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 300162
摘要:在全球科技竞逐、产业结构转型和全球一体化的严峻挑战面前,教育体系亟需注入新的活力和多样性,以匹配日益变化的人才需求。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扮演着引导个体全面成长的关键角色。其中,劳动教育倡导的是实践导向,注重技能掌握与具体操作,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侧重于激发思维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两者看似有所区别,实则共通,皆致力于塑造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
1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同轴互融”的难点
1.1职业院校对“同轴互融”共识不强,缺乏重视
尽管国家政策大力倡导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学校层面的实际执行与重视程度似乎并未达到预期高度。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机构,两者深度交融的观念并未得到充分接纳,导致理论共识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显著落差,表现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评估等多个维度。管理层的战略导向中似乎缺乏对"同步并进"理念的深度嵌入,这可能是长期沿袭的传统教育思维束缚了他们的视野,对于两者的整合理解相对滞后,未能在高层决策中赋予其应有的战略地位。教师队伍对于这一理念的理解和接纳还有待提升,他们作为教育实践的关键推动者,其对新理念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但部分教师可能存在抵触或误解,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价值。
1.2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协同不足,缺乏共享
在融合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职业学校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以及教师团队在创新与实践结合领域的专业培训与知识共享不足。尽管这两项教育理念并行推进,但实际操作中,它们的教育资源并未实现无缝对接。例如,实践基地、实验室和工作室等设施在支持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时,缺乏紧密的协同作用,这限制了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深度体验。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劳创”教育协同规划和资源整合框架,导致宝贵的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从而削弱了“同轴互融”教育模式的实际效果。此外,教师队伍在处理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交叉领域时,缺乏系统性的交叉培训和知识共享平台。这两个教育领域虽然在理论上有交集,但在现实中,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并未充分融合,各自的知识和经验未能得到有效交流和借鉴。
1.3实践教学场地和激励机制不足,缺乏投入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职业院校常常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劳动教育呼唤适宜的工作平台,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依赖于实验室和创新空间这样的设施,这些都需要特定的设备和环境配套。然而,由于场地的局限性,职业院校往往难以兼顾这两种教育模式,这进而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在推动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关键缺乏有效的激励策略和执行框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尽管教师在这些活动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他们的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同样受到挫伤,缺少适当的激励和嘉奖措施。另外,“同轴融合”进程的一大挑战在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短缺。这两类教育均需实质性的资源投入,如设备购置、材料供给以及专业培训等,但部分职业院校因为财政限制,无法在这些领域提供足够的支持,从而阻碍了“同轴融合”的深化和发展速度。
2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同轴互融”模式实践路径
2.1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劳创同轴互融”教学理念
首先,创新型劳动力培育的理念构建是高层规划的基石。职业教育机构需深刻领悟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连结,并将其视为核心战略议题之一。校级领导层需深入领会“协同共生”的理念,并将其内化为学校愿景和使命的核心驱动力,以此驱动学校整体发展。他们需强调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个体综合素质和创业创新能力中的不可或缺性,通过高瞻远瞩的设计为两者融合提供蓝图。其次,创建一个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现“协同共生”目标的关键步骤。学校应积极践行协同教育的理念,营造积极进取的学术环境,使其渗透到学术研究、教师发展、学科建设等全方位活动中。通过组织各类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引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理解创新创业与劳动的互动关系,深化对“协同共生”理念的认同。
2.2重视资源共享,建立多元化课程及师资体系
为了强化劳动教育与创新创效教育的深度结合,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资源共享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线上和线下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虚拟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多元化的导师团队。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界限,使各学科、专业和部门的宝贵资源得以无缝对接,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和选择。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推进至关重要,既要确保理论基础的扎实稳固,又要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活学活用。课程设计上,通用教育、专业课程、创新与创业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应当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教学框架。为了实现这两者间的深度交融,提倡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如合作研究项目、多导师指导体系以及学科间的知识共享,旨在消除专业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跨界协作能力。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而应延伸至校园内外的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习、社会服务和各类创新项目,通过实践应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创业挑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逐步形成适应未来职场和社会需求的全面素质。
2.3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劳创”实践项目
在"协同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中,强化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学校对"创新实践"项目的实质性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提升资金投入,升级设备设施,以及优化实践空间,以确保学生拥有充分的条件参与其中。学校可实施多元化的资金策略,比如设定专门的教育基金,争取企业赞助,或寻求政府的教育资助,全方位保障项目的实施顺利。此外,学校应积极拓展与行业和企业的紧密联系,致力于产学研一体化。通过签订合作条约,建立实践基地,学校能将企业的实战项目引入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实习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实操技能。双方可以共建共享的"创新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结论
"同轴互融"的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策略在塑造学生综合实力上展现出显著的独特效能。它巧妙地联结了实践技巧与创新思维,使得学生们在这样的交互体系中得以深度领会理论内涵,并能有效转化为实际操作。教育机构应当强化对这种模式的实证研究,深化实践项目的深化挖掘,不断提炼精华,构建起一个持续推动人才成长的教学框架。
参考文献:
[1]周晓宇,叶永飞,刘明河,肖桂云,孙佰利,刘潇.工程化“双创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与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09):58-62.
[2]肖志芳.楚怡精神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同轴互融”模式研究[J].福建轻纺,2023(04):38-40+44.
[3]刘志新,韩小汀,白雪.工科优势高校新文科“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科群双创教育的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03):52-58.
[4]陈昊华.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