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门诊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梗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及急诊PCI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将我院自2022年3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2例急性心梗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6例。参照组行药物治疗,实验组行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的相关临床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比药物治疗,急诊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改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梗;药物治疗;急诊PCI治疗;治疗效果;相关临床指标
急性心梗,全称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一部分突然失血供而发生坏死的临床病理过程。通常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最终发生坏死[1]。急性心梗主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破裂后血栓形成,使血流受阻,心肌缺血、缺氧,继而发生坏死。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也会促进心梗的形成。急性心梗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脏疾病,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严重威胁。药物治疗虽然能够缓解心梗患者症状,减少心肌损伤,但存在局限性。例如,药物无法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治疗效果有一定局限性,且部分患者耐药性较强[2]。急诊支架植入术(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心梗的首选方法之一,其作用包括:快速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改善预后,降低患者猝死风险,提高生存率,并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特研究急性心梗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及急诊PCI治疗的效果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我院自2022年3月~2023年12月收治的72例急性心梗患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存在PCI适应症。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6例。实验组男女之比为21:15。年龄46~79岁,均值为(59.33±11.41)岁。参照组男女之比为19:17。年龄45~80岁,均值为(59.42±11.67)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参照组行药物治疗: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氧气支持、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治疗。
实验组行急诊PCI治疗:医护人员在导管室内为患者做好准备,包括监测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准备所需器材和药物。在患者的手腕或腹股沟处麻醉部位,以便插入导管。麻醉后医生会穿刺患者的动脉或静脉,将导管通过血管引导至心脏位置。通过注入造影剂看到冠状动脉的情况,评估梗死部位和严重程度。在梗死动脉段细小的支架上安放球囊导管,在梗死部位扩张,使血管通畅,恢复血流。在扩张后,医生会将金属或药物覆盖的支架置入梗死血管内,防止再次闭塞,促进血流恢复。再次注射造影剂,确保冠状动脉通畅,梗死部位血流正常。治疗完成后,逐步拔出导管,进行止血处理。术后医护人员会对患者密切监测,观察有无并发症,如出血、心律失常等。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指标。治疗效果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管再通,心电图ST段显著回降)、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血管再通,心电图ST段回降)及无效(不符合上述条件)。治疗有效率=(1-无效)/例数×100%。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脑利钠肽及醛固醇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组间比较意义存在。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所示。
表1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实验组 | 36 | 21(58.33) | 13(36.11) | 2(5.56) | 34(94.44) |
参照组 | 36 | 12(33.33) | 16(44.44) | 8(22.22) | 28(77.78) |
2 | - | - | - | - | 4.181 |
P | - | - | - | - | 0.041 |
2.2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实验组的相关临床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组间相关指标比较(±s,ng/L)
组别 | 例数 | 脑利钠肽 | 醛固醇 |
实验组 | 36 | 521.87±115.42 | 68.94±13.61 |
参照组 | 36 | 239.64±75.88 | 49.54±14.89 |
t | - | 12.259 | 5.770 |
P | - | 0.000 | 0.000 |
3讨论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的相关临床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急诊PCI能够快速恢复患者冠状动脉的通畅,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时间,有效限制心肌坏死范围,提高心肌存活率。PCI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心肌再灌注损伤,降低心肌坏死范围,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进而减少BNP的释放,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3]。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PCI治疗能快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缓解心肌缺血,促进心肌修复,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坏死和释放BNP的情况。PCI治疗在减少心肌梗死后的炎症反应方面也起到作用。炎症反应会促使醛固醇的分泌增加,而PCI治疗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醛固醇水平。PCI治疗可以帮助恢复心脏功能,减轻心肌负荷和压力,减少心肌组织的受损,进而有助于降低BNP的水平[4]。
综上所述,对比药物治疗,急诊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改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心宇,彭剑,鄢华,等. 药物保守治疗外伤性心梗后冠状动脉瘤一例[J]. 海南医学,2022,33(1):127-129.
[2] 李亚,宋大庆,王冉,等.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不同原因、类型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36):130-131,135.
[3] 黄振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J]. 健|康必读,2020(9):130,129.
[4] 米玛.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