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88
摘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能够保护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减轻下游大河和湖泊的防洪压力。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治理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采用多元化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推进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措施。
关键词: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P20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防洪设施,加强洪水预警预报,提高防洪治理能力。同时,加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研究,对于保障流域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为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1中小河流河道管理的重要性
1.1防洪效益
中小河流是城市防洪排涝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缓解季节性降水带来的防洪压力,对防灾减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型河道能够缓冲和调节降雨径流,发挥防洪功能,以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通过科学管理河道,加强河道的水土保持和排水能力,能够提升抗洪能力,从而减轻洪灾所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1.2水资源保护
提高中小河流治理的施工管理效果,能够有效提升中小河流的治理成果,保障水利工程的防洪泄洪性能,进而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中小河流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表水资源的调蓄和补给起着关键作用。合理的河道管理能够保护水资源的质量,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1]。
1.3生态保护
河流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中小河流同样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功能。通过河道管理,可以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河流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小河流内部与沿岸的生态环境,为中小河流的生物多样性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措施
2.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要明确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以期顺利开展河道治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辖区内中小型河流的特点,以主要水利工程的验收办法为基础,确定项目负责部门,并在初步对项目的申报、核实及资金管理等方面作出细化的规定。此外,针对辖区中小型河流相关治理工程,水利部门要对其进行定期抽查,如出现不合格的验收情况,应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要求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并督促其在限期内整改完毕。在制订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环境、水文特征、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通过采用先进的治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确保治理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治理方案进行独立、客观地评估,避免方案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2.2做好防汛准备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防洪抢险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优先做好防汛准备,始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而的建设及管理应该积极响应“以防为主、常抓不懈、全力抢险”的方针。针对该工程的防洪抢险管理,主要目的是在设防标准内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如果出现超设防标准的问题,建设企业需要紧急采取应急预案,做好防汛抢险准备工作,以此确保防洪抢险工作的全面性开展,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此外,为保证防汛准备工作的有序开展,建设区域需要明确防汛安全管理责任人,将具体的防汛安管任务落实到个人身上,区域内需要选定第一责任人与第二责任人,同时还需要构建防汛抢险领导小组,小组领导可以对一切防汛工作进行统一指挥。
2.3加大投入力度
在中小型河道治理中应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多渠道配置资金。第一,政府应将防洪治理工程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对于中小河流防洪治理这样的基础工程,政府应适当增加投入比例,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债券等方式,为防洪治理工程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尽快制定并实施关于中小型河道的维护管护经费征收的相关法律。第三,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将其提高到经营单位的高度,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观念,加大对中小河流治理的投入力度[2]。同时,还需要加强水库和调水工程建设。水库可以调节河道的水量,减少洪水的峰值和洪峰流量,从而减轻洪水的危害。调水工程可以将洪水转移或调节到其他地区,减少洪水对原地区的影响。物理防汛措施是防止洪水灾害发生和扩大的重要手段。加固河道、修建堤防、建设水库和调水工程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水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物理防汛措施,并加强监测和管理,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4综合治理、统筹兼顾中小型河流问题
对于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前期未做好规划或前期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对周边地区的实际状况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河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最为关键的是应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与规划研究。根据中小河流防洪体系的重要程度为基础,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对治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论证与探讨。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本区域内河流河道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与任务,且在此基础上制定河流治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制度,进而做到对该区域内中小型河道合理有序的治理。最后,对于中小型河道治理工作要坚持“先统筹后逐步治理”的基本方针。
2.5落实科技防汛措施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稳步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更多领域,在河道管理与治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工作效率,并保障工作效能。为此,现阶段相关部门需大力推广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发挥技术优势,构建全新的管理体系。科技防汛措施在洪水监测预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安装在河道中的水位监测仪器和气象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河水水位和降雨情况,及时预警洪水的来临。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卫星图像分析,可以对河道的水文情况进行精准的监测和预测,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科技防汛措施在防御洪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设高效的水利工程系统,如堤防、水闸和排涝设施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河流的水位和水流,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侵袭。采用先进的防洪技术,如河道加固和防洪墙建设,也可以增强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影响。
2.6生态恢复与防洪减灾相结合
首先,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吸收雨水,减缓洪峰流速,降低洪水风险。通过恢复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其保持水的能力,实现自然的防洪减灾效果。也可以通过策略性地增加湿地面积,创造更多的生态吸水空间。其次,河道的畅通和稳定对于防洪减灾至关重要,要加强维护河道的自然状态,减少人为干预,保持河床的自然蓄水能力,降低洪水风险。还可以在河道两侧保留自然的滨岸带,形成缓冲区,减少洪水对沿岸区域的冲击。最后,在建设防洪工程时,要考虑生态修复的因素。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将防洪工程与生态修复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赢的效果[3]。
2.7做好管理维护
第一,加强属地管理机制,部门联合管理。属地管理机制是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基础。地方政府应切实承担起防洪治理的主体责任,加强对中小河流的监测、预警、应急和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二,加强防洪治理工程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确保工程维护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同时,引进先进的工程管理理念和技术,提高工程运行效率和质量。第三,全面强化失修工程的管护。应该加强计划管理与转型,更好地实现维修中的项目管理和改造,充分考虑顶层设计的同时并纳入年度考核。组织专业人员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疏通和翻新计划,逐一实施。聘请专业的水利工作者按时进行检查并维护,从而加大项目的使用寿命。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河道清洁。河道清淤疏浚对于改善过水断面和提高排涝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期清淤河床淤泥可以降低洪水期水位和减轻洪涝灾害给农田造成的损失。岸线修复的目的是修复和加强河道边界的稳定性,工程加固或者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增强防洪抗冲能力。护坡建设就是要通过格宾网石笼、植被混凝土以及生态袋等材料与技术手段的合理选用来保护边坡,达到稳固边坡以及生态系统重建的目的。第二,河道稽查。相关部门需安排专人做好河道稽查工作,一旦在稽查过程中发现了破坏河道、危害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依法给予严厉惩罚。第三,河道监测。当下人们越发关注用水安全,为避免河道水污染问题,相关人员必须定期、不定期监测河道,以获取河道的各项水质指标,判定水质是否符合标准。一些化工厂可能将有毒、有害污水排放到河道,给当地居民用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预防此现象,相关部门需加强水质监控,在发现异常指标时及时排查原因,锁定污染源,惩罚违规排放企业,并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以恢复河流水质。
2.8提升防洪工程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第一,加强防洪工程规划设计管控,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防洪工程规划设计的法规和标准,建立完善的规划设计审查机制,充分考量本地气候特点、地质条件、河流形态等因素,确保防洪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生态环境适应性。规划设计环节的科学管控,是防洪工程获得成功的基石。第二,要建设坝、堤、闸等防洪工程,调节水流,减少洪水对人类和财产的影响。通过对河流的改道、疏浚和整治,提高河道的排涝能力,降低洪水风险。还要加强防洪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确保其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发挥最大作用。第三,建立规范的防洪设施维护体系,明确防洪设施的维护主体,科学设置检测周期,建立维护档案,并采取考核和惩戒机制,对维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从制度上保障防洪设施的有效运行。第四,实施防洪工程动态监测,运用互联网、传感器、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防洪工程实施高密度动态监测,实时掌握防洪设施的运行状态,科学评估防洪工程效果,为防洪决策提供依据。第五,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包括灾害预警、应急指挥、救援和恢复等环节。制定详细的预案,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第四,在防洪工程建设和应急响应中,需要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与当地社区、企业、志愿组织等合作,共同参与防洪减灾工作。
2.9完善群众性防洪减灾机制
第一,健全社区防洪减灾体系,各级政府要推动成立覆盖所有社区的防洪减灾工作组织,明确防洪任务,并保障工作经费,加强内部协调和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动。还要扩大民间力量参与,发挥志愿者、退休防洪专业人员等群众智慧与力量,共同把好社区这道防洪线。第二,落实企业防洪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制定法规政策,明确规定不同规模和类型企业的防洪减灾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防洪减灾管理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此外,要推动和支持企业开展防洪减灾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活动,提高员工和社会公众的防洪减灾意识[4]。
2.10做好应急转移
中小河流区域发生洪涝灾害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受威胁区域人民及财产的安全转移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泄洪或溃坝洪水可能流经的线路以及淹没区域等进行判断,同时还需要明确洪水可能危害的区域及时间等,及时完成流域下游段洪水的预防以及应对工作,快速转移受灾以及受威胁区域人民群众,尽可能保证人民及其财产安全。针对应急转移工作的开展,工作人员需要遵循“路程短、速度快、地势高”的原则,防汛抢险领导小组以及小组成员需要有秩序地引导人民群众快速转移,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2.11选择合适的护坡形式
目前河道管理中为符合生态性要求,许多地区在河道治理中都采用了护岸护坡方式,就是通过建设护岸护坡工程保护河道。依据当下的技术条件,护岸护坡工程中主要可采取植物护坡、新建护坡、岸线梳理、护岸修整等方式。在人口聚集区域,护岸工程不仅需满足亲水性要求,也需要符合便民性规定,以保障河流、河道的生物多样性,避免人为活动占用河道。近些年来,生态护坡的形式被广泛应用,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程结构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避免了过于干涉河道水流的流速、环境外观以及冲淤平衡,满足了河道护坡的需求。生态护坡的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在实施应用过程中应灵活选择。例如,人工种草护坡技术,其施工效率高,喷播的草籽发芽速度快、出苗整齐,具备较高的生态价值,适用于坡度相对低缓的土质路堤边坡;植被性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能明显提高河道边坡的植被覆盖率,缓冲河道中水流的冲击力,适宜在城市河道中应用;生态联锁式护坡不仅能提高护坡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更能起到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的作用,适用于中小河流等等[5]。
2.12清淤疏浚
河道疏浚是确保河道流量和防洪能力的基本技术。通过去除河床的淤泥和杂物,可以增加河道的容量和排涝效率。疏浚技术需要精确的河床测量和对沉积物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确保疏浚工的高效和环保。河道清淤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保障河道的行洪断面,另一方面可以清除受污染底泥造成的内源污染。结合河道水面线和现状河道行洪复核成果,进行相应河段的清淤疏浚工程,清淤工程规模以满足河道正常行洪功能为目标,清淤高程为清至满足河道行洪功能要求的河道设计底高程。对于天然河道段,整体蜿蜒曲折,河面宽窄不一,河道内淤积及被植被侵占严重,结合河段堤防现状,在现有河槽基础上进行清淤疏浚,以保证河道的正常行洪功能;对于边滩淤积河段,因地制宜局部切滩拓宽清淤,以保证过流断面,采用复式断面清淤,结合河道护岸改造同时进行[6]。
结束语
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防洪工程是进行洪水灾害防御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洪水灾害损失。然而,现行的防洪工程除了需要满足减小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外,还需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因此,开展防洪工程经济社会效益综合分析,能够有效助力防洪工程投入减灾-效益的良性循环,为当前防洪标准制定和防洪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向,李军华,董其华,等.新时期中小河流治理对策[J].中国水利,2022(2):30-32,35.
[2]姚迟,李守通.中小河流治理防洪控制标准评估方法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21(10):26-31.
[3]罗真行.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9):100-102,123.
[4]邹华.辽西山区型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技术研究[J].地下水,2021,43(2):235-236.
[5]徐花娟,胡嘉宏.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探索[J].农村实用技术,2021(4):171-172.
[6]王晓艺.中小河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安全管理[J].四川水泥,2020(6):33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