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情况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3

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情况的影响

刘艳玲

武汉市普仁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80

【摘  要】目的:探讨在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所呈现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12月所接收的2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观察,参照双盲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常规干预)、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各10例,对比预后情况、抢救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LVDD(45.08±0.78)mm、PaCO2(41.07±1.25)mmHg,低于对照组的(49.67±1.59)mm、(46.63±2.02)mmHg,观察组的LVEF(53.13±3.29)%、PaO2(79.86±2.85)mmHg、SaO2(91.02±1.89)%,高于对照组的(48.58±2.55)%、(75.25±2.34)mmHg,(85.64±1.37)%;观察组护理后的急性生理评分(17.09±1.32)分、年龄评分(1.21±0.16)分、慢性健康评分(1.13±0.12)分、APACHE-Ⅱ总分(19.56±1.35)分,低于对照组的(26.35±2.14)分、(2.35±0.34)分、(2.13±0.17)分、(28.68±2.01)分;观察组护理后的生理功能(67.10±3.39)分、生理职能(65.28±3.37)分、躯体疼痛(64.15±3.18)分、总体健康(65.46±3.72)分、活力(65.89±3.53)分、社会功能(66.26±3.48)分、情感职能(69.12±3.47)分、精神健康(65.29±3.42)分,高于对照组的(56.67±2.42)分、(55.95±2.34)分、(57.42±2.16)分、(56.86±2.35)分、(58.95±2.45)分、(57.43±2.76)分、(56.96±2.32)分、(58.10±2.43)分;观察组在抢救成功率上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均P<0.05。结论:借助急诊护理路径对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干预,一方面可以改善其预后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抢救效率。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效率;预后

一氧化碳中毒属于急症中的一种,也是常见的致命性气体中毒类型,主要是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后使血红蛋白携带氧离子的能力出现不同程度丧失,从而逐渐缺氧。一氧化碳有很多来源,包括汽车尾气、碳燃烧产生的烟雾、煤气泄露、供暖系统障碍等,无色无味无刺激性,但属于有毒气体,易燃,大量吸入可损伤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安全[1-2]。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吸入一氧化碳量的不同,中毒程度也有所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会存在差异。头痛、头晕是多数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并且中毒后患者的皮肤多呈樱桃红色,但中毒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常在急诊中接受治疗,部分患者及时采取相关救治措施后,仍存在一定后遗症,这可能与救治的时间、院前处理情况等有关。因此,治疗期间能否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做好院前、院中等处理对患者的抢救效果有较大的影响[3-4]。有学者提出,通过急诊护理路径,可以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从而有效控制病情[5-6]。故本文就急诊护理路径干预情况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患者共计20例,均发生一氧化碳中毒,通过双盲法展开分组。对照组(n=10)男8例、女2例;年龄45-65岁,平均(55.27±4.13)岁;病程3-12h,平均(7.48±2.34)h;体重:38-82kg,均值:(61.25±4.18)kg。观察组(n=10)的男女比例为7:3;年龄在45-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2±4.28)岁;病程最短者2h,最长者13h,病程均值为(7.57±2.49)h;体重:39-81kg,均值:(61.37±4.26)kg。纳入标准:经过综合检查确认为一氧化碳中毒;有明确的CO暴露史;检查碳氧血红蛋白水平提示异常;个人资料齐全;可配合治疗。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生活不能自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状态异常;距离中毒时间≥72h等。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监测病情、解答疑问、发放药物等。

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干预,组建路径干预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每位成员充分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能力,对相关权威资料进行查找,以时间为横轴,以患者病情与护理方案为纵轴实施各项护理工作。

院前阶段:由120接诊后,询问患者的诉求,先将可能用到的药品准备充分,根据提供的信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让患者处于通风的环境,为患者解开衣领,使其保持呼吸通畅。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为其清理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密切关注患者的脉搏、呼吸频率、体温等,并进行记录,当发现患者呼吸逐渐变得微弱后停止呼吸时,需及时进行人工呼吸。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的中枢神经受到影响,容易发生水肿,还需要在患者的头部放置冰袋,以减轻水肿。加强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以免受到寒冷刺激而加重中毒症状或者出现肺部感染等情况。

院内阶段:患者到达医院后为其开放绿色通道,及时联系科室人员开展施救。安全护送患者回到急诊科后,予以其全面评估,由小组组长安排分诊工作,尽可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完成吸氧、脱水等操作,并及时为患者清理气道,加强对患者的保暖,全程陪同患者,完善床旁检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增加巡查频率,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的改变作出相应处理,根据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调节吸氧量。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必要时予以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以保持体力,评估患者对各类导管的耐受程度,若患者过于躁动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待患者恢复意识后,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系统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与防范意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预后相关指标,包括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PaO2:血氧分压、PaCO2:二氧化碳分压、SaO2:血氧饱和度、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其中,APACHE-Ⅱ评分又包括急性生理评分(0-60分)、年龄评分(0-6分)、慢性健康评分(0-5分)三大内容,评分越高说明预后越差。

根据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SF-36)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共包括8个内容,每个内容计分0-100分,正向计分。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集中处理,以“±s”表示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数据,经过t检验;以%的形式标记救治成功率等计数数据,通过“χ2”检验,最终结果显示P<0.05说明数据间的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预后

护理前阶段两组的各项指标对比无差异;经过护理后,两组的LVDD、PaCO2均降低,且观察组偏低,两组的SaO2、LVEF、PaO2均提高,且观察组偏高,见表1。

表1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s)

组别

n

时间

LVDD(mm)

LVEF(%)

SaO2(%)

PaO2(mmHg)

PaCO2(mmHg)

对照组

10

护理前

58.65±2.35

42.37±1.26

79.68±1.31

67.25±2.10

52.35±2.48

护理后

49.67±1.59

48.58±2.55

85.64±1.37

75.25±2.34

46.63±2.02

t

12.305

15.268

11.294

10.027

8.635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

10

护理前

58.72±2.41

42.45±1.23

79.70±1.34

67.33±2.14

52.39±2.42

护理后

45.08±0.78

53.13±3.29

91.02±1.89

79.86±2.85

41.07±1.25

t

5.234

4.028

9.635

9.245

6.368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t护理前组间

0.305

0.124

0.148

0.259

0.363

P护理前组间

0.538

0.510

0.492

0.633

0.487

t护理后组间

10.027

5.239

9.648

5.427

7.613

P护理后组间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APACHE-Ⅱ评分

两组护理后的各项APACHE-Ⅱ评分及总分均较护理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APACHE-Ⅱ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急性生理评分

年龄评分

慢性健康评分

总分

对照组

10

护理前

42.31±2.68

4.24±0.56

4.01±0.28

51.27±2.69

护理后

26.35±2.14

2.35±0.34

2.13±0.17

28.68±2.01

t

13.302

10.269

8.254

9.623

P

0.001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

10

护理前

42.37±2.60

4.29±0.57

4.04±0.26

51.23±2.62

护理后

17.09±1.32

1.21±0.16

1.13±0.12

19.56±1.35

t

11.302

14.128

17.326

15.925

P

0.001

0.001

0.001

0.001

t护理前组间

0.326

0.205

0.124

0.359

P护理前组间

0.623

0.458

0.532

0.547

t护理后组间

10.120

7.235

5.629

8.125

P护理后组间

0.001

0.001

0.001

0.001

2.3生活质量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对照组

10

护理前

41.12±1.36

45.28±1.09

42.35±1.27

40.04±1.57

43.23±1.38

46.62±1.08

45.28±1.43

42.17±1.32

护理后

56.67±2.42

55.95±2.34

57.42±2.16

56.86±2.35

58.95±2.45

57.43±2.76

56.96±2.32

58.10±2.43

t

12.302

10.568

5.625

6.238

10.452

7.158

8.236

8.264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观察组

10

护理前

41.17±1.32

45.24±1.16

42.39±1.23

40.18±1.52

43.26±1.47

46.67±1.13

45.22±1.47

42.12±1.30

护理后

67.10±3.39

65.28±3.37

64.15±3.18

65.46±3.72

65.89±3.53

66.26±3.48

69.12±3.47

65.29±3.42

t

10.024

16.238

15.946

12.235

16.024

14.237

16.128

12.421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t护理前组间

0.617

0.485

0.423

0.596

0.526

0.348

0.125

0.349

P护理前组间

0.124

0.135

0.248

0.632

0.215

0.296

0.314

0.532

t护理后组间

7.265

5.239

6.624

6.458

8.325

7.125

5.467

8.042

P护理后组间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4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抢救成功10例(100.00%),对照组抢救成功8例(80.00%),观察组偏高(χ2值=6.031,P值=0.038<0.05)。

3.讨论

一氧化碳中毒在秋冬季节发生较多,可导致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眼花耳鸣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肺水肿、昏迷不醒等,需予以重视,及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有相关资料显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在中毒早期可发生急性脑梗死,梗死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干等,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导致脑组织缺氧,引起细胞内环境紊乱,减慢血流速度,不断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脑梗。对于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而言,其中毒时间、院前处理情况、抢救时间等对其抢救效果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在抢救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好时间,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7-8]。在此类疾病患者中,常因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防范意识薄弱而发生中毒,并且中毒后未能及时联系医护人员而出现预后较差等情况。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中,能够优化对患者的急救护理流程,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善预后[9-10]。如以上结果所示,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指标水平与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突出了急诊护理路径的干预有效性。在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干预过程中,护理流程衔接性更高,每个护理措施更加细致、完善,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目的性,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同时消除对患者不利的因素,从而提升抢救效果与恢复效果。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患者的防范意识,合理配备医疗资源,能够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消除对预后不利的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过程中,尽早让患者脱离中毒现场,及时补液,氧疗,能够减少机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为后期的抢救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综上所述,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便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急诊护理路径干预有利于抢救的成功,同时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杨佳佳.急诊护理路径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中的干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07):149-151.

[2]韩云霞.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式急诊护理分析[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01):132-134.

[3]龚晓敏.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2022,22(21):1872-1874.

[4]李小娟,韩星星.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防范研究——以宁夏140例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案为例[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22,42(01):24-29.

[5]郭兰芳.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12):130-132.

[6]刘艳.急诊护理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救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9):234+236.

[7]周岁玲.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情况的影响[J].婚育与健康,2022,28(7):171-172.

[8]赵鸿昊,郭颖颖,李岩伟,等.急诊护理路径提高一氧化碳中毒抢救率及优化预后效果的观察[J].母婴世界,2022(24):198-200.

[9]伞玉玲.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情况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68):332,338.

[10]陈悦.研究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对其抢救效率、预后情况的影响效果[J].康颐,2021(2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