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一.设计思路与方法
(1)文献分析法:论文编写前期对相关的文献著作,经典案例,发展成果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对弹性空间的发展历史,应用范围,相关的姊妹学科的研究与本课题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2)实地考察法:通过前往选之地四川省成都市“镗钯街”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其街道的实际情况,建筑保持现状,场地的尺度规范。对当地的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设计需求进行收集整体。
(3)图片分析法:利用实地考察与网上查找所得到的资料照片,进行分析整理。从场地现状,人群分析,周边业态分析等各个方面入手。利用图片这种可视化的手段直观的展现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4)理论实践结合法: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是将理论研究付诸实际。将弹性空间的理念与“镗钯街”社区公园改造相结合,将弹性空间的特性理念,用于解决社区公园场地狭小,环境恶劣,功能性缺失等种种问题。做到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发展理论的有利循环。
二.设计思路
(1)对所选的课题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查阅最新的研究文献与经典的设计案例。对弹性空间研究有一定的认知。根据最新的研究方向,与当下的景观问题相结合,思考本课题的设计方向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寻找合适的案例选址,“镗钯街”这一选址既符合课题对高密度城市街区出现的种种问题,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中所处区域的文化背景独特,居民的生活诉求较为复杂。有了典型的研究对象,对弹性空间的研究便有了施展的空间。
(3)将弹性空间的兼容性,集约化等特点与研究的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在设计过程中虽然会出现预想的设计内容由于场地的限制无法实现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我们多次实地考察,多采集实地图片。带着问题去思考如何分割功能区,怎样合理分配绿地等。
(4)完成前期的背景分析,再将所有的内容进行整合,利用人群分析,现状分析,轴侧图,爆炸图等各种制图手段与表现方式,对前期的分析以及设计内容表现。最后呈现在成册子与展板上。(如图2.1)
图2.1 设计思路图
3 设计过程
3.1前期分析
3.1.1区位分析
镋钯街(如图3.1)位于成都锦江区,位于春熙路商圈,紧邻太古里。最初的镋钯街周围都是老旧小区,配套设施、街道绿化十分落后,街道电网密布,各类五金店是这条街最显著的特点。后来随着春熙路商圈的繁荣发展,一些创业者来到这里,一个个特色店铺逐渐孕育起来,为镋钯街在人气聚集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奠定了基底。随后合江街道加入到了街区的打造中来,镋钯街被确认为成都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试点项目之一,民国风的建筑让街区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特色小资店铺汇聚于此。
图3.1 区位分析图
三.人群分析
首先,0至18岁的孩子对未被探索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保留着创造性的大脑,并有很强的学习和行动能力。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自然环境的专业知识会有所提高,他们对自我的渴望也会提高。最好的童年玩伴和生活中最健康的部分往往是最自然的沙砾、溪流、花朵或动物。
中年人是人类进步的中坚力量,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他们大多有体面的工作和家庭,工作压力大,业余时间少。在观察的社区公园中,我们发现,大部分30到50岁的人都喜欢在周末早上或者工作日晚上锻炼。
老年人大多已经退休,大部分时间都在在公园休憩,他们是社区公园的主要使用者。现在的老年人注重身体健康,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喜欢与不同年龄的人交往,也喜欢欣赏风景。因此,老年人需要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区域公园。(如表3.1)
表3.1 人群分析表[[1]]
四.设计内容
本设计的设计概念从“空间”和“时间”上着手。空间上,老旧社区空间狭小,拥挤,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单一匮乏。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娱乐休闲,交流活动等需求。抽离关键词—空间弹性,在空间的利用上思考装置的多功能性,易于拆卸组装,能应对不同场地现状,进行变换。时间上,本场地需满足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需求,展现出昼夜不同的景观效果,新旧的不断更替,增加社区公共空间的夜间使用率,在环保,绿色,高效的设计背景下考虑景观装置的材料。
参考文献
[1]潘磊,赵春婷.“小桥人家”——下沉式道路模式在低层高密度住宅区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技艺.2020.(05).102-109.
[2]李世雄,赵宁,江丹,熊博.存量规划背景下旧住宅区改造评价体系研究——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2)76-99.
[3]比克·英格斯,杰里米·阿兰·西格尔,西蒙·大卫,奥特姆·维斯康提,卢南迪.弹性的防洪基础设施:纽约市东海岸弹性修复计划[J].景观设计学. 2017.(06)101-119.
[4]Ward Thompson C. Linking landscape and health: Theecurring theme[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11(04)100-119.
[5]Albert M,Integrating humans into ecosystem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urban ecology[J],2003(08)14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