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动物园 天津市 300381
摘要:斑衣蜡蝉隶属于昆虫界中的同翅目蜡蝉科,其根植于我国本土生态,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然而在北部区域的出现频率更为显著。近年来,随着栽培环境变迁和气候变化的复杂交互作用,斑衣蜡蝉在园林环境中的活跃度与潜在破坏力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尤其在臭椿、国槐和海棠等植物丰富的区域,斑衣蜡蝉带来的困扰尤为突出。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重点就斑衣蜡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展开分析。
关键词:斑衣蜡蝉;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斑衣蜡蝉隶属于昆虫界中的同翅目蜡蝉科,别名繁多,如椿皮鸣蝉、花语精灵、灰纹蛾、桂圆啄木鸟、赤霞仙子、樗树鸣虫等。它们的群体活动对植物构成双重打击,幼虫和成虫的侵扰导致受害植物嫩枝萎缩,形态扭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排泄物易引发严重的煤污病,进而阻碍树木的正常生理机能,有时会引致树皮干裂,削弱树木生命力,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待斑衣蜡蝉的潜在破坏力,必须迅速实施有效的防治策略,以确保树木免受其害。
1斑衣蜡蝉的生活史
斑衣蜡蝉的生命周期属于非完全变态,每年仅经历一代,并以卵的状态在树枝或附近的建筑表面度过冬季。春季的4月中旬,卵逐渐孵化出新生命。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具有显著的群居习性,对树木构成连贯的威胁。直至10月下旬,仍有少量活跃的成虫继续它们的破坏行为。幼虫偏好聚集在新生的树茎和叶片背面,活跃且善于跳跃,以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为生,漫长的成长过程可达90天以上。初期的幼虫体色深黑,背部点缀着众多小白点,随着年龄增长,它们会转变成红色,背部的斑纹由黑与白交织而成。幼虫历经四次蜕皮后,进入成虫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在7月至10月间进行。成虫体型较长,体长可达14至22mm,翅膀展开可达40至52mm。从8月中旬开始,成虫进入繁殖期,尽管飞行能力有限,但在受到惊扰时会迅速通过跳跃离开原地。成虫活跃于附近植物之间,通过跳跃的方式在不同植株间穿梭,持续进行取食和危害行为。
2斑衣蜡蝉危害特点
2.1危害寄主广
斑衣蜡蝉对包括臭椿、香椿、葡萄、海棠、苹果、山楂、桃、杏、刺槐、苦楝、楸、悬铃木、女贞、合欢在内的近三十种树木构成威胁。特别偏爱在经济林中的臭椿和苦楝上觅食,同时,葡萄、梨和猕猴桃等果树也是其在园区内的主要受害对象。
2.2群聚性危害
斑衣蜡蝉以群体形式存在,无论是若虫还是成虫,常数十只沿直线排列,聚集在树干上吸取养分,有时也会集结在叶片背面或新芽上进行侵害。它们倾向于聚居在树干底部,其群居性和破坏性特征十分突出。
2.3诱发煤污病
蜡蝉通过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树木汁液,导致树木受伤,病原体易于侵入,从而诱发各种植物疾病。此外,它们的分泌物会粘附在叶子、枝条和果实上,吸引蜜蜂、苍蝇等昆虫前来,这些昆虫舔食分泌物后可能传播煤污病,对树木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3斑衣蜡蝉的发生规律
斑衣蜡蝉的生命周期独特,经历单一世代,跨越卵、若虫及成虫三个成长阶段,属于非完全变态昆虫类别。它钟情于酷热干燥的气候环境,卵于树干上度过冬季。春季回暖,随着四月椿树新绿的萌发,卵开始孵化。初生的若虫洁白如玉,体态柔嫩,随着生长,体表逐渐硬化,呈现黑色并点缀着白点,老熟幼虫褪皮后,背部变为鲜明的红色,斑驳黑白交织。历经四次蜕变,七月初,若虫化身为翅膀初展的成虫,寿命大约四个月,最活跃的时间段可能延长至十月底。刚羽化的成虫翅膀初始微小,随后渐次扩展,颜色从浅至深,表面覆盖一层白色蜡质,蓝色倾向者为雄性,米色倾向者为雌性,它们的破坏期长达半年多。成虫具备假死特性,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瞬间跃起逃避。无论是若虫还是成虫,皆能进行高跳,飞跃高度可达1m以上,飞翔能力有限,一般飞行距离不超过1m。蜡蝉以树体为食,其消化后的排泄物名为蜜露,透明且吸引蜜蜂和蝇类。这些昆虫舔食蜜露时,无意间引发了煤污病,导致树木健康状况恶化,加速了死亡进程。
4斑衣蜡蝉防治措施
4.1检疫预防
秉持"事先防范,综合控制"的策略,确保监测预警的精准执行,严格执行规定的防疫措施。建立并执行有力的预防和紧急应对计划,以便适时进行害虫治理。
4.2种植防治
斑衣蜡蝉倾向于选择臭椿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故此在规划园区时,避免种植臭椿以及类似苦楝等斑衣蜡蝉偏爱的寄主植物,同时也要避免与这些植物相邻种植,以此方式减少虫害的滋生,降低可能的损害风险。
4.3园区管理
对树木进行精细化修剪,移除所有枯竭、过密、杂乱和无序的枝条,并将它们集中销毁以防止病虫滋生。果实采摘完毕到新芽生长之前,特别针对丛生枝和受虫害的枝条进行剪切,以显著降低虫害源头。
4.4消灭卵块
在冬季,可动员人员清除树干上的卵群,对于树干底部的虫卵,可采用轻敲或木槌击碎的方式处理;对于树干较高部位的虫卵,则利用长柄刷子沾取并清除。在果树修剪的过程中,应留意带有卵块的枝条,并及时剪下,集中销毁,以降低虫害来源。对于不便修剪的枝条,需刮去其上的卵块,尽可能减低虫口数量。例如天津动物园的熊山山坡和熊山上面种植的是国槐和臭椿,在水禽湖与游乐场二环道路之间种植的是海棠。在冬季时将树木上的斑衣蜡蝉的卵块进行刮除,第二年成虫数量明显减少。
4.5人工捕杀若虫、成虫
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清晨,当气候渐凉且温度偏低时,成虫正处于高产卵期,它们的移动速度减缓,飞行和弹跳能力也有所下降。此时,可以动员人员利用捕虫网来捕捉这些成虫,以有效地控制虫害源头,从而显著降低卵的数量。
4.6生物防治
生物控制策略被认为是未来环保型害虫管理的关键手段。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界中的控制者来维持生态平衡。斑衣蜡蝉拥有众多天敌,其中包括各类捕食性鸟类,在控制蜡蝉种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寄生现象也对蜡蝉构成威胁,如白僵菌和绿僵菌这类微生物,它们能潜入蜡蝉体内,导致病态。斑衣蜡蝉卵平腹小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它们的生存模式独特,幼虫直接在蜡蝉卵中发育,以卵为食。当夏季来临,成虫便会离开寄主,寻找新的宿主繁殖。据统计,斑衣蜡蝉卵的自然寄生率平均高达44%,显示出这种小蜂在生物防治中的显著价值。另一方面,斑衣蜡蝉螯蜂不仅捕食斑衣蜡蝉的幼虫,还能对它们进行寄生。雌蜂通过吸取低龄幼虫的体液,导致受害幼虫在12小时内死亡。同时,雌蜂会在斑衣蜡蝉2龄以下的幼虫翅芽处产卵,幼蜂孵化后以这些幼虫为食。每只雌蜂在其生命周期内能捕食超过20只斑衣蜡蝉幼虫,并能产下20多个卵,植入斑衣蜡蝉幼虫体内,实现寄生。
4.7化学防治
在四月中旬至下旬,针对初期若虫阶段,推荐使用浓度为2000倍的10%吡虫啉悬浮液、1000倍的3%啶虫脒水溶性乳油,或者选择菊酯类农药1000倍的溶液进行病虫害管理。对于较大龄的若虫期,建议采用4.5%联苯菊酯乳油以1000倍的比例混配,同时结合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将其稀释至5000倍进行喷洒防治。鉴于菊酯类药物可能因虫体表面的蜡质而影响药效,可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柴油乳剂,以增强防治的针对性和效果。
总之,鉴于斑衣蜡蝉的广泛食性和群体习性,它们对臭椿、苦楝、国槐和海棠特别偏好,因此在园区周边应避免种植这类蜡蝉喜爱的寄主植物,以降低虫害来源。同时,定期进行园艺管理,去除多余的杂枝、枯枝、无序的枝条和丛生枝,保持园区的光照和通风条件良好,保持环境整洁,有利于树木的茁壮成长。在加强人工物理防控措施的同时,也要适时采取化学防治手段,能在短期内有效控制虫害数量,防止树木遭受严重损害,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姚春潮,刘占德.秦岭北麓猕猴桃园斑衣蜡蝉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2023,(10):34-35.
[2]梁艳青.斑衣蜡蝉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01):36-37.
[3]蔡玉芝,马亚丽,张宏杰,等.斑衣蜡蝉的生活史观察与防治技术措施[J].果农之友,2022,(0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