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辩”课堂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小学数学“思辩”课堂教学研究

钟智娥

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星光小学

【摘要】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其实很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和交流争辩,一节课大都是忙于教授知识和做练习巩固新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机械的模仿也会令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思辩”是素质教育课堂的需要,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极具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思辩;核心素养;核心问题;任务驱动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经历“思”与“辩”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在辩论中进步?下面,笔者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 “思”——数学核心问题是关键

数学思维皆由问题引发,因此“思辩”课堂的建设首要任务是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设计、把握与表达都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

(一设计核心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好的问题应当具有领导力和探究性,好的主问题和若干个向心的子问题,组成问题群,从而驱动“思辩”。借助问题串可以把教学内容层层渗透,引导学生进行有逻辑、有条理的思考。核心问题串的整体呈现和解决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有了整体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多角度感受100,利用100里有10个十的经验,通过迁移、观察和数一数,使学生发现100里有5个20,100里有2个50,拓展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核心素养。

(二设计核心任务驱动生思考

    核心任务活动能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有效地发生,以任务驱动学生思考,推进了学有动力、学有效率、学有深度的思辩数学课堂的建构。

例如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与整理》,我设计“我会思考和讨论”、“我来制订调查方案”、“我会收集和分析数据”三个核心任务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知识。

这三个核心任务活动用逐层递进的方式串联了整个教学活动,巧妙地驱使学生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辩”——激发学生说理是内

思辩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思维活动的课堂,应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让“‘思辩’的子弹”多飞一会儿,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表达、说理,深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一)在作中“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设计相应的操作活动,启发学生在操作中“说理”,在操作中“辩”方法。

例如:学习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这一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估测“教室有多大?”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估测教室的面积,经历估测的过程。学生先分好工,明确每人的估测任务。

接着,学生分小组合作估测教室的面积,有些小组选择用“脚长”为参照物,先量出脚的长度,再用脚长来测教室的长和宽,再用公式计算,也有些小组用“臂长”、“数学书”或 “红领巾”为参照物去估测。学生合作估测后,把结果填写到《估测活动记录单》,最后,举行班级测量活动分享会,交流估测活动的心得,并对方法进行优化。

对于方法和过程,估测的交流更为重要,学生对自己小组的估测方法、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进行反思,生生之间的交流,既能使大家互相启发,又能促进对测量方法的反思,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辩方法,对方法进行优化,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二计算中“”算理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运算结果的正确情况,而对学生算理的理解能力不够重视,《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因此,教师应重视让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在计算中“辩”算理。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时,学生已经通过小棒图得出26+2和26+20的结果,这时教师追问:“26+2为什么用6加2?26+20为什么用2加2?”让学生比较两道题,关在小组内说说原因,这个说原因的过程就是在“辩”算理,让学生明白“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数值,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6+2表示6个一加2个一;26+20的2加2表示2个十加2个十”。

通过“辩”,让学生不仅懂得计算方法,并对算理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更清晰地理解数学知识。

(三解题中“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思辩”课堂以生为主,引导学生在问中思,思中辩。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7《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有的学生是用圈一圈的方法解答的,有的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也有的是用计算的方法解答,当学生想出解题的多种策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争辩:

第一次争辩:“哪种策略最简捷?”经过思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方法来解答最简捷,因为只要知道总数里包含几个十,就知道能穿几串。

第二次争辩:“是不是每道题都能用数的组成方法来解答?”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和讨论,最后总结出只有题目要求“10个一组”的才能用数的组成方法来解答。

通过两次的争辩,学生对解题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并对策略进行对比和优化,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提高了说理能力。

总而言之,想让课堂“思辩”起来,教师要大度地“退居二线”,把更多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敢思敢辩、多思多辩,在疑问中思考,在辩论中进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4.

[2]王佳蕾.思维可“说” 分析有“理”[J].小学数学教育,2023(1-2):30-31.

[3]姚艳玲.小学数学“疑进”课堂教学例谈[J].湖北教育,2021(7月):27-28.

[4]罗鸣亮.“少”言说,推进说理的深入[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22(12月):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