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气道管理护理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6
/ 2

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气道管理护理技术探讨

方静

绵竹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200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气道管理的护理技术,评估其在提高气道通畅性和减少呼吸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气道管理的儿科呼吸内科患儿共计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新型气道管理护理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技术。比较两组在气道通畅性、呼吸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气道通畅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实验组10%,对照组25%,P<0.05),患儿及家长满意度也显著提高(实验组满意度为95%,对照组满意度为75%,P<0.05)。结论:新型气道管理护理技术在儿科呼吸内科患儿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气道通畅性,减少呼吸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建议在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气道管理中广泛采用这一技术。

关键词:儿科呼吸内科,气道管理,护理技术,气道通畅性,并发症

儿科呼吸内科疾病是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涵盖了从简单的上呼吸道感染到复杂的慢性肺疾病等一系列疾病。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儿科疾病谱的变化,儿科呼吸内科患儿的气道管理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领域。良好的气道管理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即时生命安全,还能够对其长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气道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它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气道结构的特殊性、疾病本身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并发症。此外,儿科患儿的气道管理还面临着技术设备适用性的限制和临床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挑战。因此,探索和总结适合儿科患儿的气道管理护理技术,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治疗风险,提升患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气道管理护理技术的研究,探讨和总结有效的护理策略和技术方法。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和实际护理案例,分析当前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气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希望能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为儿科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气道管理护理服务。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科呼吸内科患儿。纳入标准:年龄3-12岁,确诊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需进行气道管理。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缺陷疾病及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儿。最终,共纳入患儿120名,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1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的气道管理护理技术,包括高效湿化氧疗、雾化吸入治疗、定时体位引流、咳痰指导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护理技术,主要包括标准氧疗和雾化吸入。

1.3 观察指标

气道通畅情况:通过晨起第一次咳痰量和颜色、气道堵塞情况记录进行评估。

呼吸功能改善情况:采用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和呼吸频率变化来评价。

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如气胸、呼吸衰竭等。

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5分量表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0名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两组在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2.1气道通畅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晨起第一次咳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2.51.2g,对照组=4.81.7g;p<0.01)气道堵塞情况评估显示,观察组堵塞较轻,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比30%,P<0.05)。

2.2呼吸功能改善情况

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98.2±0.8%,对照组=95.6±1.2%;p<0.01)。呼吸频率变化方面,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观察组=22±3次/分钟,对照组=26±4次/分钟;p<0.01)。

2.3 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5%比20%,P<0.05)。主要并发症包括气胸和呼吸衰竭,观察组分别为0%和5%,对照组分别为5%和15%。

2.4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4.6±0.5,对照组=3.8±0.7;p<0.01)

表1:两组患儿气道通畅情况比较

指标

观察组 (=60n=60)

对照组 (=60n=60)

P值

咳痰量 (g)

2.5 ± 1.2

4.8 ± 1.7

<0.01

气道堵塞发生率

10%

30%

<0.05

表2:两组患儿呼吸功能改善情况

指标

观察组 (=60n=60)

对照组 (=60n=60)

P值

血氧饱和度 (%)

98.2 ± 0.8

95.6 ± 1.2

<0.01

呼吸频率 (次/分钟)

22 ± 3

26 ± 4

<0.01

结果显示,改良的气道管理护理技术在提高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气道通畅情况、改善呼吸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提升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三、结语

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气道管理护理技术在儿科呼吸内科患儿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评估了改良技术对气道通畅情况、呼吸功能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的气道管理护理技术在上述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常规护理技术,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气道通畅情况方面,观察组的咳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气道堵塞发生率较低。这表明改良的气道管理技术能有效减少气道分泌物的积聚,提高气道清洁效率,从而维持气道的畅通。这对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扩散和加重具有重要意义。在呼吸功能改善方面,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提升幅度以及呼吸频率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

这说明改良的气道管理技术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提高氧合水平,减轻呼吸负担。对于促进患儿的快速恢复和降低重症转化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气胸和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这进一步证实了改良护理技术在预防和控制呼吸系统并发症方面的有效性,能够为患儿提供更为安全的治疗和护理环境。此外,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也显示,采用改良护理技术的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不仅反映了改良技术在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儿痛苦方面的优势,也体现了家属对于护理效果和服务态度的认可和满意。

综上所述,改良的气道管理护理技术通过提高气道通畅性、改善呼吸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以及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展现出较常规护理技术更优的临床应用效果。因此,推荐在儿科呼吸内科患儿的气道管理中广泛采用该技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该技术在不同类型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护理方案,以期为儿科呼吸内科患儿提供更为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肖二平,易敏,何秀玉等.基于IMB模型的培训方案在儿科护士静脉留置针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12):156-161.DOI:10.19793/j.cnki.1006-6411.2022.36.044.

[2]冯文彬,唐玲霞,戴虹等.住院患儿超药品说明书用药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2017,26(05):79-82.

[3]熊亮,唐芙蓉,杨娟等.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0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