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对外置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复杂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围术期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与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02月-2023年0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病例,依据护理模式分为两组:4例接受传统围术期护理作为对照组,另4例则实施围术期优质护理作为观察组。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观察组在围术期没有并发症情况发生,其发生率为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5.00%。②手术前,两组患者在焦虑和抑郁情绪上的评估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三周时,观察组患者在负面心理状态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③在对患者的满意问卷度调查中,观察组达到了100%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结论:在对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外固定架技术,并实施围术期优质护理策略,不仅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恢复,还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应当在临床上广泛采纳。
关键词:外固定架;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围术期护理
胫腓骨骨折作为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四肢骨骼损伤类型,其对患者生活质量较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因其高发性和潜在的严重后果,对患者的整体生活品质构成了极大威胁,甚至可导致残疾等不可逆的健康损害,而如果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能够取得良好的愈后效果,使患者恢复一定腿部功能。当前,以外固定架技术为核心的治疗方法被广泛采纳,其在复位固定中有着良好的效果,能保障骨折愈合过程的顺利进行。但面对复杂的骨折病例,单靠手术治疗尚有不足,术后精心设计的护理方案同样是重要一环。传统护理模式,尽管能够满足基本的医疗照护需求,却往往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采取“一刀切”的护理策略,难以充分响应患者的个性化需求。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理念深入人心,临床护理实践正经历着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的革新,更多地实施以面向患者个体化需求的优质护理。基于此背景,本次研究将围术期优质护理应用在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经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中,分析其发挥的作用,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纳入了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被分为两组:4例患者接受了围术期常规护理,构成对照组;4例患者接受了围术期优质护理,构成观察组。观察组:包含男性患者1例与女性患者1例,年龄分布于29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4±14.34)岁。患者在受伤后0.6至5.3小时内入院,平均入院时间为(2.34±0.45)小时。对照组:包括男性1例和女性1例,年龄分布于35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13±17.38)岁。患者受伤后0.4至4.9小时内抵达医院,平均入院时间约为(2.35±0.61)小时。本研究严格遵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所规定的伦理准则,所有参与者均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通过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在基线水平上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病例均需满足以下条件:(1)明确诊断为胫腓骨骨折,并通过影像学手段(如X光、CT等)进一步确认为粉碎性骨折;(2)患者身体状况适宜,能够耐受并符合外固定架手术治疗的各项要求;(3)确保每位患者拥有完整详尽的临床资料记录,同时,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需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项研究。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将不被纳入研究范围:(1)伴有其他类型骨折或非粉碎性胫腓骨骨折的患者;(2)存在重度骨质疏松,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3)沟通能力受限或存在精神健康问题,难以有效配合治疗及研究进程的;(4)在骨折前已有明显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5)因特定医疗原因,不适宜接受外固定架治疗的案例;(6)同期参与其他临床研究项目,可能与本研究产生冲突或影响数据纯度的患者。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遵循围术期标准护理原则,我们对患者执行了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完成各项必要检查,并细致入微地评估患者的个体化健康状况。特别地,我们持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确保对任何显著异常能即刻识别,并迅速通报主治医师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一旦生命体征显示稳定,依据医嘱辅助实施外固定架治疗程序。术前阶段,我们周密筹备,确保所有必需药物与急救设备就绪,顺利建立静脉通路,并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施药。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控不可或缺,任何突发状况均需即时向手术团队报告,以保障患者安全。术后护理中,我们指导患者采取适宜的仰卧姿势,头部侧倾以防窒息风险。特别关注患者的口腔清洁,移除异物并管理分泌物,同时将患肢抬高至20°至30°区间,旨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我们对引流情况实施严格监控,详细记录引流液的外观特征。此外,对外固定架的功能状态进行定期评估,维护其有效性,并规律更换敷料,维持伤口环境的无菌与清洁。针对针道等关键部位,采用无菌技术应用敷料进行有效防护,遵照医嘱定时更换,每次更换前后均执行标准消毒程序。我们还密切关注患者皮肤的温度与色泽变化,评估末梢血液循环及足部动脉搏动情况,依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遇到重大异常反应时,立即通知医生介入处理,确保患者安全与恢复进程的平稳。
1.3.2观察组
通过围术期优质护理实施干预,具体护理为:
(1)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和对照组护理基本一致。(2)人本位护理:重视并回应患者的个体感知,可以缓解由环境陌生产生的心理不适。主动征询患者对于医疗及护理服务的反馈,确保在可操作范围内,个性化满足患者需求,持续优化护理策略。针对患者骨折的起因、治疗的迫切性及其护理的重要性进行详尽解析,引入类似病例的成功康复实例,以此为患者构建积极心理,潜移默化中强化患者康复信念,促进其心理状态的正向转变。手术期间,确保非手术区域适当遮蔽,维护患者隐私与体温稳定。术后强化与病房护士的信息交接,详实传达患者状况及一些重点护理事项,强化后续护理的针对性。患者恢复意识后,即时通报手术成果,有效减轻负面情绪负担。强调患者主动监测疼痛程度,并鼓励在难以忍受时立即求助护理人员,实现疼痛管理的即时干预。在日常照护中,深度融合患者主观体验,沟通时展现温柔耐心的态度,采用鼓舞人心的语言,缩小护患心理距离,增强患者信任感。努力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调整温湿度前咨询患者意见,根据个人偏好实现温湿度的个性化调控,颠覆传统的单一护理模式,同时严格执行病房的消毒与通风程序,保障环境卫生。依据患者口味偏好定制营养餐单,平衡营养需求与饮食偏好,促进康复进程。病情许可下,激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并在旁予以专业指导与正面激励,同时评估并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确保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出院之际,细致记录患者联系方式及住址信息,邀请其加入“骨折康复社群”,延伸护理服务至院外,确保康复指导的连续性和有效性。(3)疼痛护理:骨折所致的疼痛体验往往是患者最为显著的不适感受。尽管骨折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但其可能加剧患者的疼痛感受,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措施时,必须超越对创伤骨折及手术直接相关疼痛的监控,对骨折固定不稳固、伤口感染、神经血管受损、以及组织压迫性缺血等潜在疼痛诱因保持高度警觉。为了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体验,可采取一下多项护理措施。伤后24小时内,局部应用冷敷可有效促进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水肿与疼痛感;越过初始的24小时窗口期,转换至局部热敷,能够有效缓解肌肉痉挛,降低术后带来的骨骼疼痛;术后,确保肢体得到恰当固定并保持抬高位置,可以有效减少因肿胀引发的疼痛;当患者疼痛难以忍受时,遵循医嘱,科学、合理地使用止痛药物,以实现有效镇痛。(4)水肿护理:创伤性骨折往往会引发患肢的创伤或挤压伤害,这一系列损伤不仅阻碍了静脉血液的正常回流,还可能因骨折处的内出血而加剧患肢的水肿状况。此外,手术后外固定包扎过紧、血管修复延迟以及急救时局部止血操作时间过长,均可能影响到组织的有效灌注,进而诱发或加剧肢体肿胀。对此,需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科学的抬高患肢方法,以促进血液回流。正确的抬高姿势有助于减轻静脉压力,加速淋巴与血液的流动,从而缓解患肢水肿。对于伴有出血情况的患者,应迅速且准确地执行止血措施。在实施止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肢的体温、皮肤颜色及感觉等指标,确保止血操作既有效又不至影响局部组织的微循环,避免进一步的组织损伤。(5)牵引护理:每日需例行检查牵引装置的稳定性,以及包扎的适度紧固程度,确保无滑移或松弛现象,并维持牵引锤的持续悬浮状态与滑车系统的灵活运作。需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禁止擅自调整任何牵引设置,尤其是牵引重量,以避免潜在的风险与不良后果。在护理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牵引患肢的血液循环状况,密切监测有无红肿出现、皮肤温度是否下降、肢端是否感觉麻木、皮肤色泽有无异常变化,以及是否出现运动功能受限等迹象。一旦观察到任何不寻常症状,应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干预,保障患者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1.4观察指标
(1)并发症情况:本研究关注的并发症范畴包括关节功能障碍、针道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肌肉感染以及骨不愈合等指标。(2)心理状态负面影响:评估对象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术前及术后三周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具体评估方法如下:①焦虑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包含14项指标),该量表从无到极重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对应0至4分,总分范围为0至56分。其中,得分6分及以下视为无焦虑;7-14分为轻度焦虑;15-21分为中度焦虑;22-29分为重度焦虑;超过29分为极重度焦虑。②抑郁评估: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共计24项),同样依据“无、轻、中、重、极重”五个等级进行打分,每项0至4分,总分最高96分。评判标准为:8分以下无抑郁;8-16分为轻度抑郁;16-24分为中度抑郁;24-35分为重度抑郁;超过35分为极重度抑郁。(3)患者满意度评价:利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S)进行衡量,该量表涵盖19个条目,每项评价由1至5分计分,总分跨度从0至95分,高分代表更高满意度。满意度分类标准为:95分及以上表示完全满意;80至94分表示满意;60至79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则视为不满意。
2.结果
2.1并发症差异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00)比对照组(25.00)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n,%)
组别 | n | 关节功能障碍 | 针道感染 | 皮肤坏死 | 骨髓炎 | 肌肉感染 | 并发症率 |
观察组 | 4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对照组 | 4 | 0(0.00) | 0(0.00) | 1(0.25) | 0(0.00) | 00(0.00) | 1(25.00) |
2.2负面心理差异
手术前,两组患者在焦虑和抑郁情绪上的评估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三周时,观察组患者在负面心理状态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面心理差异比较(x±s,分)
项目 | n | HAMA | HAMD |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
观察组 | 4 | 17.27±3.62 | 7.92±1.75 | 16.54±3.27 | 8.14±1.62 | |
对照组 | 4 | 16.91±3.37 | 8.34±1.97 | 17.47±3.68 | 8.64±1.92 | |
2.3满意度差异
观察组的满意度(100%)明显比对照组(75%)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异比较(n,%)
项目 | n | 完全满意 | 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观察组 | 4 | 2 | 1 | 1 | 0 |
对照组 | 4 | 2 | 1 | 0 | 1 |
3.讨论
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作为骨科临床实践中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其成因多与剧烈的外部创伤相关联。胫腓骨作为下肢承重的关键骨骼,其粉碎性骨折不仅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血管神经损伤、感染、骨不连及关节功能障碍等。若未能及时且有效地应对,可能导致患者残疾乃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骨折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使之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外部创伤因素。在此背景下,外固定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展现出其科学性与可靠性。在外科领域,外固定架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工具,广泛应用于骨折的治疗工作中。该装置构成精巧,集钢针、钢丝及支架于一体,通过穿透皮肤及骨骼,实现对骨折断端的固定,并经由支架系统将这些点互联,构建出稳固的骨折固定架构。其设计精髓在于高度的可调节性和可逆性,这使得治疗方案能紧密贴合骨折个体的特殊需求,随治疗进程灵活调适,并在骨折愈合后期便捷移除,极大促进了康复进程,同时有效避免了患部的不稳状态,加速骨折愈合与功能重建。外固定架技术的应用范畴超越了单一类型的骨折处理,展现出极高的泛用性。从胫腓骨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到其他结构复杂、开放性显露或伴有丰富软组织损伤的骨折情形,该技术均能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支持。但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上,也有着若干潜在风险与并发症,诸如感染风险的增加、钢针不稳定、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对此,在整个治疗周期内,尤其是围手术期间,对患者的细致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鉴于骨折本身的严重程度加之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患者预后同样至关重要。传统护理实践中,往往侧重于骨折处理和治疗程序本身,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护理缺乏个性化与针对性,影响了护理效果的最大化。
本研究探索了在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围术期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通过实施优质护理,其护理成效更为显著,进一步验证了此护理模式的有效性。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较,优质护理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有效弥补了传统护理忽视个体差异的缺陷,全面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心理诉求,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合作意愿,从而有效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加速了整体康复进程,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总之,对外固定架治疗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在围术期间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遏制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状态,提升患者满意度,还进一步彰显了个性化、高质量护理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对于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万凤.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1):59-60.
[2]容倩.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实施舒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9):122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