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 300162
摘要:"双师型"教育团队的构建对于培养高技能劳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也是衡量职业教育机构进步的核心维度。本研究首先剖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接着,深入探讨了依托产业学院在"双师型"教师培育方面的显著优势。本文主张确立企业与学校平等的主导角色,把握产业学院建设的全链条,强化高标准实践基地的构建,以及完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从而提出了一套以产业学院为依托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这将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产业学院建设,并借此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南。
关键词:产业学院建设;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与困境
1.1“双师型”教师标准尚未明确
自从国家倡导“双师型”教育理念以来,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多元解读。概括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理解角度:一是“双证明”理论,即具备教师资格证与专业技能认证;二是“双衔级”视角,即学术界和行业界的双重职称体系;三是“双能力”模型,强调教学素养与实践专长并重;四是“双维度”融合,即证书与素质的双重结合。尽管“双师型”教师被视为高校进步的关键衡量标准,但当前的认定标准尚显模糊,导致各院校在执行“双师型教师”认证时缺乏统一性。为了提升这一比例,各高校在制定各自的“双师型教师认定规定”时,往往倾向于放宽准入条件。
1.2“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起源于中专和技工学校的转型,其师资构成多元化。首先,有一部分源自中专升格的教师团队,他们虽然经验丰富,但因平均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的更新相对滞后,往往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前沿技术需求。其次,新入职的主要是来自研究型大学的硕士毕业生,他们在专业理论和科研能力上优势明显,然而实践经验及职业教育理论,特别是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技巧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最后,是从企业辞职转投教育领域的教师,他们兼具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理论上是形成“双师型”队伍的理想人选。然而,由于高等教育机构的薪酬体系等因素,这类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整体师资比例相对较小。
1.3“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
近来,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战略的深度推进,高等教育机构日益强调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建设,特别是社会服务和科研实力的提升。然而,尽管政策驱动,但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互动并未充分展开,导致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受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面临挑战。其中,弥补式培养策略成效并不显著,主要表现在教师在企业实习时往往以观察者而非实践者的角色参与项目,这未能充分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服务技巧。另一方面,延续性培育的实施也面临困境。由于高职教师繁重的教学负担以及学校的财务压力,他们难以达到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连续培训的标准。这种不足阻碍了教师及时更新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能力也因此受限。
2基于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与措施
2.1产业学院首要树立双主体地位,校企共育“双师型”教师
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产业学院,首要之务在于确立校企双方的平等协作立场。这种学院并非高校单方面的创设愿景,而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生态相互融合的产物,源于两者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契合点的需求驱动。对于企业而言,它是吸纳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而对于学校,则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实际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塑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塑造职业精神和提升工程实践经验的环节中,其影响力尤为显著。
2.2产业学院注重将“双师”素质培养融入产业学院建设全过程
产业学院的独特性在于它兼备教育与实践的双重特质,这在其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策略、师资力量以及课程构建中都有显著体现。在构建这类学院时,我们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学习"的核心理念,通过强化高端实习平台的建设,辅以灵活实用教材的研发,并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无缝融入学院的整体发展蓝图,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全方位提升产业学院教师的"双师"综合能力。
2.3产业学院依托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院校的产学研融合机构紧密连接于尖端产业前沿与革新技术的交汇点,携手企业共同构建起高效能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平台。这个学院通过实施课程创新、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成功地转型为“双师型”教育人才的摇篮。实训基地积极推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形成了一套全面且系统的培训模式,特别聚焦于新兴技术接纳、实践技能提升以及职业伦理的塑造,深度整合到实训基地的理论研究、实践操作、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等多元功能中,实现了“双师”特质的深度融合。
2.4产业学院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可持续发展
为构建高效且灵活的"双师型"教师培育机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学校需精确设定"双师型"教师的甄选标准,确保其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双重匹配。其次,制定严谨的"双师型"教师持续学习计划,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与时俱进,以适应行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接下来,设立明确的"双师型"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鼓励教师持续成长,对表现优异者予以表彰,对未能达标者进行调整。"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并非终身制,随着行业变迁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他们的专业要求会有所变化。因此,产业学院应依托于自身的培训基地,实施定期的考核评估体系,对教师进行激励和淘汰,优秀者将得到相应的奖励,以增强教师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将"双师型"素质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荣誉评选及绩效奖励的重要考量因素,以此驱动教师主动投身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
结论
构建“双师型”教育师资队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战略性的长远规划,它对于提升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独特竞争优势以及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应当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全面且精细的设计,致力于提升其实际效能。国家在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战略指引下,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借此良机,高等职业院校应聚焦产业学院,深化实践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确立企业与学校作为平等的主导力量,完善“双师型”教师的选拔、评估和激励机制。通过打造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投身实践,品德技艺兼备,专职兼用的顶级“双师型”教师团队,从而为培育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小孟,武智,傅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09):75-79.
[2]杨静,游漫.“双师型”教师及其认定标准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8(01):86-89+93.
[3]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及能力结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1):213.
[4]叶小平.职教“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究,2021(02):102-106.
[5]左彩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