判定为不适宜。
(5)耕作条件
耕作便利度通过提取国土变更调查中公路及农村道路,根据ArcGIS 中的距离工具计算评价图斑的耕作便利度,距离越小表明越便利,距离越大表明便利度较差。依据得出的距离,按照自然断点法从近到远将耕作便利度划分为 1、2、3、4、5 等五个等级,将第5个等级判定为不适宜。
(6)项目条件
项目条件是通过对比已批准建设用地、已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耕地等项目,将与已开展项目重叠的地块判别为不适宜。
2 、耕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2.1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1)数量与空间分布分析
基于构建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获取,通过对单项评价指标适宜程度的判别,对评价图斑的适宜程度进行分类汇总,得到新增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从评价结果来看,在数量方面,泌阳县适宜程度较高;从平原、丘陵、山地对比来看,丘陵地区适宜程度较高,主要分布于县域地势平坦地带,面积为 26763.8804 公顷,其次为山地,面积为13558.9319 公顷;平原适宜程度最低,面积为 4690.1250 公顷。表明山地、丘陵林地、园地较平原区丰富。
从空间分布来看,林州市适宜区域分布较分散,大多位于山体周边,对山体起到保护的作用。睢阳区适宜区在区域内均有分布,但分布较分散;不适宜区分布较少,主要位于城区周边、镇区周边以及公路两侧。泌阳县适宜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布较零散;不适宜区域受指标因子的影响,同样位于东部地区。
通过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适宜程度可为具体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但是否具有实施性,还需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进一步确认。
(2)地类差异分析
从地类上来看,无论是山区、丘陵还是平原地区,林地潜力最大,其次为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表明补充耕地中林地为主要来源,其他地类为补充。
2.2占用耕地适宜性评价
因占用耕地位置的不确定性及政策的约束性,若占用耕地不符合耕地保护政策及评判为占用耕地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宜占用的条件,即可视为占用耕地不适宜,因此,在具体评价时,因无法进行具体量化分析,该处结果不再详细描述,仅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指导因子,评价结果不具指导性。
通过补充耕地理论潜力进行分析,平原、山地、丘陵均具有较大潜力,但理论地块能否开展具体项目,进行实施恢复为耕地,涉及较多相关利益方,如承包方、实施主体、监管主体等,仍需要对相关利益方的倾向性意愿进行分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眼于进出平衡的实施以及相关的制度完善与实施保障,为河南省粮食安全及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毕玮,党小虎,马慧,等.“藏粮于地”视角下西北地区耕地适宜性及开发潜力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07):235-243.
[2]徐小千,汪景宽,李双异,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东北黑土区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以公主岭市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03):432-441.
[3] 刘琼,杨楠,高萌萌,等.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以辽中平原为例[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3[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