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识别及深静脉集束化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1
/ 2

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识别及深静脉集束化护理效果

王宁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032

【摘要】目的:对脊柱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实施价值。方法:选择2022.1.1-2023.11.30期间本院脊柱骨科手术患者72例,依据术后有无DVT划分为DVT组、非DVT组,两组均行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分析脊柱骨科术后DVT风险因素及护理前后凝血指标。结果:多因素分析示:年龄≥65、输血量≥400ml、肌力异常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护理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短于护理前(P<0.05)。结论:脊柱骨科术后DVT风险因素较多,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实施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可降低DVT发生率。

【关键词】脊柱骨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因素;深静脉集束化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DVT)为脊柱骨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以下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表现,若未能有效控制,血栓可随血流到肺,引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甚至猝死,对患者生命存在严重威胁[1-2]。为有效防范DVT,本研究主要以我院72例脊柱骨科手术患者为例,对其术后DVT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深静脉集束化护理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1.1-2023.11.30期间本院脊柱骨科手术患者72例,依据术后有无DVT划分为DVT组、非DVT组。入组患者均符合脊柱骨科手术指征,对研究知情,无凝血障碍。DVT组病例均经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等综合确诊。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 方法

1.2.1 危险因素调查

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整理可能的DVT危险因素,展开单因素、多因素分析。

1.2.2 护理方法

均开展深静脉集束化护理:①评估风险:以Autar量表评估,<10、10-15、>15对应风险低、中、高,结合相应风险程度实施相应护理。②术前宣教:耐心介绍DVT成因、治疗、预防措施,纠正不良生活行为,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尽早开展功能锻炼。③术中提前准备手术器械,做好保温护理,病情允许下以上肢穿刺为主,降低术后DVT风险。医护紧密配合,缩短手术用时,以免长期压迫静脉加大DVT风险。④术后1d开始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1次/d,0.5h/次。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康复锻炼,早期进行被动锻炼,如协助翻身、患肢抬高等;后期开展下床行走锻炼。针对高风险病例可适当抗凝治疗,监测其凝血功能。另外,还可用电刺激仪辅助干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DVT形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入组患者护理前后凝血指标,包含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5.0软件。(±s)、%对计量、计数数据进行表述,t、χ2检验;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P<0.05时有统计差异。

2.结果

2.1 DVT发生率

72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7例,占比9.72%(7/72)。

2.2 危险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差异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研究示:年龄≥65、输血量≥400ml、肌力异常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1、表2:

表1单因素分析

相关因素

DVT组(n=7)

非DVT组(n=65)

t/χ2

P

年龄(岁)

51.65±5.45

45.19±5.12

3.146

0.002

性别

4

35

0.028

0.868

3

30

吸烟史

4

14

4.273

0.039

3

51

手术时间

<2h

1

36

4.273

0.039

≥2h

6

29

使用止血带

2

24

0.191

0.662

5

41

输血量

<400ml

4

58

5.440

0.020

≥400ml

3

7

肌力异常

3

6

6.533

0.011

4

59

术后卧床

<30d

3

34

0.226

0.635

≥30d

4

31

表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指标

P

OR

OR的95%CI

年龄≥65

0.025

2.615

1.602-7.286

吸烟史

0.084

1.021

0.905-2.451

手术时间≥2h

0.077

1.003

0.987-1.487

输血量≥400ml

0.035

2.238

1.384-6.859

肌力异常

0.001

3.515

1.359-7.856

2.3凝血指标

护理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短于护理前(P<0.05)。见表3:

表 3 凝血指标(±s,s)

组别

例数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护理前

72

14.03±1.15

28.16±2.12

护理后

72

11.20±1.24

25.56±2.09

t

14.199

7.411

P

<0.001

<0.001

3.讨论

DVT发生机制主要与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静脉壁损伤等有关[3]。本研究显示,年龄≥65、输血量≥400ml、肌力异常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脊柱骨科术后DVT高危因素较多。分析可见,高龄为DVT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随年龄增长血管壁日渐老化,使血管内膜粗糙,易附着血小板,释放凝血物质,聚集为血栓

[4]。且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大量输血则会增加输入残余颗粒风险,进而加大血栓形成风险[5]。肌力异常则主要与长期保持相同体位、功能锻炼不足等有关,在局部静脉长期受压下,可使局部血液黏滞度增加,肌肉收缩功能降低,进而引发DVT。

另外,本研究中,实施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后,入院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均显著短于护理前(P<0.05),提示护理干预可发挥显著作用。集束化护理是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其能够通过护理风险评估,制定相应护理防范措施,以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其机体康复。故将集束化护理用于脊柱骨科手术患者护理中能够有助于预防DVT发生。

综上,脊柱骨科术后DVT高危因素较多,涉及年龄、输血量、肌力状态等。护理人员需结合相关危险因素运用合理的护理措施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1]肖松,王凤雄,陈耀辉,等.足踝部骨折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3):43-45.

[2]刘兴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34):178-180.

[3]罗翠芳,欧阳莉,吴晶.三主体预警联动模式在4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报告[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3):3633-3634.

[4]杨晓莹,杨小香.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2):327-328.

[5]刘丹丹,刘芳,刘晓文.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识别及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J].黑龙江医学,2022,46(22):2782-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