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导学”模式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导学”模式设

秦雅倩

阳城县北留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初中阶段是每一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作为物理学科教师,应牢牢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实施恰当且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中物理学科具备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特性,很多时候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难度非常大,无法实现深化理解,教师就要利用这一时期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整合,拓展学生的物理学习视野,并在不断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内化吸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模式;设计

前言: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就是问题导学法,其可以通过问题层层引导和递进的方式,让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效率大幅提升上来。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节点,提出关键性且具备引导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学生还可以依据问题查找相应资料,同时自身实践探索的方式,以获取到最终的问题答案,促进学生多维能力的提升。

一、循序渐进提问,促进学生掌握新知

在初中阶段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能过于片面和武断,而是要体现出循序渐进性,给学生思考和反应的机会,才能达到理想的问题导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在教学前期阶段,就要提前设计好问题,考虑到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变速,确保设计好的问题,具备可灵活调整性,才能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效用。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中,教师应在课堂初期阶段,就进行提问,同时连带上一节课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快速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还要针对新知,设置恰当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一定的情境进行科学创设,因为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备一定特殊性,更需要学生自我的探索,而非是教师一股脑灌输。举例来讲和,教师在对“物态变化”这一章节物理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清楚的认识到一点,就是其中涵盖的实验内容相对较多,例如,水的沸腾、水的蒸发等等。这些实验学生会或多或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此时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率先抛出问题,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一项资源是什么?此时学生结合本文所学习的内容,瞬间就可以回答出水资源。随后,教师就需提问,请学生们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所见所闻,思考一下,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结冰,又在什么状况下会沸腾和蒸发呢?此时,教师不着急学生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行交流和分析,最终形成系统的答案。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让学生在一步一步中探索物理知识的真相,帮助学生深化掌握物理新知识。

二、代表性提问,强化提问有效性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导学模式,需要认识到一个大的方向,就是让学生可以带着疑问整合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提出问题的代表性和严谨性,而不能出现基础性和逻辑性的错误,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阶段,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将所有的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然后形成具备较强思考性的问题,在具体提问的过初中,教师需要适当的给予讲解,若一个问题,无法达到最佳的提问效果,教师就要进行层次性的提问,以促进学生不断理解和体会,以提高学生的剖析和思考能力,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由不同小组的学生共同交流和探究,还能促进每一位学生优势互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举例来讲,教师在对“浮力及浮沉条件的应用”这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设置层次性的问题,而且确保问题可以融合实例,强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搭配问题,展现出对应的画面。第一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利用手将一个乒乓球放置水中,并下摁到一定的深度之后,松开手,此时的乒乓球上浮,但是却并没有漏出水面,这是因为什么,对应的乒乓球自身不论是承受的重力,还是浮力,呈现出什么变化状态?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以下,此时准备两种液体,一种是水,另一种是未知液体,此时将玩具船放置在两种液体之中,发现水中的小船完全漂在水面,另一个液体则完全沉于水底之中。此时学生对玩具船在不同液体中所呈现的浮力大小分析。第三个问题,物体在液体之中受到的不同浮力,与什么有密切的关联。教师将具备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可以让学生顺着问题,实现思维的不断开阔,同时强化对物理知识的深入探究和学习,达到预期目标。

三、重点问题提问,加深学生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方法,需要针对重点知识点进项重点提问,同时无需过多考虑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形成思维拓展体系,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举例来讲,教师在对“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让学生开展预习活动,预习的方向为浮力的定义以及产生的原因等相对浅层的知识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熟悉度,这样教师对重点问题提问的过程中,学生才不会觉得过于突兀和难易理解。经过学生的初步预习,教师的简单讲解,学生可以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初步把控,此时教师就要列举出相应习题,同时让学生借助浮力公式,进一步解答,获取到最终答案。这样的重点问题提问,考验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深化理解能力,不必过分在意学生是否能完全正确解出,而是给学生试错的机会。最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就可以促进学生反思,认识到自己学习中遇到的不足之处,实现对本课知识的深化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科学设计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置科学的问题,确保循序渐进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获取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 周天宝.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以《分子热运动》一节为例 [J]. 知识窗(教师版), 2022, (04): 39-41.

[2] 唐丽华. 初中物理课堂中“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 [J]. 新课程研究, 2021, (17): 86-87.

[3] 石玉慧,张志华. 问题导学,构建活力课堂——以初中物理课《压强》教学为例 [J]. 内蒙古教育, 2020, (11):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