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市精神病医院 四川 隆昌 642150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Z)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SZ患者为研究,伴暴力攻击行为,入组样本80,入组时间2021年8月~2023年8月,研究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两组均评估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常规组)、预见性护理(预见性组)。对比效果。结果: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比较,两组相关因素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主要包括精神症状支配所致、不合作拒绝治疗与护理所致、不服从医护人员管理或不遵守规章制度所致、医护人员沟通不足所致等;与常规组对比,护理前MOAS评分(言语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对财产的攻击)预见性组与之无差异(P>0.05),护理后预见性组更低,差异明显(P<0.05);护理后,预见性组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相比常规组,预见性组家属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SZ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较多,为此需重视其因素的预见性护理,通过做好预防干预,尽量减少或避免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才能进一步改善预后,促进家属更满意。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预见性护理;MOSA评分
精神分裂症(SZ)是常见精神病之一,而精神病患者多有暴力攻击行为,这类暴力攻击行为存在较大的危险性与严重性,不仅威胁自身安全、病友安全,而且对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也会造成威胁。既往有报道指出我国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风险可达到近50%,且一半以上在入院第1周内就有可能发生[1],为此有必要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从而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本次就本院收治的SZ患者80例为研究,旨在探讨SZ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SZ患者为研究,伴暴力攻击行为,入组样本80,入组时间2021年8月~2023年8月,研究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两组均评估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常规组)、预见性护理(预见性组)。常规组男/女为25/15;年龄均值50.25±10.24岁(20~65岁)。预见性组男/女为24/16;年龄均值50.42±10.41岁(20~65岁)。对比基线资料,两组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治疗期间做好日常的宣教,同时对其实施饮食指导,有负面情绪做好疏导,对用药做好监护,并对病房、日常生活等进行干预。
1.2.2 预见性组:予以预见性护理,重点针对暴力攻击行为高危因素开展预见性干预,措施如下:(1)高危因素评估:入院后,采取MOAS[参考观察指标(2)]对患者攻击行为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划分风险等级,从而开展针对性护理,及时消除攻击行为先兆,对攻击行为倾向做好管控,若有必要做好约束保护或隔离管理及用药镇静等。(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真实需求,剖析患者的顾虑,加强心理安慰,多关心与鼓励患者,让其感觉到被在乎。尽量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患者的现实问题得到解决。日常服务期间,耐心细致完成各项操作,注意语气温和、工作态度认真,多理解与尊重患者,获取患者信任,营造良好的关系,提高依从性。(3)加强安全管理:维持病房清洁与安静,尽量简单陈设,病房内避免出现尖锐物品;重点做好探访人员的宣教,叮嘱其探视期间避免携带危险物品如打火机、刀具等,严格做好安全防范。(4)重视宣教与心理疏导:通过集体宣教、一对一宣教、发放宣教手册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让其了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应对策略等,提高认知水平,有助于提升依从性。介绍暴力攻击行为的危害,鼓励及引导患者倾诉内心想法,尽量满足他们的客观需求。此外,采取微信、电话、微信群等方式做好随访,掌握患者恢复情况,并做好相关指标调查,以便及时解答家属的疑惑。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通过调查一般资料,总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时的相关因素,统计存在的主要因素情况,包括精神症状支配所致、不合作拒绝治疗与护理所致、不服从医护人员管理或不遵守规章制度所致、医护人员沟通不足所致等。
(2)对比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2](MOAS)评分,护理前与护理后均评估一次,包括言语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对财产的攻击四个维度,采取李克特5级评分(0~4分),评分越高提示攻击行为越强。
(3)对比护理后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即护理结束后观察4周,对该阶段内发生的暴力攻击行为事件进行记录,比如出走、伤人、自伤、毁物等。
(4)对比家属满意度,在护理结束后对家属开展满意度调查,满分100分,分别有>90分的十分满意、不足60分的不满意及二者间的尚可,满意度=100.00%-不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用SPSS23.0分析,包括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表示),检验方法分别为χ2/t(符合正态分布)检验。P<0.05提示有差异。
2 结果
2.1 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对比
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比较,两组相关因素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主要包括精神症状支配所致、不合作拒绝治疗与护理所致、不服从医护人员管理或不遵守规章制度所致、医护人员沟通不足所致等,见表1。
表1 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对比[n(%)]
组别 | 精神症状支配所致 | 不合作拒绝治疗与护理所致 | 不服从医护人员管理或不遵守规章制度所致 | 医护人员沟通不足所致 |
预见性组(40) | 28(70.00) | 6(15.00) | 5(12.50) | 1(2.50) |
常规组(40) | 26(65.00) | 5(12.50) | 7(17.50) | 2(5.00) |
χ2 | 0.227 | 0.105 | 0.392 | 0.000 |
P | 0.633 | 0.745 | 0.531 | 1.000 |
2.2 MOAS评分对比
与常规组对比,护理前MOAS评分(言语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对财产的攻击)预见性组与之无差异(P>0.05),护理后预见性组更低,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MOAS评分对比(,分)
组别 | 言语攻击 | 自身攻击 | 体力攻击 | 对财产的攻击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预见性组(40) | 1.76±0.32 | 0.62±0.13 | 3.02±0.42 | 1.02±0.21 | 2.35±0.38 | 0.82±0.15 | 2.32±0.35 | 0.89±0.18 |
常规组(40) | 1.71±0.33 | 0.95±0.16 | 3.08±0.45 | 1.75±0.35 | 2.30±0.40 | 1.35±0.25 | 2.36±0.33 | 1.36±0.28 |
t | 0.687 | 10.123 | 0.616 | 11.311 | 0.573 | 11.497 | 0.525 | 8.930 |
P | 0.493 | 0.000 | 0.539 | 0.000 | 0.568 | 0.000 | 0.600 | 0.000 |
2.3 护理后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对比
护理后,预见性组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护理后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出走 | 伤人 | 毁物 | 自伤 | 合计 |
预见性组(40) | 1 | 2 | 0 | 1 | 4(10.00) |
常规组(40) | 3 | 3 | 2 | 5 | 13(32.50) |
χ2 | 6.050 | ||||
P | 0.013 |
2.4 家属满意度对比
相比常规组,预见性组家属满意度更高(P<0.05),见表4。
表4 家属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十分满意 | 尚可 | 不满意 | 满意度 |
预见性组(40) | 22 | 17 | 1 | 39(97.50) |
常规组(40) | 14 | 18 | 8 | 32(80.00) |
χ2 | 6.134 | |||
P | 0.013 |
3 讨论
SZ是常见且严重的神经障碍,不仅存在意志行为异常,还伴有思维活动、情感活动等异常。此病虽然已有多年研究历史,但其具体的病因并不确定,可能和压力、环境、精神刺激等有关[3]。此病好发于青壮年群体,且病程迁延难愈,随着年龄增加,患者慢性病、基础疾病等发生风险升高,不利于病情控制,多需长时间住院治疗[4]。此外,多数SZ患者存在暴力攻击行为风险,若未能做好预防性干预,一旦发生相关暴力攻击行为,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为此需做好干预。
本研究发现: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比较,两组相关因素各项评分无差异(P>0.05);与常规组对比,护理前MOAS评分预见性组与之无差异(P>0.05),护理后预见性组更低,差异明显(P<0.05);护理后,预见性组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相比常规组,预见性组家属满意度更高(P<0.05)。关于SZ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研究逐渐增多,但不同的报道中存在不同的因素,本次研究看出多数情况是患者自身的精神症状所致,特别是幻觉、易激惹、敌对行为等症状,容易造成患者行为杂乱无章,谩骂、粗暴,更易冲动、毁物、伤人[5]。通过针对暴力攻击行为高危因素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在SZ患者中属于相对新颖的护理策略,也是优质护理模式的一种,能对患者开展细致、全面及深入的评估,从而找出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并对其做好分级,从而更好地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最大化降低暴力攻击行为发生风险。同时,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重点做好监察与安全管理,做好宣教与心理疏导,实现系统化与预见性的辅助护理,促使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均可获取良好的护理干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SZ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较多,为此需重视其因素的预见性护理,通过做好预防干预,尽量减少或避免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才能进一步改善预后,促进家属更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洪娟.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14(3):186-187.
[2] 崔京玉. 略谈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 养生大世界,2021,16(1):177-178.
[3] 贾萍,朱培. 暴力高危因素预见性护理对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J]. 养生大世界,2021,21(13):192.
[4] 钱燕飞,张玉丽,赵德菊.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J]. 心理月刊,2023,18(8):89-91.
[5] 吕彦康,王娟.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长寿,2023,28(12):3847-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