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成县陈院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甘肃 成县742500;
2.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农技中心 甘肃 成县 742500;
3.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林业站 甘肃 成县 742500)
摘要:樱桃的穿孔病樱桃树成株期的一种主要病害。本文在对该病害开展了病原鉴定研究的同时,也对其开展了生物学特征初步测定。研究的结果表明,该病害的主要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的桃黑斑病菌(Alternaria cerasi);而该病原菌在气温5-35℃范围内能正常生长发育,尤其是在25-35℃的气温范围内生长最好;在PH值4.5-8.5的培养基上病原菌的生长的最快;分生孢子萌发时对温湿度的要求也很高,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0-35℃。当温度不足5℃,或高于45℃时分生孢子将几乎停止萌发生长;当湿度越大时萌发率也就越高,有水滴存在是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湿度。此病菌对樱桃树的侵染受温度、湿度以及接种的部位等条件影响较大。在较高的温湿度和叶片背面接种病原菌时发病速度最快。
关键词:樱桃穿孔病 病原菌 孢子萌发率
樱桃穿孔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常使叶片大面积形成孔洞,造成叶片早落或提前枯死。在果实成熟或是采收以后危害尤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当年的采后树体的营养生长及次年的花芽分化和果实产量。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扩展蔓延和传播。经分离纯化和鉴定,该病害主要是由链格孢引起的。为了更更进一步地了解樱桃穿孔病,从而为我们的田间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我们对其做了孢子萌发试验,病原显微描绘,回接试验及病原菌生长速度的测定等。病原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现将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从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某樱桃园采得的病叶,经分离、纯化、单孢分离所得。在PDA培养基上活化培养待用。供试樱桃叶片采自成县抛沙高桥村某果园。
1.2 试验方法
1.2.1 离体叶片接种试验
将采自田间的无病叶片用酒精棉球进行叶片表消毒处理,然后用灭菌水冲洗干净以备后用。用孔径4mm的打孔器,把在PDA培养基上培了养6日的菌落做成小菌饼,同时再将一皿未接菌的PDA平板也打成相同尺寸的小菌饼(做CK用)。将打好的菌饼均匀移接到叶片上。每叶接8个菌饼,正反各接8片叶子。同样接好CK。把接种好的叶片放在保湿器内室温保湿,4天后检察发病情况。
1.2.2 单孢分离试验
用干孢子分离法进行单孢分离试验。将产孢的菌落用解剖针挑取部分菌丝,放在灭 菌的载玻片上轻轻抖一下,将分生孢子撒在载玻片上,然后用粘着玻璃丝的解剖针在低倍镜下进行检视。当玻璃丝接解到孢子时迅速挑取孢子,移到切好的PDA培养基小方块上,然后进行镜检,当确定为单孢子时,再进行移植培养,观察其培养性状。
1.2.3 孢子萌发试验
用悬滴法进行不同温湿度下的孢子萌发试验。
1.2.3.1 培养温度
在盖玻片上滴一滴配好的孢子悬浮液做成悬滴,将盖玻片盖在凹玻片上。然后将凹玻片放在培养皿中,分别置在不同的温度处理下,温度为5-60℃ 11个处理,每5℃为一个梯度。每经2、4、6、8、10、12、24h测定其萌发情况。
1.2.3.2 培养湿度
取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了6天的病原菌。在每个干净的载玻片上用记号笔分别画一个小圈做为记号,再将载玻片反过来。用毛笔醮少许的干孢子粉均匀地撒在圈内,分别置放在湿度为81%、86%、93%、99%和100%的保湿器内培养。24h后检查萌发情况。
1.2.4 培养温度
用直径2mm的打孔器将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了6天的病原菌打成菌饼,移植到PDA平板培养基中心处。分别放置在不同的温度处理下进行培养、测定其生长速度。温度处理分别为5-35℃7个处理,每5℃为一个梯度。
1.2.5培养基pH值
将PDA培养基定量装入三角瓶中,然后用0.1mol.1和NaH2PO4NaH2FH2PO4pH在3.5-9.5范围内的7个梯度。经精密PH值试纸和数字酸度计检测配成不同PH值的培养基,再灭菌后制成PDA平板,移植供试菌饼。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6天后检测其生长情况。
2 结果分析
2.1 症状
该病大多发生在叶上,发病初期叶表初生针尖形大小的浅褐色斑点,以后逐步扩展成半圆形、近圆形、甚至多角形大小的褐色斑块。病斑直径为1-4mm不等。后期初步干枯收缩。边缘产生离层,往往由此脱落形成黑褐色的穿孔,发病严重的可形成满天星状的孔洞,甚至有的可侵染到叶柄,形成褐色的斑点。
2.2 病原鉴定
病原菌在PDA上菌落初为灰白色后逐渐变成褐色(正面)或黄褐色(背面),边缘生长整齐。初生分生孢子梗从培养基表面或从气生的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梗直或略有弯曲,颜色浅或无色。单枝短或着细长,在顶端单生或着链生2-3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多为淡褐色至黄褐色或金黄色。形状不一,由倒棍棒形、长椭圆形到卵圆形都有。有的顶端生有一个喙状细胞。
对病原菌进行显微描绘,其结果如图1所示。分生孢子形态测量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其孢子的大小为10-52.5x5x15um,喙长2-20um。分生孢子一般都有纵横隔膜。横隔膜数为1-8个,纵隔膜数为C-5个,且有纵隔膜的孢子较少。
图1 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形态
表1 分生孢子形态测量统计表
项目 类别 | 孢子长(um) | 孢子宽(um) | 喙长(um) | 横隔膜 | 纵隔膜 |
Σx | 5089.25 | 2035.5 | 1456.75 | 767 | 143 |
Σx | 141548.4 | 21788.5 | 1333331764.2 | 3403 | 321 |
X | 25.45 | 10.18 | 7.78 | 3.835 | 0.715 |
S | 7.78 | 2.32 | 24.07 | 1.5229 | 1.04846 |
Max | 52.5 | 15 | 20 | 8 | 5 |
Min | 10 | 5 | 0 | 0 | 0 |
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无论是显微结构还是分生孢子形态及其病害症状的一致性都与桃黑斑病菌(Aternaria cerasi)的形态和症状表述一致(江苏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植物病害诊断)。所以,我们可由此断定该病害为桃黑斑病菌(Alcerna cerasi)所倒致的病害。
2.3 致病性测定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其结果(如表2)表明,在室温下,有水滴的条件下,该病原菌的发病与接种部位有很大的关系。在同等条件下叶片反面接种的发病率比叶片正面接种的发病率高出1/3左右。
表2 致病性测定结果
接种部 | 发病率 | 平均发病率 (%) | MAX(% | Min (% | |||||||||||
1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 | ck1 | ck2 | ck3 | ck4 | ||||
正面 | 12.5 | 25 | 75 | 37.5 | 37.5 | 12.5 | 87.5 | 25 | 0 | 0 | 0 | 0 | 39.1 | 87.5 | 12.5 |
背面 | 87.5 | 62.5 | 50 | 62.5 | 62.5 | 25 | 62.5 | 75 | 0 | 0 | 0 | 0 | 60.9 | 87.5 | 25 |
2.5 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说明(图2)该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在20-35℃,最适宜温度则为30℃。当气温低于15℃或着高于40℃时孢子萌发较为困难。从图2中各曲线的分析可知该分生孢子萌发的高峰期应该是培养后的4-12h内。
图2 温度与孢子萌发率的关系
2.6 湿度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的湿度下孢子的萌发率明显的不同。湿度越高,萌发率就越高。孢子萌发的适宜湿度为相对湿度大于93%,尤其是当湿度达到100%或有水滴存在的时候就极易萌发。
3
图3 湿度与孢子萌发率的关系
2.7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温度(℃)
图4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大,在5-35℃都能生长发育,而生长的最适温度则在25-30℃,此区域范围内,菌丝繁殖迅速。低于15℃或高于30℃菌丝生长发育速度将下降,在5℃时菌丝将几乎停止生长发育(结果如图4)。
2.8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试验表明,在供试的培养基pH3.5-9.5的范围内,病菌均可生长,但在pH4.5-7.5范围内病原菌生长良好,以pH5.5条件下生长最快。当培养基pH值大于7.5或小于4.5时菌丝的生长速度就会明显的减慢,甚至将会停止生长(如图5)。
图5 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
3 结果与讨论
3.1 樱桃穿孔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于桃黑斑病菌(Alternaria cerasia)。但除该病原菌外,侵染樱桃叶片,形成褐斑,最终引致穿孔病的还有4种真菌,它们都与该病原菌不同属,故很易区分开。它们分别是核果类褐斑穿孔病菌(Cercospora circumscissa)、樱桃穿孔病菌(Cymirosp-orium Podi)、山樱桃白涩病菌(Cyinicoprium Prunitormentosi)和樱桃褐斑穿孔病菌(Mycophaerella cerasella)。在发病初期它们都能在叶片上形成褐色斑点,后期病斑逐渐脱落形成穿孔。
3.2 离体叶片接种试验证实了该病原菌确实能倒致樱桃穿孔病,同时说明了接种部位与发病率的关系。叶片正面接种的发病率在12.5-87.59%范围内,平均发病率为39.1%;;叶片背面接种的发病率为25-87.59%,平均发病率为60.9%。从叶片正面到叶片背面发病率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较叶正面大,叶片的呼吸作用旺盛,从而造成病原菌的易侵染,发病率也就高。由此可见,樱桃穿孔病实际上是一种气孔侵入的病害。
3.3 环境因子对樱桃链格孢的萌发影响也很大。分生孢子的萌发对环境中的温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分生孢子一般在10-40℃范围内都能萌发,而萌发的合适温度为20-35℃,尤以30℃为最适萌发温度。分生孢子最适宜于在高湿度的条件下萌发。在适宜的环境中它的萌发主要集中在培养后的6-12h。超过12h其萌发的速度就会降低。
3.4 病原菌丝的生长速度环境因子的制约环境温度、培养基pH值等因素对菌丝的生长影响很大。在环境温度为15-35℃,培养基pH4.5-9.5范围内病原菌都可生长。但以温度为25-30℃,pH4.5-7.5内生长最好。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pH值大于7.5或小于4.5时,病原菌生长速度明显地很低,甚至有停止生长的趋势,这在病害的防治上是很有利的因素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方仲达编,植病研究方法,农业出版社,1979年.
2.江苏农学院植物保护系编,植物病害诊断,农业出版社,1997年.
3.吕佩珂,庞霞,刘文珍,高振江,赵庆贺等编写,中国果树病虫害 色图谱,华夏出版社,1993年.
4.王春江,商鸿生,王旭.小麦链格孢中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J]2000,28(3).
5.朱建兰,何玉华.土壤因子对茄黄萎病菌侵染和生长的影响,甘肃农业大学学报,[J]2000,35(3).
6.王青江,商鸿生.小麦叶疫病的诊断和病原鉴定,植物保护,[J]1999,6.
5
作者简介:陈妍红,女,1980年生,大专学历,农艺师职称,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E-mail:2578267935@qq.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