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在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文化外交在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杨晓兰[1]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文化外交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家对外战略的实施,维护和拓展国家经济利益,夯实全球治理合作的文化基础,增强国家软实力,而且对于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促进国家间互信合作,引导各国共同消除文化壁垒和精神隔阂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外交的重要媒介,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力,我国致力于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外交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推广

1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同样需要加以重视和坚持,沿线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用文化来开拓,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才能更好地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同样需要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好非遗这样的中国故事,做好非遗的国际化推广,对于加深与共建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构建全方位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中国文化外交的实践特点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与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外交实践呈现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友好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制定了“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策略。党集中领导外交活动,奉行独立自主友好往来的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自身政治主张,积极开启国际文化交往之门。中国不仅积极开展与苏联、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外交,而且逐渐化解同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冰冻关系,依托文化外交这一有力工具,成功开启了中美之间“小球转动大球”的体育外交和中日熊猫外交,成就了文化外交史的佳话。二是坚持公平正义,和平共处。随着冷战结束,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作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判断,主张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倡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文明多样性,协力构建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在此基础上,中国进一步提出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的主张以及“和谐世界”等系列重要理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的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倡导重视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可以说,文化外交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文化外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3.1确立有效外宣翻译,减少传播障碍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国民间艺术精神。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一些方言与专业词汇难以准确传达,由此不可避免地引起文化意象流失。因此在翻译时需站在读者视角上思考问题,并根据其文化背景、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加以意译,充分传达出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在艺术表现上有所传播,而且其内在艺术文化价值被广大受众认可。首先,相关部门需要组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翻译队伍。相关译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外语翻译水平,同时需要有跨文化背景与文化知识底蕴,规避在翻译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翻译不准确。其次,相关部门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外宣材料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提供一份详细完善的中文资料,为译员提供准确的翻译蓝本。最后,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与非遗传承人来对资料加以把关,并辅佐译员开展翻译工作。

3.2建构丰富的传播内容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有限的、碎片化的传播内容无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与丰富内涵,同时可能导致国外受众对其形成片面化的认识,因此建构丰富的传播内容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在传播主体需构建基础性背景知识传播内容,涵盖了历史源流、流传工艺、工艺特色、表演风格、发展情况、优秀剧目等概括性的视频、照片、文本内容。其次,要对传承人情况、制造工序、幕后故事等趣味性、深入性内容加以挖掘,发现其内在精神、文化价值,以丰富宣传内涵,彰显文化底蕴。最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制作与选择上,要立足中华大地,讲好中华故事,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中国民间艺术特色和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同时也要面向世界,以传播全球各国各民族人民共同价值的诉求。例如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文艺周最佳戏剧提名的大型神话剧《丝路驼铃》,该剧以古代丝绸之路为背景,讲述了果州守将唐昊和罗马公主艾丽斯一起互帮互助、迎难而上一起追逐梦想的故事,传达了为理想而努力奋进的时代精神,和我国人民热爱世界和平、友好和睦的普世观,受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3.3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果非遗的原有生态环境尚且良好,应努力去维护这种环境,避免其恶化。如果非遗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但大部分相关生态要素还继续存在,尤其是传承者和受众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需求关系依然存在,或者仍然稳定,其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也仍然是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修复或者再建的成本较低,或者保护的成效较为容易取得,保护的重点就在于恢复或重建相关要素之间的关联,修复或重建一个生态系统。而如果生态环境发生根本的改变,要素之间也无法再建立原有的联系,那就意味着非遗生态环境重建的可能性很低。或者重建的成本过高,且无法可持续,那就意味着非遗的消失已经难以避免,保护就只能以保存记录为主了。传承者大部分情况下就是非遗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是保护工作的核心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决定了非遗保护的走向,是非遗保护的外部因素。传承者必须与使用者积极互动,才能够获得市场,获得存续的空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是社会资源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调动力量。政府作为各种社会资源的调动者和保护力量的动员者,更多的是通过政策等杠杆去撬动社会资源,并使之优化,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但有时候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之间是错位的,或者是互相替代的。非遗保护需要各种力量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和需求出发,通过多种举措和方法,使非遗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在现代社会找到最恰当的方式存续下去。

3.4搭乘“一带一路”发展快车,享受政策红利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持续深入,中国和沿途各大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除了经贸交流,文化交流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亮点。一方面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与机遇,开拓新的传播领域。之前我国文化国际传播主要针对欧美等西方国家,而这些国家与我国无论从民风民俗、思维惯例与固有的文化偏好上面,缺乏一定的文化共情能力。南充作为“千年绸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源点,“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聚焦西亚、南亚、东南亚等与我国文化内涵和偏好相近的国家。为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推广开拓新市场,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参考并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例如越国水上木偶戏,越国的水上木偶戏是现今在当地地区甚至全球都独一无二的水中木偶表演艺术形式,被人誉为“越南田野艺术之魂”。而越南水上木偶戏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而且独具特色的演出环境,以及幽默诙谐的艺术特色,受到了全球各地民众的喜爱。通过“一带一路”搭建的交流平台可与实现两大木偶从制作工艺、曲目选择、表演技巧上的交流互鉴。

结束语

在当今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顺应时代浪潮,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特色。文化软实力也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推广让原本“封闭”的非遗走出国门,被“一带一路”区域民众熟知,成为文化交流的元素和符号,吉林省文化软实力得以提高。对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的国际化推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反哺“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宝文,朱向东,王崇恩.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以山西晋中市寿阳县胡家堙村为例 [J]. 建筑与文化, 2021, (02): 255-256. DOI:10.19875/j.cnki.jzywh.2021.02.085

[2]朱建华. 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分析 [J]. 戏剧之家, 2020, (23): 168-169.

[3]金新淋. 浅析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J]. 百花, 2020, (04): 36-37.

杨晓兰,陕西宝鸡人,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