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保护中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农业植物保护中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分析

雷韬

红河州植检植保站  661100

摘要:本文综述了农业植物保护中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的应用与分析。物理防治主要通过温湿调控、射线处理和机械隔离等手段减少害虫侵袭;化学防治则依赖农药的科学使用,包括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合理施药时间及方法。二者各具特点,相互补充,为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提供重要支持。文章还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旨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业植物保护;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害虫管理;农药使用

1 物理防治方法在农业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是确保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物理防治方法,作为其中的重要手段,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1)温湿调控技术:温湿调控技术是物理防治方法中的关键一环,通过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的条件。例如,在温室种植中,通过精确控制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有效抑制病害菌的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合理的温湿度条件还能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提高抵抗力。此外,利用遮阳网、喷雾降温等技术手段,也能在露天农田中实现一定程度的温湿度调控,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2)射线处理技术:射线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效物理防治方法。它主要利用高能射线对种子、土壤或农作物进行照射处理,以杀灭潜藏的病虫害。这种方法具有处理速度快、效果显著的优点,并且能够在不引入化学残留的情况下达到防治目的。此外,射线处理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产品的贮藏保鲜,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货架期。然而,射线处理技术的应用需要严格控制照射剂量和时间,以确保对农作物和环境的安全。

(3)机械隔离技术:机械隔离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它主要通过设置物理屏障,如防虫网、遮阳棚等,来阻止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侵袭。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类农田和温室,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例如,在果树种植中,通过搭建防鸟网可以有效防止鸟类对果实的啄食;在蔬菜种植中,利用防虫网可以阻止害虫的入侵。此外,机械隔离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物理方法,如黄板诱杀、灯光诱捕等,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2 化学防治方法在农业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化学防治方法作为农业植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其效果显著、速度快,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2.1 农药的种类与选择

农药是化学防治方法的核心。根据其作用机制和用途,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每种农药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因此在选择农药时,必须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以及作物的生长阶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对于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可以选择具有内吸性的杀虫剂;对于病害的防治,则应根据病菌的种类和感染阶段选择合适的杀菌剂。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被研发出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优的选择。

2.2 农药的科学使用方法

农药的使用方法直接关系到其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科学的使用方法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施用,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施药时机,一般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防治效果最佳;三是要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如喷雾、灌根等,确保农药能够均匀覆盖到目标部位;四是要注意施药后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3农药的安全性与环境影响

在农业植物保护领域,化学防治方法,特别是农药的使用,其安全性与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农药虽然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但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以有机磷农药为例,这类农药在控制病虫害方面效果显著,但若使用过量或不当,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这些残留农药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潜在威胁,如某地区的草莓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就引发了公众对农药安全性的高度关注。农药的不当使用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例如,某地区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农药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此外,长期使用农药还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在某农业大省,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被大量杀死,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农药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开发更高效、低毒、易降解的农药替代品。例如,近年来出现的生物农药,以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为有效成分,具有低毒、易降解的特点,对环境友好。同时,推广生物防治等环保方法也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为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政府有关部门正致力于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农药的生产和销售,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确保农药的合理使用。

3 物理与化学防治方法的比较分析

在农业植物保护实践中,物理防治方法和化学防治方法各有优劣。

3.1 防治效果的对比分析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或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和杀灭病虫害。例如,利用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或者采用机械隔离、射线处理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这些方法通常对环境友好,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长期控制病虫害。然而,物理防治方法的防治效果往往受到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比之下,化学防治方法通过施用化学药剂来迅速杀灭病虫害,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明显的特点。在病虫害爆发期,化学防治方法能够迅速控制疫情,减少农作物损失。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可能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此外,化学药剂的残留问题也可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3.2 经济成本与可操作性的考量

从经济成本角度来看,物理防治方法通常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用于购买和安装相关设备。然而,尽管设备的初期投入较大,但其日常运行成本相对较低。根据农业部门发布的《物理防治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指出,物理防治设备如杀虫灯等,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消耗电力,相较于化学药剂,电力成本显著降低。报告数据显示,物理防治设备的年运行费用通常比化学防治方法低30%-50%。物理防治设备同样需要定期维护以保证效能和延长寿命。农业部门进行的长期跟踪研究显示,物理防治设备的年均维护费用通常仅占其初期投资的5%-10%。另外,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进而降低与化学防治相关的后续成本。据环保机构发布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成本效益分析》,物理防治方法不仅在短期内能降低防治成本,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远小于化学方法,更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化学防治方法在经济成本方面则表现出一定的两面性。一方面,化学药剂的生产和购买成本相对较低,使得化学防治方法在短期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可能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强,从而需要不断加大药剂使用量或更换更昂贵的药剂来维持防治效果,这将增加长期成本。

在可操作性方面,物理防治方法可能受到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一些先进的物理防治技术可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而化学防治方法则相对简单易行,只需按照说明使用化学药剂即可。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滥用化学药剂的情况出现,从而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表1、农业植物保护中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比较

物理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

防治效果

环境友好,长期控制

见效快,短期效果显著

受环境和技术限制,防治效果可能较慢或不彻底

可能产生抗药性,有残留问题

经济成本

高初期投入,低运行成本,长期成本可能降低

短期内成本较低,长期成本可能上升

可操作性

可能受技术水平和设备限制,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相对简单易行,可能导致滥用

4 结语

在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物理与化学防治方法各具特点,前者注重环境友好与长期效应,后者则强调迅速与高效。综合运用两者,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病虫害威胁,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彦侠.农业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05):15-18.

[2]陈小均.物理方法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展望[J].农业与技术,2022,42(19):1-4.

[3]刘兴龙,李丽霞.设施农业病虫害的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技术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2,(0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