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

薄昕睿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 300162

摘要:职业教育在推动国家工业进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唯有通过教育系统培育出具备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才能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健飞跃。近年来,我国认识到教师队伍质量对于职业教育的关键作用,因此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然而,构建这样一支队伍并非易事,它需要深入理解并遵循特定的建设法则,根据“双师型”教师的独特特质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评估,更是挖掘和提升的过程。它鼓励优秀“双师型”教师的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能分享丰富的教学实战经验,还能激发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动力,从而整体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这种策略旨在通过教师专业化的深化,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职业教育界面临理论教育偏重而实践环节匮乏的问题时,"双师型"教师的理念应运而生。职业学校独特的培养目标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构成提出了特殊要求,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知识和技能的复合性。我们项目质疑将"双师型"简单归结为持有双证书和双职称的教师理解过于狭隘。实际上,"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不仅精通专业理论课程,还具备相关职业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被称作多才多艺的专业导师。近年来,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2019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随后于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应同步关注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提升他们的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优化专职与兼职教师的比例,以此大幅度提升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无疑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力量保障。

2“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1知识储备要求

“双师型”的角色要求其具备深厚的教育素养,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熟知,更强调对行业动态的敏锐洞察和前沿知识的把握。这种素养设定是对“双师型”知识结构的独特期待。“他们需精通所教授学科的理论体系,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需对教学规范的各个环节、工具的运用、工艺流程等有基本的理解,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无缝对接,以确保知识的精准传递,帮助学生迅速吸收并适应,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作为“双师型”,他们不仅自身需娴熟操作各类技能,还要具备卓越的指导能力,通过示范和引导,确保学生正确执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效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教学能力要求

首先,"双师型"的教育者角色要求其理论素养作为基石,但这只是起步。他们需要持续地进行自我提升和专业进修,然后将积累的多元技能和深厚知识转化为引导学生的生动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职责并不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构建思维框架,更关键的是,他们需具备敏锐的教学洞察力,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挑战,提供精准的问题解决策略。同时,他们还需反思教学全貌,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教学流程,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效能,直接关乎他们能否成功地转化并传授自身的知识和技巧。

2.3教师水平要求

除了常规的教学技巧和理念,“双能型”导师还需具备前瞻性的洞察力。他们需预见社会变迁的趋势,为不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咨询建议,协助学生规划职业路径,塑造前瞻性的未来视野。这超越了基础教学任务,要求教师亲临实践前沿,深刻理解所教授专业与实际产业的互动关系,剖析未来行业演变的规律以及新兴技术的特性。他们将这些洞见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此激发学生的未来适应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应对其行业革新挑战。因此,教师的素质要求不仅是基础能力的提升,而是“双能型”角色的核心要义。

3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

3.1规模规律

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关键在于规模化效应的驱动,这种规模效应能激发全体教师的专业提升和教学精进,从而整体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需达到至少50%以上,这样才足以满足教育的基石需求。依据现行中职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一比例标准已被视为达标,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教学进程迈向卓越。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截止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在中职学校的占比已经超越了50%,具体为56%。尽管已超过最低门槛,但50%仍非终点,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我们需要持续培养更优质的"双师型"教师人才。

3.2结构规律

评估“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合理性,涉及多个维度,首要关注的是年龄和学历配置。年龄分布的多样性反映了团队的活力和潜力,一个均衡的年龄结构对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过早或过晚的教师群体都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进步。学历结构则揭示了教师的专业深度,它确保了中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理想的年龄范围应集中在25至45岁,这个阶段的教师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对新知识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能与学生同步进步,他们的家庭稳定性也有助于他们在教学上保持积极进取。因此,教师队伍应以这个年轻段落为主,以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至于职称问题,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级别并无明确规定,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技巧已显示出高水平。

3.3质量规律

强化中职教育体系对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视,关键在于提升其教学实践与理论素养。学校应设立全面的评估体系,确保教师不仅具备证书,更需具备实际的教学实力。为此,学校应推行定制化的师资培训项目,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完善教学技巧和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应通过自我反思和持续的绩效评估,发现并改进教学短板。学校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桥梁”,让教师有机会实地考察企业的实际运作,从而深入理解行业动态和应用需求。这种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教师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深化对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专业技能的理解。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将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充分调动。

结论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强化"双师型"教育者的角色至关重要。学校应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精细考量教师的年龄和学历背景,以此为基础构建高效团队。通过强化培训和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升教师的整体实力和多元化教学能力。这样稳健而有力的举措将有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品质建设,从而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石。

参考文献:

[1]何姝仪,宋艳,黄玉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02):11-15.

[2]陈莉.双师型教师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建设机制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4):106-109.

[3]温俏华.“双师型”教师政策在中职学校的实施过程研究——以肇庆市民办D中职学校为例[D].广州:广州大学,2020.

[4]文雨丝.“双高”建设下高职“双师型”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架构[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