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方根(二次根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 1

对平方根(二次根式)教学的一点想法

蔡正涛  董新华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勉阳初级中学(724200) 

秋季开学后,我们用了两周时间讲解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北师大版),通过教研组开展的教学反思,大家认为课本中某些地方如果稍作改动会更利于学生学习。下面是我们的一点想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第二节《平方根》,共计2个课时,第1课时,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做如下改动:

原: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数学公式]”,读作“根号a”。

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数学公式]”,读作“根号a”,即[数学公式]是a的算术平方根。

在原概念中,又是x又是a,学生感觉有点懵,不知所云。改动后,算术平方根概念的抽象性降低了,指代也十分清楚,[数学公式]就是a的算术平方根。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 900; (2) 1;  (3)[数学公式] ;   (4) 14.

解:

(1)因为302=900,所以900的算术平方根是30;

改:因为302=900,所以30是900的算术平方根;

这样改既遵循概念的叙述顺序,也符合学生的前后对应说理习惯。

(1)像14这样开方开不尽的数找其算术平方根,说实话真不像上面三个题目好讲解,学生预习时也是一头雾水。如果按照改动后的概念去尝试,[数学公式]就是14的算术平方根,对学生而言,显得更好理解,更容易接受。

第七节《二次根式》分为三个课时。第1课时,认识二次根式和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性质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第2课时,基于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二次根式乘除运算法则和加减运算法则,进而利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第3课时,进一步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并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1、2课时例题中最终化简结果都是像[数学公式]这样的分数样式呈现,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分数是有理数,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所以结果写成分数样式对学生已有的认知会造成干扰。如果将[数学公式]改写为[数学公式],就避免上述干扰,同时对第3课时同类二次根式的合并也做好铺垫。

第3课时例6第3小题的化简过程中,许多数学老师都提到这样解题会误导学生认为除法也有分配律。像题中这种形式的计算,除法的分配律固然成立,编者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灵活、多样化的进行化简运算,但在课本例题中“灵活”使用,这种解法值得商榷。我们一致认为,把除以[数学公式]改成乘以它的倒数,运用乘法分配律,很符合学生认知。

原:                            改: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数学公式]

=……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

=……

第3课时例6第4小题,计算结果中没有把[数学公式]化简成[数学公式]。课本中说明:“化简计算前若容易看出个别二次根式化简后最终不能合并,可以不必将其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结果中可以保留,即[数学公式]不用化简。我们认为规范的解法应该将每个二次根式能化简则化简,最终能合并就合并。

解:                            改: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3[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3[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数学公式]

我们尝试用改动后的情况进行授课,比较不同班级课堂作业,反馈出教学效果不错,同时也非常符合学生学情以及学生对数学已形成的初步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