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心城区都市田园场景营建策略研究

/ 4

重庆市中心城区都市田园场景营建策略研究

高银何梦雨张崴

(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重庆 401120)

摘  要:通过对重庆市中心城区绿地建设情况及都市田园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都市田园场景解析,总结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引入都市田园场景的优势与困境,进而明确都市田园场景营建策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各类绿地;构建多元场景,明确分类营建策略;鼓励多方参与,优化管理保障机制。多管齐下,保障中心城区都市田园建设的科学落地。

关键词:都市田园;场景营建;城市绿地

0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对于城市绿地景观有了更多精神上的需求,都市田园是现代城市人的田园梦,在当下成为发展趋势与热点,“农田景观”“种菜文化”在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受到众多居民的喜爱。现有的城市绿地多为交流、休憩、游赏、健身等常见功能,类型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重庆城市地形复杂,部分中心城区绿地用地条件受限,导致绿地建设质量较低,绿化效果有待提升,因此本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都市田园为切入点,结合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升中心城区绿地建设质量。

1都市田园场景解析

1.1都市田园内涵

在《释名释地》中,“田”被解释为“已耕者曰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说文解字》中,“园”的解释为“园,所以蔬果也”,指种植花草树木的区域。而在《辞海》中,“田园”一词被认为是“耕田和园地的组合,同时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认为是充满自然风光的乡村”[1]。因此本文中“都市田园”的内涵可以整合为:在城市区域内,以农作物、花草等自然风光为基底,以耕种、理园等人文景观为核心,包含自然、社会、文化等在内的景观综合体。

1.2都市田园场景内涵

在新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场景理论中,认为“场景”(scenes)由邻里、物质结构、多样性人群、活动及文化价值组合构成,不仅包括设施、场地等客观结构,还强调基于场景而获得的个体感受和体验[2]。结合都市田园内涵,可将都市田园场景的内涵整合为:基于都市田园景观设施、活动、文化等基础,参与人群所获得田园感受与体验的空间氛围。

1.3都市田园场景元素

依据都市田园场景内涵,可将都市田园场景分为5个元素:a.环境,即场地空间环境条件;b.人群,即城市居民,主要是中老年、儿童、青少年等;c.设施,即根据场地条件和需求配置的安全、农耕、景观、休憩等设施;d.活动,即场地内可发生的农业活动、游憩活动、科普教育活动、文创展览等;e.文化,即场景中所孕育的文化价值。都市田园场景通过环境、人群、设施、活动、文化这5个元素的组合,实现农业生产、风貌展示、居民交流等功能。

1.3都市田园场景价值

都市田园场景的生态价值。都市田园场景的营造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居民参与农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种植、采摘、堆肥等一系列从生产到消费到再生产的活动,完成了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

都市田园场景的经济价值。城市居民通过参与农耕活动,亲自参与到食品种植的整个过程,能够增强居民农耕体验,产出的农产品除了用于自用,余下的部分还可以用于售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4]

都市田园场景的社会价值。都市田园场景能够引导公众行为,调动居民农耕的积极性,通过特色的农耕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提供科普教育、交流活动的空间,增强城市居民与土地的联系,修复人地关系[5]

都市田园场景的文化价值。都市田园场景中蕴含着的农耕文化,寄托了居民乡愁,可满足城市居民对田园的精神需求,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实现城市居民对所处生活环境的价值认同[6]

2中心城区都市田园建设现状研究

2.1 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基础

十九大以来,重庆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公园体系,提高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目前已基本形成山青、水绿、城美的自然生态格局,城市绿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系统性仍有待完善,距离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当前中心城区绿地呈现出多种功能,如重庆金海湾滨江公园绿地,恢复和重塑了生态基础,完善了生态功能;重庆鸿恩寺公园绿地,针对性地对植物进行补植补栽,展现赏心悦目的游憩功能;“两江四岸”滨水防护绿地,同时具有游憩功能、文教功能等。整体功能逐渐丰富,但功能类型仍较为常规,景观特色突显不足。

2.2 中心城区都市田园建设基础

重庆市中心城区在建设都市田园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如大型区域绿心广阳岛内种植了大片水稻、油菜花,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南岸区美心国际楼顶“开心农场”,作为屋顶的都市田园,种植了荷花、水稻、四季豆、葡萄、丝瓜等农作物,美化了厂区环境,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两江新区礼仁公园作为“坡坎崖”型社区公园,最大高差50米,园中有约80㎡的面积专门种植了水稻,丰富了园内景观,寄托了居民乡愁;沙坪坝区清水溪步道作为街旁的都市田园,利用梯田方式,修建台地式景观挡墙,并根据季节栽植具有观赏性的农作物,既减少了洪水对植物的破坏,又在城市中增添浓厚的田园野趣。

2.3 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引入都市田园场景优势分析

(一)有助于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受山地、丘陵地形影响,重庆市中心城区的建筑密度较大,绿地服务半径存在“盲区”,绿地景观系统性不足。都市田园场景在建筑密度较大的中心城区更新中,对条件受限的场地适应性强,可优化边角地景观营建,串联起现有的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绿地分散的现状,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完善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有助于提升城市绿地指标

重庆市正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但中心城区各项绿地指标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指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引入都市田园场景可有效利用中心城区中面积狭小、场地条件受限的闲置地块,将大量零散的闲置地块转化为功能绿地,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提高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减小指标缺口,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三)有助于优化城市绿地功能

现有的城市绿地功能多是交流、休憩、游赏、健身等常见活动,缺乏灵活提供新兴活动的条件,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引入都市田园场景可以优化现有绿地功能,满足中老年人对农耕生活的需求,同时为青少年提供农耕教育活动、为青年人提供农耕体验活动,实现多元功能融合,为居民提供科学的、系统化的体验场地,减少居民活动对城市市容的破坏及生活环境的污染。

(四)有助于凸显城市绿地特色

重庆市中心城区的特殊地形造就了独特的山水特色,但快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绿地建设缺乏对自然特征的考量,现存绿地景观趋于同质化,游客体验活动、文化特色等缺乏地域特色。引入都市田园场景能够丰富绿地特色,改善现存绿地景观趋于同质化的现象,凸显山城特色农耕文化,成为城市居民“田园梦”的情感寄托。

2.4 中心城区绿地景观引入都市田园场景困境分析

(一)地块管理混乱,缺少统一规划

当前都市田园建设用地来源不一,有区域绿地、屋顶、附属绿地、街旁绿地等,管理主体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同时缺少统一规划,呈现一地一策的混乱现象,破坏城市绿地景观风貌。因此在推行都市田园建设的过程中需明确地块主体,统一规划。

(二)地块特色不显,景观风貌单一

都市田园的种植场地类型多样,受环境、服务人群等影响,各地块种植需求有所不同,种植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当前都市田园种植未结合场地特色进行种植,呈现出较为单一的田园风貌。因此在推行都市田园建设的过程中需因地制宜,提供合适的开发种植策略,挑选优势作物,明确地块利益最大化方案,做到一地一景。

(三)地块使用率低,场景活力不足

当前居民种植作物多以短期收割的蔬菜、调味料的原材料等为主,生长周期较短,地块长期处于空闲状态;园内设施配备、活动组织不足,场景活力缺乏,难以形成高效利用的都市田园场景。因此在推行都市田园建设的过程中需根据地块类型完善设施配备,组织多样活动,激活都市田园场景。

(四)管理维护较差,缺乏相关支持

当前居民的都市田园种植属于自发进行,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部分场地种植后缺乏有效管理,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现象;地块种植作物未经统一规划,居民种植技术不一,同一地块栽植作物良莠不齐,种植效果不佳,产出价值低,维护程度较差。因此在推行都市田园建设的过程中需统一规划,加强技术支持,确保管护到位。

3中心城区都市田园场景营建策略研究

3.1 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各类绿地

(一)梳理地块主体,明确地块类型

梳理城市绿地类型及其空间属性,依据其所属位置及用地性质,将各类绿地分为以下四类,并明确其管理主体。

屋顶型:主要利用大型公共建筑屋顶,通过安全性鉴定之后鼓励利用该空间进行都市田园营建,由市或区主管部门联合街道,组织社会公益团队或建筑使用者参与设计、建造及运营维护。社区\园区型:主要利用社区公园、居住区内部或企事业单位等附属绿地,由区主管部门、街道办、社区工作站等联合业委会、居民、物业管理方或员工、职工等共同参与设计、建造与运营维护。街旁型:主要利用街边公共绿地,包括闲置地块、零星用地等,由市或区主管部门联合街道、社区工作站、社会组织等发动周边居民参与设计、建造与运营维护。区域型:主要利用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等内部空间,由公园管理方发动周边居民参与设计、建造与运营维护。

(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对现状及既有规划控制的公共绿地进行服务范围分析,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基本全覆盖为目标底线,系统梳理范围内有条件的公建屋顶、附属绿地、闲置地、区域绿地等四大类型用地,合理建设都市田园,弥补绿化服务不足的区域,提升中心城区绿化指标;利用专项规划将都市田园建设纳入山城公园体系统筹规划,明确管理机制,保障都市田园建设落地。

3.2 构建多元场景,明确分类营建策略

根据不同场地类型和市民需求,将“生活游憩”“运动健身”“文化艺术”等多元场景融入都市田园空间,构建各具特色的都市田园场景,提升城市绿量的同时,满足市民日常交往、休闲游憩需求,提高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激发城市活力。

(一) 屋顶型空间构建都市田园场景

屋顶型空间主要利用大型公建顶部,这类空间环境具有可达性高但用地面积小、种植条件受限等特点;主要服务人群以楼栋的使用者为主,人群数量较少,类型较为单一。因此在这类空间中建设都市田园时,宜选择根系穿刺能力弱、养护管理难度低、易于采摘的可食用性植物,如白菜、大葱、辣椒、西红柿、豆角等。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兼具观赏性,利用花盆、花箱进行栽植,配合支架、立柱等辅助设施打造层叠错落的景观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布置多个种植单元,打造不同色彩、不同高度、不同主题的种植场景。

在场景激活方面,可设置座椅、乒乓球台等休闲活动设施,为使用人群提供休憩、交流、运动的活动空间,塑造“种植-休闲”一体化都市田园场景;开展各类共享活动,如种植经验分享会、优秀成果展示会、瓜果蔬菜共享会等系列会议活动,提升楼栋使用者的种植意愿,促进人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关系和谐,从而构建和谐、热闹、多元的屋顶型都市田园场景,实现农业种植的文化共享意义。

(二)社区、园区型用地空间建设都市田园场景

社区、园区型空间用地环境通常具有可达性好、种植条件优良、规模充足等特点;其服务人群一般为园区内生活或工作的人群,具有人际网络简单、凝聚力强等优势。针对这类空间,宜以可食用且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为主,避免种植带刺、有刺激性味道、极易引起过敏症状的作物,在住宅周边进行种植时,则应避免选择植株较高,影响住宅采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统一的农作物景观,将多个零碎空间进行串联与整合,保证景观的统一性。

在场景激活方面,可策划以作物种植为主的主题活动,如种植小课堂、社区蔬果采摘节、社区堆肥、亲子种植竞赛、种植大比拼等,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激发社区或园区的内部活力。还可结合都市田园区域举办其他文化活动,如社区露天电影节、田园派对等,丰富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

(三)街旁型空间建设都市田园场景

街旁型空间用地环境通常位于人行道旁,多数呈带状分布,具有可达性好、临街面大、人流量多等特征;服务人群包括周边居民、商铺员工及来往的行人等,部分重要路段还兼具服务游客的作用。这类空间可考虑通过种植观赏性较高的农作物来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观景型都市田园场景,其主要功能宜包括营造具有特色的城市街景、为行人体提供能够短暂休憩的设施以及拍照打卡点位等。

在场景激活方面,可考虑与各类城市活动相结合,将部分具有特色的街旁型都市田园纳入City Walk等城市探索活动的线路当中,吸引更多人群前来打卡,还可开展“最美打卡照”等系列活动,利用群众力量为街旁型都市田园进行宣传,进而提高城市吸引力与知名度。

(四)区域型空间建设都市田园场景

区域型都市田园空间用地环境条件良好,面积充足,具备良好的建设基础;服务人群类型多样,除服务周边居住、工作人群外,还承载本地及外地游客的使用需求。针对这类空间,应提前做好轮作规划,选取时令作物,做到土地不闲置。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结合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活动营造大面积、规模化的都市田园景观,形成公园内的特色景点。

在场景激活方面,可依托公园设施设置各类都市田园设施,将其打造为网红景观,吸引居民、游客打卡观赏,提升城市公园活力。可将传统农业种植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丰富市民体验,在主要景观轴线上设计个性化、艺术化、小尺度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开展插秧、收割、水稻脱粒、稻田婚礼等,也可植入花田迷宫、萌宠乐园等亲子活动设施,打造亲子活动寓教于乐的活动场所,让游客在游玩中亲近自然。

3.3 鼓励多方参与,优化管理保障机制

(一)健全组织管理,加强部门统筹协调

解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都市田园建设管理新方式。纵向上完善各级管理目标和职责分工,由市级主管部门制定建设计划,提供政策支持,由区级管理部门推动辖区内建设工作,街道、社区工作站等单位做好配合工作,包括收集征求建议,协助开展民意调查工作,组织居民参与建造与运营维护,并建立完善绩效评估体系,落实建设、运营维护方案或计划。横向上鼓励推进都市田园建设管理配套制度的落实,制定相关管理工作手册或指南,形成分工科学、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都市田园建设管理体系。

(二)培育社会组织,提供技术保障服务

充分调动群众组织、志愿者组织、民间协会等参与建设和管理,并结合现有“三师进社区”工作建立社区园艺师制度。由绿化主管部门联合市级部门共同搭建“社区园艺师”平台,有效充实都市田园管理的专业力量,在遵循都市田园建设标准下,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力量编印《都市田园绿化植物管理手册》,针对都市田园常用的植物制定管理指导方法,并免费发放给市民,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都市田园的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共建共治氛围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通过重庆日报、重庆发布等官方平台及“两微一抖一快”等自媒体平台,以建立都市田园服务微信群、抖音视频等方式,发布《了解你身边的田园》《社区迷你田园》等一批科普动画和视频,线上线下结合,普及园艺知识,组织家庭园艺评比,提升市民的园艺水平。以“山城绿化节”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每年评比一批最美都市田园,并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实施效果,营造知晓、支持、参与都市田园建设管理的浓厚氛围。

4结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更高的生态环境质量。都市田园场景营造在于将城市与田园相互融合,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创造出一个更加宜居、健康、生态和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环境,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重庆力量。


参考文献:

[1]祝晓婧.都市田园硬质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2.

[2]唐璞妮,杨红岗,淳姣.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阅读空间形象感知与建构[J].图书馆论坛,2023,43(10):88-95.

[3]孙晓宇.都市农业视角下城市社区闲置空间整合设计策略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1.

[4]高宁.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理论的规划思想与空间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2

[5]汪海蓉.都市田园社区景观构建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20.

[6]吴军.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J].社会学评论,2014,2(02):90-95.

作者简介:

高银(1992.08),女,汉族,重庆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何梦雨(1994.6),女,汉族,贵州湄潭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张崴(1993.12),男,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