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小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冷圈套息肉切除术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5
/ 2

结直肠小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冷圈套息肉切除术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谢英东

东莞市大朗医院 523000

【摘要】目的:观察在结直肠小息肉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259例结直肠小息肉(6-9m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将接受冷圈套息肉切除术的101例患者归为试验组,将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158例患者列入对照组,对比组间切除效果、手术指标、并发症、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标本切除R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息肉切除时间和总操作时间相比于对照组较短;试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结直肠小息肉治疗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冷圈套息肉切除术切除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差有限,但冷圈套息肉切除术不但有助于优化手术指标,还能够临床疗效。

【关键词】冷圈套息肉切除术;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结直肠息肉是常见消化内科疾病的一种,患者会出现烂便、便血、腹痛等临床症状,腺瘤性息肉可发展成大肠癌,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因此,应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效果。现阶段,具有多种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方法,但哪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最为良好仍未具有统一定论。基于对比EMR以及CSP治疗效果的目的,选取了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诊治的259例大小为6-9m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参与研究,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为本院诊治的结直肠小息肉患者259例,其收治时间范围在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分组依据为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158例,年龄32至71岁,中位(48.36±3.54)岁,男79例,女79例,病程0.4至5年,中位(2.01±0.68)年;试验组101例,年龄33至72岁,中位(48.5±3.46)岁,男51例,女50例,病程0.6至4年,中位(2.10±0.71)年。通过对比不难发现,P>0.05,无显著差异,可比。

入选要求:患者符合结直肠小息肉诊断标准;患者息肉直径范围在6至9mm之间;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筛除要求:患者术后标本回收不成功;患者具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途退出研究。

1.2方法

对全部患者实施术前准备工作,主要含有术前检查、禁食禁水、肠道准备工作等。

对照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过内镜活检孔道将高频电圈套器置入,将息肉根部圈套起,再将圈套器收紧,选用电切和电凝模式,将息肉切除,倘若存在创面出血情况,应通过金属钛夹止血,最后将切除息肉送检。

试验组:通过冷圈套器将病灶和周边2至3毫米范围内正常组织套住,对圈套器实施收紧处理,同时朝着肠壁下压,将息肉和周边组织切除,通过内镜钳将去除息肉取出。然后,对创面边缘实施冲洗以及检查,确保无残留。

1.3观察指标

(1)切除效果是对切除后息肉残留情况进行判断,R0为显微镜下无残留、R1即显微镜下存在残留、R2为肉眼可见残留。

(2)手术指标主要对息肉直径、切除个数、切除时间、总手术时间进行记录。

(3)并发症是对是否出现出血、穿孔情况进行记录。

(4)临床疗效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复查情况等加以判断,显效的判断标准为患者烂便、腹痛、便血等症状完全消失,切口愈合良好,3至6个月复查病灶位置具有新生黏膜和上皮肉芽组织;有效为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切口愈合以及复查情况较为良好;无效则为临床症状未改善,或者是在复查过程中发现原病灶位置存在残留物。临床有效率等于显效率加上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的表示形式为(IMG_256±s),计数数据资料为[(n)%],二者分别通过t值和X2值加以核查;对于差异显著的判断而言,主要依据选取P<0.05,其也意味着拥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除效果对比

对照组标本切除R0,试验组标本切除R0。

2.2手术指标对比

根据表1可知,两组患者息肉直径以及切除个数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切除时间以及总手术时间长于试验组(P<0.05)。

表1组间手术指标观察(IMG_257±s)

组别

例数

息肉直径(mm)

切除个数(个)

切除时间(min)

总手术时间(min)

试验组

101

6.57±1.36

1.22±0.28

4.25±1.03

15.69±2.76

对照组

158

6.40±1.43

1.19±0.26

6.31±1.14

24.73±2.93

t值


0.9510

0.8788

14.7198

24.7671

P值


0.3425

0.3803

0.0000

0.0000

2.3并发症对比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7%、0.63%,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组间并发症观察[(n)%]

组别

例数

出血

穿孔

总发生

试验组

101

3(2.97)

0(0.00)

3(2.97)

对照组

158

1(0.63)

0(0.00)

1(0.63)

X2




0.9435

P值




0.3314

2.4临床疗效

根据表4可知,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7.03%,对照组为90.51%,试验组明显较高(P<0.05)。

表4组间临床疗效观察[(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试验组

101

72(71.29)

26(25.74)

3(2.97)

98(97.03)

对照组

158

106(67.09)

37(23.42)

15(9.49)

143(90.51)

X2





4.0545

P值





0.0441

3讨论

结直肠息肉为结直肠表面存在的隆起肿物,主要病因含有高脂肪膳食、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患者可无症状,可出现便血、腹痛、大便异常等表现,腺瘤性息肉可发展成结直肠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因此,应确保结直肠息肉诊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预后情况,为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现阶段,结直肠息肉具有多种治疗方法,如果息肉直径在5mm范围内,可以通过活检钳咬除加以治疗,也可以选用氩离子凝固术。对于直径超过5mm的息肉,EMR和CSP等治疗方法较为常用。EMR和CSP均具有良好的切除效果,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存在鲜明的安全性。EMR具有止血效果良好的优势,可以有效缩小血管。然而,该术式对于医护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如果存在医护人员经验匮乏等情况,出现息肉切除不彻底或者是切除过深的概率较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或者是复发率,不利于整体疗效的保障[3]。另外,由于电灼会导致灼烧组织细胞坏死,容易增加迟发性出血等情况,不利于整体治疗效果的保障。

CSP具有经济性优、手术时间短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并且息肉切除彻底,有助于复发率的降低,并且无需电灼,能够为息肉采集以及检验创设良好条件[4]。CSP操作简单,息肉切除以及整体治疗时间较短,有利于降低手术带来的消极影响。CSP能够减少对肠道内皮组织的损伤,降低应激反应,确保应激指标稳定[5-6]。除此之外,该术式创面小,切除深度至黏膜基层,能够将息肉完整切除,同时对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消极影响教较小,有助于患者恢复,可以促进整体治疗效果的提升[7]

研究可证,两组切除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切除时间以及总手术时间相比于对照组较短(P<0.05);试验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结直肠小息肉(6-9mm)治疗中,EMR和CSP切除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相差有限,然而CSP有助于手术指标的优化,还有助于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新国,乔燕,姜红香.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冷圈套息肉切除术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8):70-71.

[2]彭青,徐敏,张永等.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的治疗效果对比及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1):83-85.

[3]刘菲菲,付俊国,苏俊等.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6):90-92.

[4]汪雪琦,林杏娣,宁英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05):60-62.

[5]闫富俊.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4):61-62.

[6]李培培,王宇晴,倪永等.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9(03):360-364+374.

[7]陈晓娟.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02):15-16.

基金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50715040362 东莞市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