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周诚鑫

重庆市万州区长滩学校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还并不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容易出现消极心理,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健康成长。因此,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可以提升二者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优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教师越来越注重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德育内容,教师将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进一步完善小学生的人格,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当今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1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现状分析

虽然只是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但德育作为一门有专业科学理论(心理学)作为框架的学科,是需要在课程的设计中参照一定的心理理论基础的。例如在悦纳自己的情绪认知课程中,可以参考表达性艺术辅导的理论框架;在我的朋友课程中,可以涉及首因效应。从心理课程的角度出发,很多心理课的环节都涉及了德育的方面,比如在激发学生认知自我的过程中,必然是从外到内的,即从事件情境作为切入点去认知当事人的内心,采用的是共情的策略。而帮助心理认知的情境矛盾,必然是蕴含了道德矛盾的。也就是说,一般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去更深层次地认识自己。但是心理课的实践准则中不能挑明道德的是非观,因为这是对学生心理的不尊重。而在德育工作中,道德是非是前提,只有在明确道德是非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次教育。所以这就造成了二者虽然相似,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无法完全有机结合。从德育工作角度出发,小学生因为其独特的身心发展情况(不成熟性),在道德教育中必须要求明确的是非观引领。虽然这有违心理学科的准则,但是很多德育活动都是从个体心理发展情况而去设计的,比如仪式教育、活动育人等。所以,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心理学科出现在课表中是必然的,二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但是它们出现矛盾也是必然的。所以作为实践者,探索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策略

2.1从学科特点实践,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心理学科有心理学的背景,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这就让心理课程有了一个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心理测量。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心理测量了解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会让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比如当通过测量意识到这个班级整体呈现一个高压的状态下时,可以与班主任联系,进行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或者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班集体释放压力。也可以通过观察法了解个体行为情况,从而挖掘其内心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德育工作中的个别化辅导。

2.2掌握心理教育方法,提高德育水平

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水准是由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的,因此,提升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很有必要。学校应招聘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或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来校任教,并加大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学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水平。②重视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德育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以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为目标。德育是学生成长中的内化教育,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首位。学生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受教育者,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依附性—自觉性、外部监督—自我监督、服从型—习惯型。对于德育培养,不同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德育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提高德育素养,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与学生产生更深的共鸣,减少小学生在道德接受方面产生的负面作用,尽可能将德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最大化。同时,借助德育,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小学生的个人状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更有针对性。

2.3以身作则,树立学习榜样

根据行为模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者往往会对他们所观察到的他人行为进行模仿和吸收。在教育环境中,教师的角色,特别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和态度,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将德育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把它转化为行为的每一个细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假设一个寻常的校园午后,班主任走进教室,看见地板上有纸屑。他并未立刻把责任推给清洁工,也未曾指责学生,而是弯下腰,捡起纸屑,随后与学生们正常交流。这个微不足道的行为可能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但实际上,它展现了班主任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以及对环境的保护。此外,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始终使用得体而尊重他人的语言,即使在批评学生时,他也会习惯性地说出“谢谢”“请”“对不起”这样的礼貌用语,这些行为看似平常,实则影响深远,它们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无声地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进行塑造。“以身作则”这一教育策略的力量得到了充分体现:它无声胜有声,使教师不仅能够通过语言传授知识,更能通过身教让学生理解做人的原则,从而树立德育的模范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成为学生学习的潜在课程,有力推动了学生德育观念的形成。

2.4创设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

创设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关键在于通过日常德育活动,营造一个充满尊重和理解的学习环境。学校需定期举办文化节:如春节庆典、中秋节活动等,让学生在准备和参与过程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多样性带来的乐趣。在主题班会中,通过讨论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探讨友谊、合作、尊重等主题,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归属感。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如邀请学生参与环境清洁、老年人关怀等公益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社区需求,还能促进其情感发展和社会技能提升。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尊重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反欺凌政策的实施,包括定期开展反欺凌教育课程,向学生讲解欺凌的危害,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投诉和处理机制,确保学生在遭遇欺凌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和干预不良的同伴关系,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此外,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还需要通过校园环境的优化来强化。装饰校园的墙壁与走廊,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创意,让学生在校园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贡献。设置舒适的休息区域和阅读角,为学生提供放松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通过这些具体举措,学生在校园中不仅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体验到成长的幸福感。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素质教育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与心理健康展开研究,提出一系列策略,希望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创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同时,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参考文献

[1]李世友.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策略[J].教书育人,2022(28):32-34.

[2]谢素珍,夏兰,沙秀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9):31-33.

[3]王莹.小学德育工作需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