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摘 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对高中学生进行人地协调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地理素养培养、新高考模式等的共同需求。在实习中基于对古田一中高一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最终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水循环》该章节为例展开进一步渗透人地和谐观念的教学设计,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水循环
1 研究背景
十三五时期以来,中国人民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加强人地协调的思想熏陶,引导年轻一代形成绿色的发展与生活方式[1]。在新高考模式的引导下,人地协调观在高考中的所占的分值比重也逐渐增大,不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更多地考验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应用[2]。而在国际背景下,《地理国际教育宪章》中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须的[3]。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人地之间的矛盾加剧,21世纪的地理学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的解决上。各国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人地协调观教育日益成熟与发展[4]。
2 调查与分析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中之重。人地协调观的教学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人地关系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在古田一中的教育实习为例,设计了《高一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寻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通过分析问卷结果以及和该校地理组教师的讨论发现,古田一中的教师对于高一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还是很重视的,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讲解有时候不够全面深入,少数基础薄弱的学生就无法很好理解;进行人地协调培养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缺少践行人地协调观的机会等。
3 教学设计
针对该校高一学生的人地协调培养现状以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中地理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教材选择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水循环》。
3.1 教材与课标分析
水循环这一节在内容上承接着前面所学的地球圈层结构以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与运动,下启关于水圈以及水圈中的运动的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标中指出,要求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使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等。
3.2 学情分析
该章节是一节比较重要的内容,水循环涉及地球上的各个圈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具备环流与水资源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对前一章节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是怎样影响全球水平衡及其意义。同时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进行教学。
3.3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人与水圈、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正确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水循环。能够结合实例,解释水循环对与各个圈层的联系和影响。学生能运用区域的观点认识水循环。描述水循环的过程。以及从区域角度掌握水循环对于调节水量与热量平衡的作用。教会学生描绘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绘图能力。
3.4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展示法国巴黎塞纳河的旅游照片以及相关的材料并提问学生:1、塞纳河流域的降水量为什么这么大?2、降水量如此之大的话,为什么塞纳河没有淹没巴黎呢? 3、多出来的水会去往哪里呢?
目的:利用塞纳河的旅游照片和历史研究材料,同时加入了相关的流行音乐,内容较新颖,引起学生兴趣与注意,同时运用问题导入法,引起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入思考。
(二)新课讲解
提问:水循环的定义是什么?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纸上跟随教师PPT讲解,依次画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教师设问,运用小组讨论法,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较好地拓展应用旧知识。最后进行小结,学生分组探究各个环节的动力来源。
目的:通过师生活动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参与感。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
水循环分类以及讲解:教师对水循环进行分类,根据水循环发生场景与规模的不同,可以划分三种类型。并结合示意图,对各种类型所包含的环节与特点进行讲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并回答,同时能够独立画出各个水循环类型包含的环节。最后运用表格归纳知识点。
目的:使学生明确水循环的环节与特点,能够正确识别水循环以及各个环节的联系,认识到人类和水循环如何相互影响。表格归纳起到一个帮助学生回顾课程内容,梳理知识体系的作用。
(三)活动环节
结合教材上活动环节内容,介绍宁夏中部地区的农田措施,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完成教材上活动环节的对应练习。教师首先介绍宁夏砂田所涉及的地球圈层,引导学生认识水循环与各圈层之间的紧密联系。再结合相关材料,总结出水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如果人类过度破坏水资源,不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最终将危害自身生存。
目的:以生活实例辅助教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强化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人地关系,教育学生人地和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四)课程总结
向学生展示“地球生态超载日”的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地球生态超载日,再向学生播放美国NASA关于水循环与水资源视频。并让学生在下节课准备好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过以及参加过哪些保护水资源的活动,谈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
目的: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学生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地协调观的积极性。
(五)课外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农田参观当地农田所铺设的地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地采用地膜而不是砂田?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地膜与砂田各自有什么特点与差异?综合地理影响因素,思考问题。
目的:在地理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锻炼学生地理思维拓展的能力。
4 总结反思
针对古田一中高一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学生在人地协调观方面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将分析结果与新课标中关于人地协调观的内容相结合,展开了本次的教学设计。
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有限以及时间较短,本次问卷存在着样本不够多、范围相对窄等问题。综上所述,期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修改不足,完善教研究成果。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任务任重道远,不光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相关部门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人地协调观,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将我国建设成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胡荣荣.深刻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J].前进,2021(01):48-50.
[2] 邬凯燕. 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 P-Jan-Feb V N . 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Geography,
1997, 96:33-39.
[4]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