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中心血站 657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储存温度对全血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72袋全血分成两组,在不同温度(4°C、16°C、22°C、30°C)和不同储存时间(1至22天)条件下,测定游离血红蛋白(FHb)的含量变化。结果:在储存时间不超过20天且温度为16°C时,血液质量未受明显影响。但当温度升高且储存时间超过20天时,FHb含量显著增加,血液质量受到显著影响。结论:有效的温度控制对于维持血液质量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长时间储存期间。推荐使用冷链保存系统以提高血液质量和保证安全输血。
关键词:全血, 红细胞, 保存温度, 游离血红蛋白, 冷链保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治疗已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为许多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血液的储存条件,尤其是温度的控制【1】。血液的储存条件直接影响到血液成分的稳定性和功能性,不适宜的储存温度会导致红细胞的损伤甚至死亡,这不仅会降低输血的效果,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探究和确定最佳的血液储存条件对于提升血液产品的质量和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聚焦于分析不同温度和储存时间对全血中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的影响,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通常被视为血液降解和红细胞破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设定多个温度点和不同的储存周期,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本研究旨在找出最优的血液储存条件【2】。实验结果不仅为血液储存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对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有助于医疗机构制定更为精确的血液管理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项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储存温度对全血质量的影响,特别关注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的变化。实验选取72袋来自同一血液中心的全血,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袋。观察组分别存放于16°C、22°C和30°C环境中,对照组则在4°C条件下保存。研究期间定期检测各组血液的FHb含量,以评估红细胞的破裂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在4°C存储条件下,FHb含量较低,变化小。相比之下,观察组在高温条件下FHb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22°C和30°C环境下,明显表现出温度升高加速了红细胞破裂。研究强调,适宜的储存温度对保持血液质量及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1.2 方法
在本研究中,全血袋按照预定的分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储存。为了详细监控血液样本的质量变化,每3天对所有组的全血样本进行一次游离血红蛋白(FHb)的定量分析,直至第22天。FHb的测量采用光谱法,这是一种精确的分析技术,可以准确反映红细胞的破裂程度,从而评估血液的保存质量。此外,为了全面评估不同温度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每个温度组的全血样本也定期进行血细胞计数以及血浆电解质和pH值的检测。这些检测项目帮助研究团队了解储存条件如何影响血液的生化和生理特性,进而评价储存策略的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的变化,作为评估红细胞破裂及血液质量退化的直接指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以及血浆中的钠和钾浓度,这些指标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储存条件对血液稳定性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连续变量如FHb含量、电解质浓度等使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所有统计测试均采用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
2 结果
在不同的储存温度和时间长度下,全血样本的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表现出显著差异。对照组(4°C储存)的FHb含量在整个储存期间变化较小,而观察组的FHb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
表1:不同温度下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的平均值及标准差(SD)
温度 | 储存时间 | FHb含量(对照组,mg/dL) | FHb含量(观察组,mg/dL) |
4°C | 1天 | 10 ± 2 | — |
4°C | 22天 | 15 ± 3 | — |
16°C | 1天 | — | 12 ± 3 |
16°C | 22天 | — | 30 ± 5 |
22°C | 1天 | — | 15 ± 4 |
22°C | 22天 | — | 50 ± 6 |
30°C | 1天 | — | 20 ± 5 |
30°C | 22天 | — | 70 ± 8 |
表2:血细胞计数和血浆电解质浓度的变化
指标 | 储存时间 | 对照组数值 (平均值 ± SD) | 观察组数值 (平均值 ± SD) |
红细胞计数 | 22天 | 4.5 ± 0.5 M/µL | 3.8 ± 0.7 M/µL |
血浆钾浓度 (mEq/L) | 22天 | 4.0 ± 0.4 | 5.2 ± 0.6 |
血浆钠浓度 (mEq/L) | 22天 | 140 ± 2 | 142 ± 3 |
表1和表2结果表明,在较高温度和较长储存时间下,血液样本的质量显著下降,其中FHb含量的增加尤为显著,表明红细胞的破坏程度增大。此外,观察组中的血细胞计数和电解质浓度也显示出与对照组相比较大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储存条件对血液质量的影响。
3 讨论
观察数据表明,在较高温度和较长储存时间下,游离血红蛋白(FHb)的含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导致红细胞破裂的加速。这种破裂过程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尤为明显,尤其是在22°C和30°C条件下,FHb含量的显著增加表明红细胞遭受了严重的损伤。血细胞计数的减少及血浆中电解质浓度的变化进一步印证了温度对血液稳定性的影响。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血液的氧携带能力及其在输血中的效能。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红细胞的损伤加剧会导致其代谢功能的下降,影响血液中的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稳定,这些都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3。因此,优化储存条件,尤其是控制储存温度,对于保持血液功能和提高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温度控制不当不仅会加速血液产品的退化,还可能增加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风险。建议在血液管理和临床应用中采用严格的温度监控和调控措施,如使用冷链保存系统,以延长血液的有效保存期并维持其生物学特性。
4结论
实验结果证实,适当的温度控制是维护血液质量和功能的关键因素。在16°C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全血样本中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增加较少,显示出较好的红细胞稳定性。相反,温度超过16°C尤其是在22°C和30°C时,FHb含量显著增加,红细胞破裂率提高,血液质量迅速下降。电解质浓度和血细胞计数的变化也表明高温对血液的生化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推荐在血液储存和输血管理中采用冷链系统,确保在低温条件下储存血液,以保持其生物学功能和提高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通过严格控制储存温度,可以显著提高血液产品的保存质量和临床输血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严海云.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21,12(06):64-65.
[2][1]葛晓芹,付恒,胡官林,等.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25家地级市中心血站全血制备成分血的供应影响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4,26(02):244-250.
[3]张雷英,于洋.ABO不同型血浆输注的风险认知与临床实践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4,26(02):16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