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资兴市自然资源局东江自然资源所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愈发凸显。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用地扩大以及农村“三变”问题等因素的影响,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挤压。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形势;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过度占用、破坏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保护耕地资源,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更牵涉到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新形势下耕地保护的意义
首先,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不断增加。保护耕地意味着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耕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资源意味着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再次,耕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保护涉及到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影响到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环境要素。保护耕地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最后,耕地也关系到乡村振兴和农民生计。保护耕地资源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当前耕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低,种粮效益差,耕地保护压力大
一是我市北部乡镇部分耕地重金属超标,污染问题未得到有效治理,农产品滞销,且无休耕政策支撑。二是部分耕地质量不高,地块小,生产条件差,劳动力流失严重,根据三调成果分析,我市约有30%的耕地坡度陡,地块小,无机耕道,部分水源无保障,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三是由于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种植粮食的收益往往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导致农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耕地时有抛荒,耕地保护压力大,无人种植的耕地,单一依靠支部农场流转并落实耕地。
2.2恢复耕地任务重,压力大,难以完成
一是我市实际可恢复的资源少。我市耕地恢复属性后备资源6.84万亩(其中处于省级恢复属性评价数据库内为5.14万亩),扣除坡度大于25度、盛果期的果园及茶园、专业养殖坑塘、退耕还林(林业规划为林地)、面积小于1亩的零星地块后,我市实际可恢复的面积不足1.51万亩;对于坡度大于25度、盛果期的果园及茶园、专业养殖坑塘等,面积约3.52万亩,群众不愿意恢复为耕地;涉及退耕还林有4.6万亩,林业规划为林地的3.79万亩,仍按林地管理;面积小于1亩的零星地块0.11万亩,不具备耕地恢复条件。二是耕地恢复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一方面影响库区群众生存问题。目前,我市库区移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外出务工、已种植的果园和专业养殖坑塘进行种植业和养殖业,如果强行进行耕地恢复,涉及群众的根本利益,危及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村民无法接受,处理不当,极有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另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面临追责问责。2023年上半年林业卫片监测,我市2022年耕地恢复已有2个图斑(恢复属性范围)定性为林业违法图斑,下半年监测图斑将更多。按照林业“三到位”政策,相关工作人员将面临追责处罚,基层工作人员无法安心工作,致使耕地恢复工作严重受阻。三是与有关文件要求有冲突。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恢复耕地任务,我市通过签订责任状将耕地恢复任务下达到乡镇、村,与《自然资源部关于在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严守底线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90号)有冲突,损害了群众利益。四是经费保障紧张。市级财政压力大,大部分乡镇(街道)财政困难,工资难以保证,正常运转困难。如2022-203年耕地恢复亩均投资约2000元/亩,资兴市政府按1000元/亩拨付给乡镇,13个乡镇及下属村累计自行垫付了耕地恢复施工费上千万元,本不富裕的乡村面临无法正常运转的问题。
2.3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三调个别图斑失真,耕地难以监管。2019年12前,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修建的机耕道、沟渠等,三调成果并未调查上图。如省厅下发的月清三地两矿部分监测图斑中的其他园地、农村道路、坑塘等整改工作难度很大。二是个别乡镇耕地保护未落实主体责任,违规使用、占用耕地现象偶有发生。如个别乡镇未及时开展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工作,没有将违法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耕地保护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3新形势下耕地保护的对策
3.1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与重金属污染治理
针对重金属超标问题,应加强与环保、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调查与治理工作,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并逐步推广土壤修复技术,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3.2创新耕地恢复机制与模式
针对可恢复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展详细的资源调查,科学评估恢复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恢复计划。探索多元化的耕地恢复模式,如生态补偿、土地置换等,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耕地恢复的积极性。在确保不损害群众利益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地的有序恢复,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3.3完善政策体系与加强监管
完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制定更加符合山区实际的耕地保护政策,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利。健全耕地保护监管机制,加强对耕地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和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3.4加强资金与技术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可以提高对山区耕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的投入力度,用于开展耕地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带来先进的耕地保护和恢复技术,通过推广这些技术,可以提升山区耕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果,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不断加大对耕地保护和恢复工作的投入,结合先进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山区耕地的质量,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双赢。
3.5严格落实项目用地预审制
严格执行《关于加强项目用地选址预审的通知》(资政办函〔2024〕5号)要求,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确保粮食安全,守住耕地红线,确保项目用地选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保护要求。加强项目用地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加强耕地保护、修复和管理,不仅是维护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生计的关键所在,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唯有通过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与重金属污染治理、创新耕地恢复机制与模式、完善政策体系与加强监管、加强资金与技术保障、严格落实项目用地预审制等措施,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和生态功能,方能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应充足,人民群众生活美好。
参考文献
[1]戴超,胡玉福,周宏宇等.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乐山市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24,(01):8-11.
[2]胡能灿.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19,12(04):54-59.
[3]周玲,卢静.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9,(12):63-65.
[4]周玲,卢静.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的思考[J].国土资源,2018,(11):32-34.
[5]李焱.关于新形势下耕地保护问题的探讨[J].黑河科技,201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