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掌舵,笃定前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自信掌舵,笃定前行

范海霞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五中学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相信自己行,是一种勇气。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当生活面临挑战时,有了自信的推动,自然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不害怕任何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是否自信,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自然心境,也是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然而,目前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没有调动自己自信的心理机制,也就很难用已有,哪怕是不多的经验把握他的学习生活。首先自己给自己下定论“我不行”,可千万别让我做什么呀!每日生活在“我不行”的自卑阴影里会有发展,他们每临事害怕、退缩,给自己成功的道路上设置了“我不行”这个最可怕的敌人!

既然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让他们找回的自信心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学生缺乏自信的形成原因,我总结出以下重要二点:

第一、家校联手,合力作用

家长与老师因为自己认知的局限性,认为学生自我管理、处理问题能力不足,管控太多、总是为孩子准安排好一切。但在这背后,你们是否看到,正是你们的密不透风的“关怀”,使得学生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使孩子遇事不知所措,就只会依赖家长和老师,而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就越发的不信任,慢慢丧失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高期待,高伤害

家长与教师看不到学生实际能力,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要求孩子走他们预先设计的轨道,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给他们所设计的远大理想。家长的遗憾,强加在学生身上,希望孩子能争口气,找到精神与心理上的平衡。另外有的家长受社会上攀比之风的影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各方面成绩优异,就不切实际要求孩子超过他人,给自己长脸!而教师则为了成绩──升学率,不切实际地要求所有学生不掉队,但学生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高标准,因此招来了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否定,致使学生产生了“己不如人”的想法。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具备的能力也在日复一日的高控和攀比中丧失殆尽。

这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终日以压抑的心情对待学习和生活,久而久之,会对自己的学习、甚至是生活缺乏勇气,但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通过后天(养育着和教育者)的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年时期是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大量研究表明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对自己特有的能力技能有全面客观的认知,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家校庭合力,扬自信风帆

家庭作为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最基础且最重要的作用。虽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但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生理方面自信心的培养仍是最为基础的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需要配合家庭,做好统一协调,让学生在一个能得到支持和高度认可的环境里成长。

1、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

组织家长课堂,开展相关的讲座,开设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专题讲座,让家长和教师先从理论上认识到高期待、高控制和盲目攀比的危害性,不仅不能督促孩子进步,还会扼杀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有知才有行,只有从家长和教师在思想上看到自己思维上的局限性,才能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长足发展。

2、教师还可以通过家庭联系卡、家访电话、家长座谈会等多种途径与家长密切联系,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的自信心。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以学生为中心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社会活动,因此,“人’ 和“人的发展”应当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也促进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2、,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客观认识自己的独特性

学生都是独立个性的人,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需要我们因材施教。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和特长等方面都是不相同的,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发掘他自我认知,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端,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

3、建立自我认同的信念,树立必胜的自信心

人离不开群体,必须去适应社会关系。活动是学生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人是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和需求,学生在和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在外界对自己态度反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比个体在活动中更丰富的一种自我感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自然的去发展自己的自然禀赋。基于这个前提,我会在班级里开展展现自我,着力打造“我能行”的氛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采用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班会,组织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办小报比赛、辩论比赛等,来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并且去发现自我,树立自信心,以及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其次,建立学生健康积极的自我认知,不论大事小事,都及时认同,让学生拥有有看见自我的机会,激励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

三、发挥学生的全体作用,教给学生自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心理体验的获得与巩固需要有外部信息的不断刺激。学生的自信心的树立尚处在被动阶段,要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成为自觉行为,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外,超越自我,拥有自信的能力是关键。

1、学会赏识自我

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只有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知道自己也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自信才会产生。在集体里,建立规则的机制---原则的、艺术的表扬,调动他们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我看到了你的优点”,带动学生每天给自己和同学写一个当天的优点,积少成多,隔一段时间,再集中去摘录前期自己的优点。用这个活动来达到一个积极的心理建设,类似的主题活动,学生的自我赏识能力越来越强。

2、鼓励常伴,迈向成功

心理学家盖滋说过,只有成功才能让人鼓起勇气进一步追求成功。“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自信。”在常教学中,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有了成功的心理体验。对于学困生,更要有爱心、有智慧去发现他们身上微小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肯定、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迈开自信的脚步他们提出简单而奇怪的问题,也要耐心解答,不能歧视,给予更多鼓励和表扬,帮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慢慢从从自我的负面心理体验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学习和人生的主人。

3、带动学生的自我心理建设

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通过选择相关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去暗示和鼓励自己,以此获得自信心,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战胜困难的魄力,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家校联手,强化自信心;二是“以人为本”发现学生的独特美;三是教会方法,培养自信心。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与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编织培养孩子自信的摇篮,使他们从“我不行”的心理阴影中超脱出来,成为把握自己人生旅途航向的主人,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21世纪新的建设型人才。教育能增加人固有的价值,有素的训练能坚定人的信心。教者仁心,智慧的陪伴,做智慧掌舵人,让学生自信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