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板桥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石林 652201
摘要:随着禽畜养殖业规模持续扩大,人畜共患病几率上升,因此要高度重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保障养殖业、畜产品安全,这已成为畜牧养殖业的重要防线。本文研究中,重点探究如何加强动物产地检疫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产地;检疫管理;研究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重点负责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在动物交易之前,全面检查管控区域内的动物品质,这是动物检疫监督的重要工作。重视动物产地检疫监督,能够积极预防流性疾病,保障市场畜产品的食品安全,促使我国畜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畜牧业是A地区的主要产业类别,地区存栏禽畜接近830万只(头、羽),其中包括禽类800万羽、15万头生猪,5万头牛,8万只山羊。全年家畜出栏2500万头羽,但地区动物检疫人员仅有32名,产地检疫监督的工作任繁重。A地区联合基础设施建设、检疫宣传与指导、检疫政策法律等措施,全方位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流程,保障动物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1、动物产地检疫的内容与职责
通常情况下,动物检疫工作涉及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产地检疫对检疫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应当深入养殖场、饲养场检疫活体禽畜,同时要统一检测待销售动物。检疫人员通过肉眼观察、临床疾病分析等方式,筛查流行病、临床疾病。若有必要,还要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比如病原检测、血清检测等,准确判断潜伏病毒。在近几年发展中,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高,“假奶粉”、“瘦肉精事件”屡禁不止,监管部门持续扩大产地检疫范围,不仅是筛查动物疾病,同时检查违法添加剂,比如“勾兑水”、“增香剂”等。屠宰检测,即畜产品出栏时开展检测工作。市场检测,即动物进入市场交易前的检测工作,可以避免患病动物流入市场。在检测畜产品产地时,能够从源头切断疫病,保证市场流通畜产品的安全性。
2、动物产地建议工作的开展现状
2.1养殖户的检疫配合度不高
检疫人员是动物产地检疫的重要主体,检疫能力、综合素养都会影响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尽管检疫人员能按照标准要求开展检疫工作,但养殖户不太关注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阻碍逃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实施。此外,养殖户日常工作就是养殖禽畜,因此养殖观念也会影响动物产地检疫。受到传统养殖理念影响,养殖人员多依赖养殖经验开展动物养殖、管理等工作,对动物产地检疫人员的信任度不高。
2.2缺乏完善的检疫工作体系
动物产地检疫体系,能够为检疫人员提供工作依据,只有保证检疫工作体系的完整性,才能有效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然而现实却是,多数地区缺乏完善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体系,严重影响检疫工作的落实度。同时缺乏合理的动物产地检疫制度,致使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增加动物患病几率。此外,在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责任落实机制也不太完善,可能会导致动物疫情失控。
2.3检疫基础设施不完善
检疫人员在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时,检疫基础设施为重要保障。若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就会对检疫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无法保障动物产地检疫质量。在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技术、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常见,导致动物产地检疫缺乏基础设施保障,只能依赖检疫人员的工作经验,对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影响明显。
2.4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障职工休息充分
动物检疫工作覆盖范围广、检疫监督对象多、检疫程序严谨、工作环境复杂等因素导致与其他行业部门的正常工作时间的差异。制度化保证动物检疫人员休息尤显重要,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障职工的休息时间。
3、动物产地检疫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完善检疫基础设施
主管部门要加大动物产地检疫的资金投入,从而为检疫工作提供专业人才、基础设施。
第一,联合动物产地检疫需求,配置采样设施、试剂、检测仪器,打造基础检疫实验室。若地区条件允许,还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形成完整的产地检疫系统,使用现代检疫设备、智能监控设施,全面提高动物产地检疫效率,严格监管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以提高产地检疫质量。
第二,增加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适当提高检疫人员的福利待遇。主管部门应当打造专业的检疫人才团队,增加福利待遇水平,巩固检疫人才团队。同时要加大教育与培训力度,做好检疫人员的专业教育、岗位培训等工作,掌握产地检疫技能,持续积累检疫工作经验。在设计培训活动时,还要加大创新力度,引入自媒体、互联网平台,为检疫人员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渠道,以加强检疫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3.2重视产地检疫的宣传与指导
为了提高动物养殖户对产地检疫工作的配合度,应当深入各地区开展产地检疫的宣传、指导工作。针对动物安全管理部门,则要借助广电媒体、新媒体,积极宣传产地检疫的价值与意义。在宣传工作中,应当渗透动物防疫的法律知识,改正养殖户对产地检疫工作的错误认知,自觉参与动物养殖检疫监督工作、产地检疫工作。此外,主管部门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账号,定期普及动物养殖防疫、产地检疫等相关知识,提高养殖户对动物检疫工作的认知度。动物产地检疫涉及到多种疫病,如布鲁氏菌病、猪肺疫、猪瘟、兔黏液瘤病等,不同疾病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主管部门应当扩大科普、宣传力度,尽早发现疫病隐患,以降低动物疫病的风险损失。
3.3完善产地检疫法律政策
在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为了加强法律约束力,还要完善产地检疫的法律规定,以提高动物产地检疫水平。相关部门要按照动物的产地现状、检疫内容、检验流程,持续完善检疫法律规定,充分发挥出法律的权威性、震慑力作用,加大各部门的工作配合度,高效完成动物产地检疫,实现动物养殖业的规范化发展。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动物产地防疫工作,设立严格的动物养殖工作,规范动物产品检疫政策,全方位落实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实现禽畜生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大产地检疫监管力度
各地区要严格监管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实行分区管理、建档管理等方式,保障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全覆盖。
第一,深入实地调研辖区内的养殖场、养殖户,登记养殖主体的信息,包括动物数量、养殖规模、养殖种类等。
第二,注重与公安部门、交通部门的沟通,联合管理动物养殖、动物流通等工作,将防疫监督措施落实到动物养殖、输送等环节。
第三,完善动物产地检疫预警体系,对地区动物疫病风险进行评估,持续完善管理机制。在对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实行监管时,主管部部门必须完善产地疫病的监管网络,定期采集检疫数据,深入分析疫病风险。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并报告给上级部门。此外,准确核实辖区内的动物检疫情况,加大疫病防控力度。
3.5完善产地检疫数据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为了全面提高产地检疫工作效率,应当持续完善信息化机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涉及到养殖记录、检疫数据、交易记录、消毒记录,能够为产地检疫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要设立黑名单制度,记录、监控违法行为主体,可采取强制性措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地检疫站应当高度重视网络化建设,将养殖档案传输至计算机系统,保证产地检疫工作的高效性。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提高动物防疫发展的质效,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养殖档案采用电子方式存档,无需传统方式记录信息,可以保证档案工作的系统化、高效性。此外,完善检疫预警体系,对地区动物疫病风险系数进行评估,形成完整的管理机制。在对产地检疫工作进行监管时,主管部门应当定期采集检疫数据,深入探究检疫风险,及时处理异常问题,核实区域内的动物检疫结果,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只有做好以上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动物养殖的疫病隐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落实动物产地检疫工作,首先要探究产地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科学性检疫对策,如完善检疫基础设施、重视产地检疫的宣传与指导、完善产地检疫法律政策、加大产地检疫监管力度、完善产地检疫数据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全方位提高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质量,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荣助, 陈斯琪, 章国永. 浅谈基层开展生猪产地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浙江畜牧兽医, 2023, 48 (05): 20-21.
[2]陈瑞森. 动物产地检疫对动物疫病防控的意义分析[J]. 畜禽业, 2023, 34 (09):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