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小 麦的种植技术也在全面的提升,本人长期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本人进行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实践研究,实现我国小麦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有效提升而不断努力,这样可以全面保障我国的小麦种植水平,为我国农业工作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发展推动力。
关键词:小麦;田间管理;实践意义
0 引言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的有效实施,是实现小麦种植工作全面良好开展的关键性环节,进行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实践,有效提升小麦种植工作进行的科学性,对于我国农业种植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实践重要意义
小麦是农业和工业生产十分重要的原料,但是当前,我国正面临严重的小麦供需问题,所以应当做好田间管理技术应用技术在小麦产业中的应用,提升小麦产量,满足社会对小麦的需求。
不少数农民对小麦种植的积极性就比较低,导致我国的小麦种植面积连年萎缩,参与小麦种植的豆农数量严重减少。但是,我国的小麦消费量极高,国内市场并不能被本土小麦所填满,在2018年,中国小麦消费达到 1.08亿t,占据全球小麦消费量的29.7%,其中中国本土小麦的产量仅有1 590万t。2019年,我国实施了小麦振兴计划,对每亩小麦种植会提供400~600元的补贴,高于玉米的种植补贴水平,有效提升了农民的小麦种植积极性,小麦的种植面积从841万hm2 增加到了933万hm2 ,小麦的产量也增加到1695万t,但是由于麦子、玉米等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我国缺少足够的耕地面积,导致我国将在较长时间依然缺少种植小麦的耕地,供求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2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实践理念
为了保证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就要进行有效的密植控制工作,确保小麦的根茎之间能透光和透风,以保证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植株的密度需要根据土壤条件、品种特征和播种时间来确定。小麦的播种量要根据种植发芽率来确定,如果种子比较饱满,则可播种 6.2 kg/667m2 。如果种子相对粒小,发芽率较低,就可以播种7.1 kg/667m2 。在土壤肥力强、小麦植株高大并有较长生长周期的情况下,就可以将种植的行距控制在 40 cm。如果土地的肥力较低,并且小麦品种有植株矮小的特点,同时拥有较短的生长期,那么就可以将行距缩短到30~35 cm。
选种是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影响最大的工作,品种选择需要考虑地区气候条件,主要选择高产、抗逆性强、抗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物种,而且要避免在同一个种植区域内长时间种植相同品种的小麦,避免受到严重的病虫害影响。完成品种选择后处理小麦工作中,先在晴朗的天气中晾晒,晾晒的位置必须干净、无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收集。之后对种子消毒,从而消灭种子外侧的细菌,降低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出现概率。在药水中浸泡两小时后,将小麦取出用清水清洗,开始最后的拌种和催芽工作。
为了进一步避免小麦患有病虫害,可以使用35%乙基硫酸环磷进行种子的搅拌工作,然后放在湿润、27℃ 的室温条件下催芽,期间可以将种子置于湿毛巾上,在种子有一半以上露芽之后就可以进行种植工作。我国农业种植业自引入化肥以来,用量逐年上升,依赖于化肥增加产量,导致土壤严重板结、硬化、沙化、渍化、地 力衰竭。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土壤健康、食品质量进而影 响人类健康,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被化肥“喂瘦”的板结、酸化、盐渍化、不通透、不保水、不保肥、营养匮乏、地理衰竭的土壤、毫无疑义是由于化学肥料成分在土壤中长期积累、残存、得不到有效分解和营养转化所致。
田间管理技术主要用于修复被污染的土壤,保水保肥、通透性。耕作实践还表明,地力提升要靠土壤中的团粒结构、有机质、腐殖酸、腐殖质。再次,被化肥 “喂瘦”的土壤里的各种污染,譬如农药残留、化肥成分残留、各种重金属的诸种污染,进行理化反应使其得 到消解,要靠土壤中的“微生物”,要靠生物在其繁殖和代谢过程中,对上述污染物质进行分解、转化、固 化、转移以及新的无害化合成等,从而达到彻底降解目标,恢复土壤健康。小麦种植工作中,整地要采取深松的方法,而且前茬品种对于小麦种植效果同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比如在前茬品种是大麦时,整地就可以使用潜翻深耕的方法,在秋季整地、起垄和施肥,充分利用秋雨防止春旱。由于小麦对土壤的要求很高,所以无论使用哪种种植方法,都要进行充分的整地工作,尤其是要去除土壤中的石块,做好深耕工作,然后施加基肥,再耙平,减少在小麦成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影响。
目前倡导绿色生态理念,所以种植过程中已经很少使用化学肥料,而是采用污染较低的有机肥。可以将人和牲畜的粪便进行腐熟获得有机肥,还可以用秸秆积肥。有机肥料需要在深耕时加入,在追肥时可以根据土壤的生长情况进行添加,而且要做好氮、磷、钾三种肥料的结合。由于小麦在苗期存在固氮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在苗期多加氮肥保证植株生长。施肥时,可以对叶面直接喷洒来保证废料的吸收,为了减少效率,可以利用雾化的方法。
在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选择的除草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小麦的幼苗阶段,由于幼苗比较小,而且杂草拥有极快的生长速度,必须要用人工手段来减少除草过程中对幼苗的伤害。在植株生长成熟后,可以采用机械除草的方法保证效率。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尽可能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手段。小麦的主要病虫害包括蚜虫、灰斑病、根腐病等,对于蚜虫的防治,可以杀虫灯诱杀或者烟熏法;灰斑病的防治可以采用轮作换茬的方式进行防治,以及使用 0.4%多福合剂拌种进行预防;根腐病可使用1500倍70% 的恶霉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
3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实践
苗期管理: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的麦田要及早补种,避免断垄或者缺苗间距在10 cm以上的现象。遇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另外,严禁麦田内放牧牛羊,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中期管理:重点是浇水施肥。这一阶段,麦苗叶片较小或瘦小的中等或中低产田,要及时追肥浇水,以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健壮,因而增加穗数和粒数。因低洼、土壤粘重、潮湿、板结、低温造成麦苗发黄的麦田,应进行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以利小麦正常生长。
后期管理:重点是预防病虫及灾害天气。遇病虫害时,要喷撒农药。小麦主要虫害有麦蚜和粘虫。对于麦蚜,可以使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500倍液喷雾防治;对于粘虫,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 喷雾防治。小麦后期管理中灾害天气主要指气温剧变、连阴雨和干热风,主要预防措施是种植抗逆性强的品种,遇干热风时适时灌溉。
保护性农耕是对耕地的保护种植技术,对于避免土壤沙化和流失有很大的作用,使用该技术可以确保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小麦种植工作的科学性。所以,农业部门需要进行科学的小麦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组织农民观摩保护性农耕,了解该种植方法的优点,使农民能接受全新的种植方式。
地膜种植技术适合在干旱少雨的地方使用,地膜可以充分覆盖地面,保护土壤的水分,达到优化土壤环境的目的,确保小麦成长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从而提升幼苗对营养的吸收效率,提升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目前,很多偏远的地区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地膜种植的推广幅度比较低,因此需要农业部门做好对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强对该技术的技术支持和经济支持,并且做好宣传,推动农民使用地膜的积极性。
4 结语
我国目前小麦产业有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因此需要加强提升小麦种植的技术水平,做好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及加强种植技术的推广。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小麦种植技术,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凌霄,王江勤,刘玉芹,等.浅谈田间管理技术应用技术在 我国小麦产业上的应用及对策[J].新农业,2020,(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