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4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钟志强 陈鑫鑫 彭智顺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摘要】农机购置补贴作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效果评价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综述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影响;效果评价;挑战与建议

作者简介:钟志强(1999-),男,江西赣州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土地资源。陈鑫鑫(1999-),男,江西赣州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人力资源。彭智顺(1999-),男,江西上饶人,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治理。

1.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中,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政府促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2]。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旨在降低农民购置农机设备的经济成本,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3]

在引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之前,中国农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劳动密集型和低效率的状态。传统的人工劳动和畜力耕作模式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而且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4]。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政府开始推出一系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5]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农民购置农机设备的经济成本,提高了农民更新换代农机设备的积极性。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进,我国农机设备的普及率逐渐提高,农业生产模式得到了转变,传统的人力劳动和畜力耕作逐渐被机械化作业所替代[6]。农机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收入[7]

然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部分地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民购机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农民缺乏使用农机设备的操作技能,影响了农机设备的有效利用;农机设备维修和保养服务不到位,农民在面对机械故障时无法及时解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8]。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决相关问题和挑战,促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9]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决策参考。2.理论机制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现代机械设备和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机购置补贴作为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降低农民购置机械设备的成本,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本文将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技术接受理论等多个视角,对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2.1 经济学视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机购置补贴通过降低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设备的直接成本,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促进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具体来说,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的经济学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降低购机成本:农机购置补贴直接降低了农民购买机械设备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购买能力,使得更多农民能够负担得起现代农业机械设备。购机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2)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机械化作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农田的耕作、播种、施肥和收割等工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产量。

(3)扩大生产规模:农业机械化有助于农民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设备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行再投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2.2 社会学视角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还对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减少劳动力需求: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降低了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农民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或进行技能提升。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也有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2)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稳定,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机械化作业的应用,使得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2.3 技术接受理论视角

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扩展技术接受模型(TAM2)是研究用户接受新技术的经典理论。根据TAM理论,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和使用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在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农民对机械设备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其接受和使用意愿。

(1)感知有用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通过降低购机成本,使得农民更容易感知到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补贴政策提高了农民对机械设备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使得农民更愿意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2)感知易用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配套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支持,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和使用信心。通过技术培训和推广服务,降低农民使用机械设备的难度,提高农民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意愿和能力。

(3)社会影响:扩展技术接受模型(TAM2)还强调了社会影响因素在技术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农业合作社、农机制造企业等各方的积极推广和宣传,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社会影响的正面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2.4 政策理论视角

从政策理论的角度来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和科学设计。政策的稳定性、资金的充足性、实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都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政策稳定性: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提高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度和依赖性,增强农民购置农机设备的信心和积极性。政策的频繁变动,会导致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度降低,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2)资金充足性: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实施的基础。政府应确保补贴资金的充足性和及时性,避免因资金不足或延迟发放,影响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3)透明度和公正性: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成功的关键。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补贴资金的公平分配和使用,避免出现腐败和滥用现象。

综上所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通过降低农民购机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增强农民技术接受意愿,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确保政策的稳定性、资金的充足性和实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过综合多方面的理论分析,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自2004年实施以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补贴范围逐步扩大,补贴标准不断提高。政策覆盖了从小型农机具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机械等。补贴对象从个体农户扩展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政策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超过2000亿元,惠及超过4000万农户,购置各类农机具约6000万台套。各地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落实政策,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3.1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1)耕作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随着补贴政策的实施,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的购置和使用得到大力推广。耕作机械化水平从2004年的不足30%提高到2023年的70%以上。

(2)收获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联合收割机、脱粒机等收获机械的普及,使得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例如,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机械化收获水平分别达到90%、80%和85%以上。

(3)种植和植保机械化逐步普及: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播种机械、植保机械等在种植和植保环节的应用逐步普及,提高了播种精度和植保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4)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补贴政策鼓励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3.2 政策效果分析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具体效果包括:

(1)降低农民购机成本:补贴政策大幅降低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促进了农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普及应用。

(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机械化作业在耕作、播种、植保和收获等环节,显著缩短了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3)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4)增加农民收入: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同时,机械化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活质量。

3.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

(1)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地区补贴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影响了政策效果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2)技术培训不足:部分地区农民缺乏操作和维护农机设备的技能,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3)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在面对机械故障时无法及时获得维修服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

(4)政策执行不力:部分地区存在政策执行不力、监督机制不健全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导致补贴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存在不公平现象,影响了政策的公信力和效果。

(5)环境保护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能带来环境问题,如机械设备的排放污染、土地的机械化压实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问题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综上所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力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政策效果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4.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培训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政策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4.1 增加资金投入,确保政策覆盖面

政府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财政投入,确保补贴资金充足,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的需求。同时,应优化资金分配机制,重点向农机装备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广泛覆盖。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财政预算中农业机械化补贴的比例;优化补贴资金分配方案,根据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实际需求进行精准投入;引入多渠道资金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4.2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操作技能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确保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具体措施包括:在各地建立农机培训中心,提供系统的机械操作和维护培训;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展线上培训课程,扩大培训覆盖面;加强与农机制造企业的合作,定期开展实地操作指导和技术讲座。

4.3 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

完善农机售后服务体系,确保农民能够及时获得维修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机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推动农机服务网络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具体措施包括:支持农机制造企业和经销商在农村地区设立服务网点,提供维修、保养和配件供应服务;建立农机服务合作社,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上门服务;推动农机共享经济模式,建立农机租赁和共享平台,提高农机利用率。

4.4 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督

完善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补贴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严厉打击违规操作和滥用补贴资金的行为,维护政策的公信力和效果。具体措施:建立透明的补贴申请和审批流程,确保公开、公正和高效;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评估;设立投诉和举报渠道,及时处理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农民权益。

4.5 关注环境保护,推动绿色机械化

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支持环保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推广低排放、低噪音和节能型机械设备。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和支持环保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机械作业对土壤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对环保型机械设备的认识和接受度。

综上所述,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培训、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督,以及注重环境保护,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洪自同,郑金贵.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福建的实证 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1):41-48.

[2]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J].中国农村经济,2010(01):4-9.

[3]周宏,王全忠,张倩.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水稻生产效率缺失——基于社会化服务的视角

[J].中国人口科学,2014(03):53-65+127.

[4]Xiaobing Wang,Futoshi Yamauchi,Keijiro Otsuka et al.Wage Growth,Landholding and Mechanization in Chinese Agriculture[J].World Development,2016,(86):30-45.

[5]韩叶梓.农机作业服务发展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J].福建茶叶,2020,42(03):94-96.

[6]彭继权,张利国.农业机械化对农户主粮种植面积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 报,2020,25(09):227-238.

[7]耿宇宁,刘婧.劳动力转移与技术进步对粮食产量的门槛效应分析[J].经济问 题,2019(12):96-103.

[8]毕雪昊,周佳宁,邹伟.家庭劳动力约束下经营规模对农户种植结构选择的影响[J].中国土地 科学,2020,34(12):68-77.

[9]刘敏.农机投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20. [28]刘玉梅,田志宏.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分析——以河北省和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