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垫江高安中心卫生院 408309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对腹腔镜胆囊摘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术后病人胃肠道、消化道机能的促进作用。方法:将78名实施LC手术的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39例与干预组39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并气管插管下完成LC手术,其中对照组接受标准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追加针灸治疗。评估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与排气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术后6小时、24小时、72小时)的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腹部膨胀程度评分。结果:干预组相较于对照组,其术后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6小时、24小时、72小时,干预组的VAS评分及腹部膨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能有效促进LC术后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早期恢复,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症状。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胃肠功能;功能恢复;针刺疗法
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手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目前被视为处理胆囊炎、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等良性胆囊问题的首要外科手段。尽管该手术以其微创特性著称,然而,由于全身麻醉及手术应激等影响,患者术后常遭遇胃肠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PGID),表现为诸如恶心、食欲不振、腹部疼痛、腹胀及排便排气困难等症状[1],这些症状在腹部手术后尤为普遍,据统计,腹部手术后24小时内遭遇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比例可超过10%。传统上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干预,但其疗效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相比之下,针灸作为一种补充疗法,在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优势,为解决这一临床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我院外科接受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的78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39例和干预组39例。其中,对照组包含男性15例,女性24例,年龄跨度为20至70岁,平均年龄(50.32±15.48)岁。干预组则由男性16例,女性23例组成,年龄范围为23至72岁,平均年龄为(54.67±17.21)岁。通过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基本特征上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观察与诊断标准
本研究采纳的诊断标准融合了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诊断体系,具体依据包括《外科学最新临床实践指南》中的西医诊断标准,以及《中医疾病与证候辨识及疗效评判标准》所列的中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证候分类诊断原则,确保诊断过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为:限定为在我院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手术(LC)的病例;确保所有纳入患者已完成LC手术且在充分知情后自愿签署同意书,此研究计划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批;患者年龄段集中于18岁至75岁之间。
排除标准调整为:患有其他重度全身性疾病、处于恶性肿瘤晚期或不具备根治性手术条件的患者;同时安排有其他外科手术干预,或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沟通障碍,年龄不在18至75岁之间的患者;遭遇实际机械性肠道梗阻情形的;有长期慢性便秘病史的个体;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遇到不良反应,不得不终止针灸疗程的患者;以及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整提供必要临床资料的案例,均不纳入研究范畴。
1.4方法
在此次的研究中,治疗方式确定为,所有受试患者均在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条件下实施LC手术。在术后管理上,控制组患者遵循标准医疗程序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追加针灸干预。针灸治疗在术后6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开展,选取的穴位包括内关、合谷、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定位严格遵循《最新国家针灸穴位标准图谱》进行。采用规格为0.30mm×40.00mm及0.30mm×25.00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在常规消毒后,运用熟练的单手进针技巧进行操作,内关、合谷、三阴交穴位垂直刺入10至20毫米深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则深入30至35毫米,直至患者感受到特有的酸麻胀痛感,随后保持针留置30分钟,并配合使用红外线理疗灯对针灸部位进行30分钟的温热照射。整个针灸过程统一由一到两名拥有超过4年临床实践经验的专业针灸医师执行,以保证治疗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1.5观察指标
观测参数设定为:跟踪监测两组患者在手术后首次成功排便与排气的具体时间点。同时,详细记录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两个组别患者的腹痛感受,并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案(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腹痛强度进行量化评估,评分越高则表明疼痛强度越大。针对术后患者的腹胀现象进行评估,于术后6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通过患者自述收集并分类记录两组患者的腹胀等级,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三个级别。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检验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当P值小于0.05时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的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对比
组别 | 人数n | 第一次排气时间(s) | 第一次排便时间(h) |
对照组 | 39 | 53.34s±26.23s | 48.50h±19.42h |
干预组 | 39 | 31.36s±15.16s | 26.14h±8.53h |
P值 | <0.05 |
2.2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VAS对比评分(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腹痛强度下的VAS评分对比
组别 | 人数n | 手术后6小时 | 手术后24小时 | 手术后48小时 |
对照组 | 39 | 5.68±2.63 | 4.86±1.25 | 4.01±1.14 |
干预组 | 39 | 3.98±0.96 | 3.55±1.04 | 2.97±0.86 |
P值 | <0.05 |
2.3两组患者手术后腹胀程度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腹胀程度评分对比
组别 | 人数 | 术后时间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合计率% |
对照组 | 39 | 6h 24h 48h | 10 13 2 | 5 3 2 | 0 0 0 | 38.46 41.02 10.25 |
干预组 | 39 | 6h 24h 48h | 8 7 3 | 3 1 0 | 0 0 0 | 28.20 23.07 7.6 |
P值 | <0.05 |
3.讨论
胆囊摘除手术后初期,患者体质可能呈现正气亏虚态势,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运化机能障碍,气机不畅与湿邪阻滞共存,进而干扰肝脏正常的疏泄功能,符合中医理论中的“土壅木郁”现象[2]。长此以往,肝脏疏泄失常可引发肝气过盛,逆向侵犯脾胃,影响脾胃正常的运化职责,体现为“木旺乘土”。因此,经历胆囊切除的患者常常遭受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干结或稀薄且排便不畅等消化系统功能失衡的困扰[3]。从现代医学视角审视,针灸治疗通过其复杂的机制,能够调节大脑-迷走神经-肠神经系统间的互动,以及影响肠壁内的神经网络、神经递质系统、胃肠激素、平滑肌活动和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实现对胃肠动力的多维度、多层次、多目标优化。针刺技术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尤为突出,它既能抑制过度紧张与过度蠕动的状态,也能激发肠道蠕动不足或迟缓的情况,达到平衡。艾灸作为一种温热疗法,具备温中散寒、调和气机的效果,其热力渗透至皮下,直接激活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区域的血液循环,加速胃肠蠕动,是辅助治疗胃肠功能紊乱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4]。针灸与艾灸联合作用,通过多种生理途径,对改善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展现出了显著的协同效益。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关键原穴,扮演着疏通该经络气血流通的重要角色,对于促进大肠功能尤为有效。遵循“合穴治腑”的原则,它与胃、大肠、小肠三腑相应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相结合,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显著增强对胃肠运动的神经调节机制。针刺这些精心挑选的穴位,旨在疏通全身及内脏的气血通道,化解瘀滞,促进气血流通,不仅能加速胃肠道的蠕动,助力腹部手术后患者的消化功能快速复原,而且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产生额外的身心负担。
参考文献:
[1]耿智敏,雷建军,张东,等. 胆囊癌微创手术治疗的现状与争议 [J].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 (02): 93-97.
[2]周桂开. 循证护理用于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对其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 (09): 92-96.
[3]牛其新,吴争光,牛建广.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探查取石术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 [J]. 罕少疾病杂志, 2024, 31 (02): 65-67.
[4]杨俊静. 循证护理在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J]. 现代养生, 2024, 24 (03): 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