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何燕平

东莞市寮步镇中心小学  532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学科,也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双线结构,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人文主题;传承

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自2000年到2021年,党和国家共颁布了44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件[1]。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把“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写入课程目标,并分别以“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征,针对不同题材的中华传统文化,我在多年教学中,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让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一、立足核心素养,以文育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璀璨多样,包括有古诗宋词、文言文、神话故事、成语故事、伊索寓言、三字经等。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里,中华传统文化贯穿整个小学六年级,渗透在12册教材当中,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一直在流淌,积淀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通过诗词、民间习俗来表达,并且贯穿整个民族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动指南。这些价值观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始终,涵盖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实、崇公正、求大同的价值观,也涵盖了顽强不屈、生生不息、爱岗敬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幼的传统文化精神,还有和而不同、和平共生的人文精神[2]。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我们要积极探索、挖掘、发扬,以更加现代的思维模式,丰富中华传统的思想内容,加深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激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发展,以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逸事、古诗宋词等融合在数于千计的词语、俗语和典故当中。教学是一种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能够为他们打造一个充满文明和自豪感的社会。所以,语文科目和中华文化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在小学语文当中,中华传统文化如同闪亮的明灯,在方方面面渗透于语文教材当中,对小学生修心养性,培养高尚情操美德,激发爱国主义思想,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一年级下册《人之初》和二年级下册《弟子规》以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告诉学生“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从小修心养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高尚的美德。佛曰: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只有我们领悟了古代人民的思想精粹,才能懂得“以人为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年级课文《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述说的都属于我国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在反复诵读文中的过程中,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我们发明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许多建筑物如: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在世界舞台上都是熠熠生辉的明星,久荣不休,这一切足够让孩子们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三衢道中》、《惠崇春江晚景》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从古代诗歌的吟诵,还是现代散文的赞美,都在描绘着祖国气势磅礴的山水,繁花似锦的美好风光。学生在诵读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时,从文本细致的描写中就能感受到我们祖国美丽的山河,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是一种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能够为他们打造一个充满文明和自豪感的社会。

从语文教材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编排教材的专家老师设计了一个螺旋递进的结构。让中华传统文化和语文教材相结合,利用古诗词、三字经、神话故事和历史篇章等题材,让古代灿烂的传统文化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载体,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呈现出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让学生懂理——知理——讲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建立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二、创设真实情境,以文导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当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3”这表明,在课堂上,通过创造真实情境来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学习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情景,提供支架,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去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要去揣摩作者此刻的所思所想,移情于文本当中,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对古代作品的理解,要用心灵的火花去撞击古人

4”在教学当中,老师不是机械的告诉学生故事发生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故事,穿越时空,深切感受作者此刻心情,与作者进行时空的对话,感受作品之中作者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例如:老师教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看到小孩子掉落水缸的实际情境,在小孩子被水淹没时,其他孩子纷纷哭喊逃跑,只有司马光沉着思考,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孩子。学生在老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下,看到了司马光临危不乱,面对困难时,他努力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在这个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困难,我们要迎难而上,积极寻找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逃跑和退缩。

在读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时,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想象当时情况,读出大禹为了治水,解决广大人民水患的困难,他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凌驾于自己的利益之上,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爱大义之人。从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中,学生又从文本中讽刺语言里看到了人性的愚昧和贪婪,然后告诫学生,千万别成为那样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之人。

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曾提出“暗示教学法”,这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文化环境,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浸润,获得感情的熏陶,以文导人,加速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和知识积累,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传统文化中逐步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涵养个人素质和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传承中华文化,以文立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是学校,它以国家育人目标为导向,基于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学语文教材之中,把传统美德、良好习惯、道德准则等从小植入学生的心灵中,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中华优良文化传统融入学生自身修养和行为准则之中。在内容上,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知识内涵、民族精神和人生哲理,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在操作上,中华传统文化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科学,是学生最优良的学习榜样和提升个人素养的最佳借鉴。

例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就告诉学生,做人要有目标,要坚定不易地向自己定下的目标去不断努力,最终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则告诉大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勤奋努力,要靠双手打拼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知道弱国备受欺凌的下场,直面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从而读懂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是多么崇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本,看到周恩来小时候心灵备受煎熬的艰辛,还有他为了振奋祖国而读书的坚持,这才能让学生懂得“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当国家富强,人民才能生活幸福;当国家弱小,无力抵挡外敌,广大劳动人民必定会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周恩来总理从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勇于当担的精神品质鲜明而生动,是激励学生去学习的好榜样,也是学生最崇高的精神支柱。

“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深深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内化为德,外化为行,完成从读书人到学做人的过程转化。作为新中国的少年,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继承先人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为实现祖国繁荣昌盛,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发奋读书,将来努力工作,在成就“大我”的过程中升华“小我”,日后成为有当担、有能力、有勇气、有精神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张广斌,蒋亚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2022(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工程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9,5.

4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