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2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评估院内呼吸内科患者康复护理模式的有效性,以改善患者的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通过对比传统护理模式与创新护理模式,旨在找出更有效的康复护理策略。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至2021年间入院的呼吸内科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模式)和实验组(接受创新康复护理模式)。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通过康复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和再住院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在康复效率、生活质量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创新康复护理模式能显著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的康复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结论: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护理模式,创新康复护理模式在提高呼吸内科患者康复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减少再住院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建议在院内呼吸内科采用创新康复护理模式,以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康复护理模式、呼吸内科、生活质量、康复效率、再住院率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呼吸内科患者往往因疾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尽管传统的医疗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治疗需求,但在促进患者康复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往往效果有限。因此,探索和实施更为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成为当前医疗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院内康复护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尤其是在呼吸内科领域。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不仅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从而减轻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传统护理模式与创新康复护理模式在呼吸内科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更为有效的康复护理策略,以期为呼吸内科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康复护理服务。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呼吸内科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象为2019年至2021年间入院的呼吸内科患者。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将20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人。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岁以上、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历史。排除标准包括:不愿意参与研究、已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沟通障碍。对照组接受常规医院提供的护理服务,实验组除了接受常规护理外,还采用了创新的康复护理模式,包括个性化康复计划、多学科团队合作、家庭参与等策略。
1.2 方法
研究开始前,所有参与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实验组的康复护理模式由多学科团队设计,包括呼吸科医师、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康复计划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计划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功能训练、适度的体力活动、营养调整、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所有实验组患者每周至少接受两次多学科团队的评估和调整康复计划。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的护理服务,包括常规药物治疗、生活质量指导和必要的心理支持,但没有实施个性化康复计划和多学科团队合作。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康复效率(通过6分钟步行测试(6MWT)评估)、生活质量(采用呼吸系统疾病专用的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再住院率(在随访期间记录患者再次入院的次数)。所有数据收集工作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时(基线)、实施康复护理模式3个月后和6个月后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采用均值±标准差(SD)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两组之间的基线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连续变量)或卡方检验(分类变量)比较。康复效率、生活质量评分和再住院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ANOVA或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统计学意义差异。此外,将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以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和基线疾病严重程度。
2. 结果
2.1 基线数据比较
两组患者在研究开始时的基线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分布、基线的6分钟步行距离等)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随机分组有效,两组可比性好。对照组(n=100)的平均年龄为62.3±8.2岁,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实验组(n=100)的平均年龄为61.8±7.9岁,男性占58%,女性占42%。基线时的6分钟步行测试(6MWT)平均距离对照组为350.5±45.2米,实验组为348.3±44.8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
表1:6分钟步行测试(6MWT)距离比较表
时间点 | 对照组平均距离(米) | 实验组平均距离(米) | P值 |
基线 | 350.5±45.2 | 348.3±44.8 | 0.76 |
3个月后 | 355.0±46.0 | 400.0±50.0 | <0.01 |
6个月后 | 360.0±47.0 | 410.0±45.0 | <0.001 |
2.2 康复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在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在6分钟步行测试(6MWT)距离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平均45米(P<0.01)和60米(P<0.001),见表1。此外,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在研究期间也显著提高,尤其是在生理功能和总体健康感知方面的提升更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在3个月和6个月的评分分别提高了15分(P<0.05)和20分(P<0.01),见表2。
表2: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表
时间点 | 对照组平均评分 | 实验组平均评分 | P值 |
基线 | 60±10 | 62±11 | 0.45 |
3个月后 | 65±10 | 80±10 | <0.05 |
6个月后 | 68±11 | 90±9 | <0.01 |
2.3 再住院率
在随访期间,实验组的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来说,6个月内,对照组有25例(25%)患者再次住院,而实验组仅有10例(10%)患者再次住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相比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采用创新康复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在康复效率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再住院率显著降低。这些发现强调了在呼吸内科患者康复过程中采用个性化和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的重要性。
3. 结论
3.1 有效性验证
本研究通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院内呼吸内科患者实施了创新的康复护理模式,并与传统护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康复效率、生活质量以及再住院率等关键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来说,实验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测试距离显著增加,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且再住院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验证了创新康复护理模式在促进呼吸内科患者康复效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风险方面的有效性。
3.2 创新护理模式的特点
创新康复护理模式的成功归因于其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多学科团队合作和家庭参与等关键特点。个性化康复计划确保了护理措施能够精准地满足每位患者的具体需要,而多学科团队合作则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医疗、护理、康复、营养和心理支持等。此外,通过鼓励家庭成员的参与,不仅增强了患者的康复动力,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稳定的康复环境。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创新康复护理模式的核心,是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
3.3 实践意义与建议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呼吸内科患者的康复护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强调了采用个性化和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的必要性,为医院提供了改进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依据。其次,该研究提供的证据支持了家庭参与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医疗机构在康复护理中更多地引入家庭参与的机制。最后,鉴于创新康复护理模式在提高康复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再住院率方面的显著效果,建议将此模式推广至更广泛的呼吸内科患者群体中,以提升整体康复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本研究通过对院内呼吸内科患者实施创新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和分析,得出了该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康复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再住院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邢加梅.呼吸内科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27(19):43-44.DOI:10.19589/j.cnki.issn1004-6569.2018.19.043.
[2]罗敬蕊.探讨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问题与相应解决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01):165-166.
[3]苏莉,陈晓琳,王承志.呼吸内科中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的研究[J].健康之路,2018,17(0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