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新垌中学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美好形象的见证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很有可能会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做出消极反应。每一位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教师备受关注。同时,在针对学生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行为素质教育等方面,需要从沟通引导和情感介入等方面入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自身的行为有正确的反思和分析意识。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不同的社会热点话题或者实际案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讨论,强化学生自主意识,才能在行为、语言和思想等方面不断地改进,提升自我。净化心灵,提升品质的同时,助力未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行为素质;培养策略
前言:当今时代,中学生在爱国思想、社会责任、自主意识、行为习惯等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也为教育工作全面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着力点。身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和目前表现,借助案例分析、情感教育、品质提升和习惯建立,让学生自身的精神意志和思想认知得到强化,最终注入行为素质方面,建立正确且积极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学工作科学发展。每一位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在犯错与反思当中不断完善自我。身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点,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且积极的内心环境,在分析社会问题时能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研究,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思想更成熟,心态更积极,这样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品质人才。
一、社会典型案例分析
事件一:江西某校一名中学生在老师批评下将老师殴打致伤。
事件二:其校一男舍几个学生向一名学生围殴十多分钟,造成某学生胸骨多处折断,胸部受伤,脑震荡严重。
事件三: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 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
一个个使人心惊,令人心寒的生活事例,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为之忧虑,为之痛心。当前中学生的行为意识是如此的淡薄、脆弱,行动如此的轻率、暴躁。可见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已经遇到了风险,学生的思想素质及行为素质教育,在学校社会中已经遭到忽视或缺失;学生意识行为得不到良好发展,行动的不当及危险性事实,不胜枚举。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素质,推进良好的行 动觉性已是迫不及待。
二、加强情感教育,塑造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唤起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进,历史年轮也不停地向前,远久的已成为过去,让人忘却,让人陌生。当有人说起艰苦年代,讲述祖国创建的艰辛时,学生一副不屑之态。于是国家、前途在他们的心中渐渐地被冷漠,被鄙视。为此,作为教育者,应该把学生思想感情融入祖国,并当作一种责任,热情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建立和建设来之不易,付出之巨大。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国奉献,是我们的光荣和使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者,无数人们为了祖国而不惜生命。革命家秋瑾,在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奔走呼号,“视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其爱国之志溢于言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拒绝美国优厚待遇,回到新中国,满腔热情地书写祖国篇章。革命家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因如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们。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人辈革命者能深情于祖国,那么,作为今天的青年学生,难道不能如此?
笔者曾听到某些同学茶余饭后对祖国看法的议论,感觉繁荣昌盛,富强伟大,与我有什么相干,我毕业后,能给我安排工作吗?能给我栖 身之地吗?能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欢乐和幸福吗?如果能,我今后还需浪迹天涯?可见这些同学只是粗略地认识祖国,却不能深刻领会了国家富强伟大的意义,没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哪来快乐和幸福呢?
我们是祖国的青年一代,今天的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付出,并努力地去建设,去奋斗。袖手旁观,只能增添祖国的负担;怨天尤人,只能涣散我们的斗志,只有我们青年人的血汗和智慧,才能使祖国全面改观,使祖国之蒸蒸日上。正如巴甫洛夫说的那样: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二)加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服务集体主义。优秀的儿女向秀丽,是广州某某工厂的员工,当车间意外着火,滚滚燃烧的酒精流向化学仓库间,一旦爆炸,整个工厂都成为焦土。集体财产遭到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保护工厂的财产,毅然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熊熊的酒精而献出了生命。她,用自己身躯谱写了一曲赞歌。她是集体主义的行为体现,更是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的忠实战士。
歌德说过:事实上我们都是集体性人物,不管我们愿意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没有集体就没有勇气。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就在这里——觉得自己是在友好集体里面,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作为一个中学生,在集体与个人里面,应该以集体利益、集体荣誉为重,对集体作出贡献。当集体需要你,你就要坚定地加入行列,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使命
[1]。个性和集体融合起来,不会失去个性,只有在集体之中,个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觉醒和完善。2007年抗击非典、嫦娥飞天,再到今天的“冠状”战役都离不开集体。反之,个人主义特别是个人主观主义可能是一种自杀。正如马卡连柯说的: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
三、酿造根植学生土壤,促发学生良好的行为认知;创设优良环境,培养学生高尚的言行自觉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动是指达到某种目的(意图)而进行的活动。一个微笑、谈话、走路是行为了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是行动。行为侧重于态度的表现,行动则是行为变化所产生的结果,是对事态发展的推动。一个中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行为素质,要有高尚的言行自觉。但良好的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营造和培养。那么,环境就是构建、根植的沃土。
(一)开设主题栏:召开主题会,传播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在学校中,在社会里,学生之间应团结互助,共创文明。
(二)举行纪念活动:缅怀“五四”精神,让五四精神得到传承。
创造优良环境,是能够影响学生对事物分析及认知意识,是能改变行为,使行动达到完美而高尚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过人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学生都有向着他输送优良道德品质的根源,必须爱护这个根源。“为孩子们建立课堂,胜于为成年人建造监狱和绞台。”
四、参加社会锻造,磨练学生良好意志,推进学生美的行动
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联合体,是人们生活的大课堂。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痛苦,也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它可以给人们创造灾难,也可以给人们创造幸福。社会是磨练人们意志的大熔炉,它可以使你意志消沉,也可以使你意志坚毅和刚强。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意识及高尚的意志行动,就要鼓动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改变生活,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学生精神之品行日趋完美,日趋高尚。
勇于投身公益活动,丰富社会知识,推动行为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让学生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还应担负起哺育学生成长的使命。教育者可组织、鼓励学生到社会中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融入社会[2]。
1、组织 “五四”青年志愿队,弘扬“五四”精神。要求每一个志愿者,要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2、组建公益小组,倡导组员,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群体中,做一些公益事业的事:可慰问当地军烈属,可探访当地名人,走访一些名胜古迹,游览一些名城,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体验社会生活的多彩性。
总之,能使自己融入社会,促进良好的意识行为,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是快乐的,是幸福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果戈里.
五、文化滋养,千年传承凝聚思想,助力学生行为认知改善和素质强化
作为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泱泱古国,在教育与文化传承方面,我国是举世典范,教育在不断地更迭发展,创新改革,对于当代中学生行为素质培养,不仅需要具体的行为指导和文化助力,同时还需要传承千年的文化滋养,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惠及祖先智慧的重要表现形态。对于中学生来讲,文化的理解比较浅显,并没有与自身的行为素质相关联,只关注的是对知识文化的积累[3]。在分析社会案例时,教师可以先结合不同事件当中学生的表现,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为学生讲解古代文化对于当前社会形态的评价。
例如,学生殴打老师,在古代则属于不懂得尊师重道。对于校园霸凌问题,在古代则属于违背君子之道。对于公交车上不给老大爷让座这一行为,则属于违背了仁义之道。由于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建立的关键期,教师需要借助不同的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当中的问题细节,借助不同的问题讨论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行为引导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思想和传统文化活动,以文化促进学生思想滋养,以传承文化思想来锻造当代中学生的博大胸怀。在文化课程和国学思想等方面,教师需要呼吁学校不断增添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或者讲座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传统文化探究、学习和积累中。积极鼓励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辩论分析、文章创作等方面,拓宽学生视野,对不同事件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在学生的思想当中形成全面的行为素质教育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论:总而言之,学生的行为素质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创新教育思想,拓宽引导路径,融入情感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得到有效唤醒,思想意识得到激发,科学有效地运用不同社会性话题,让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充盈。同时,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进一步改善自身的行为习惯,借助文化理解与思想传承,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强化行为素质。
参考文献:
[1]贺玉亮,林瑶.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基于福州第十五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2, (30): 4-6.
[2]吴晨晨. 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对策 [J]. 北京青年研究, 2022, 31 (01): 91-98.
[3]韩玺英. 新时代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探索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 (43): 35-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