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5
/ 4

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

林奇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第三小学  317500

【摘要】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专门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要求学生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在“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笔者尝试在第三学段,链接课堂内外,搜集梳理适切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课堂践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并尝试运用“联合”的策略,形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基本模式,努力构建指向“语用”的阅读微课程。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 联结  阅读微课程

PISA测试,它是着眼与学生阅读素养的一项测试。我国上海学生就曾参加过此项测试,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不俗成绩背后隐含着的一些问题。上海学生在连续性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但在非连续性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39分,达到6级学生的比例仅为1.9%,低于新西兰、新加坡等7个国家。这一问题引发了我们教育界的热议,也引发了我们一线老师的思考,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低下?”非连续行文本“和阅读能力的关联又如何?如何进行指导摆脱这样的困境呢?

一、剖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现状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关于非连续文本的阅读,就第三学段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我们一线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从教师层面开看

    1、无教材可教

    纵观我们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无论记叙文、说明文,还是其他,各种文体其实都是“连续文本”。作为教学内容“非连续性文本”其实也已经出现,但是所占比例非常少,仅有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一组》、《各具特色的民居》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在2011年版的课标中才有提出明确要求,导致很少进行主动地寻找和搜集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并展开教学。

    2、无方法可依

对于这样一个如此崭新的名词“非连续性文本”,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献更是凤毛麟角。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这篇文章时,我们老师更多是将其中的三篇文章逐篇进行教学。即使能再进一步的做法,也无非就是让学生去关注一下这三篇文章分别是着重从什么角度来描写人物的。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却甚少去研究。

    (二)、从学生层面来看

    1、“新型”阅读能力欠缺

学生的阅读素养包括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在“连续性文本”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他们能获取一篇文章中的信息,并能对信息有所提炼,进行初步评价。但是,针对“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全新的文本,很多信息都是分散的,不规则的,学生对于这方面的训练很少,导致学生缺乏对多个材料进行联结思考的能力,导致相应的获取、提炼、分析信息的能力就更弱了,以致试卷中出现“非连续性文本”时,学生的得分率都相当低。

五下试卷中有一道“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让学生从三张卡(银行卡、手机充值卡、大方数码冲印卡)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其中一题:你还能从这三张卡中提取出哪些信息?

学生的完成情况如下:

提取信息情况

未提取信息

信息提取重复的

提取出一个

提取出两个及以上

百分比

24%

51%

20%

5%

由此可见,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亟待提高。

    2、生活经验储备缺乏

    “非连续性文本”是打通语文和生活的重要桥梁,它为学生的生活联系尤为紧密。“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往往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其阅读就更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但我们如今的孩子,更多的是被各种各样的课外学习班所包围,生活更多的是被父母包办,真正的生活体验真是少之又少。就如上面所提到的“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中,涉及到的一个信息“银联”,很多学生因为根本不知道“银联是什么”,当然就不会写了。

    基于以上的现状。我们看到主要是“非连续向文本”材料的缺少,教学实践的缺失,学生对于文本阅读能力的欠缺,生活经验储备的缺乏,导致我们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举步维艰。那么,如何打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道路呢?

    二、正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和价值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广告、地图等。又或是若干片段组成的、不讲究排列顺序的一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可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材料可以是文字、图表等,材料呈现的信息和观点可以互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可见,它是打通语文和生活的重要桥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阅读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其阅读的价值所在。

   (二)、找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定位

    作为有别于“连续性文本”的新兴文本形式,目前在我们的教材中鲜有出现。因此,我想更多的应该定位在课外阅读的层面上,课外进行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其阅读策略的指导和反馈,我们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和交流。

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多图表、多图文解字,看似简单概括,但它终归是一种文本,阅读教学中应凸显“语文味”。我们力求其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着眼在文本的对比、分析中,产生“联结”,有明确地培养学生思考力的向度。

三、探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策略

    (一)、搜集资料,梳理适切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

    在当今这个读图、读表时代,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必需的。那么如何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非连续性“的课外阅读篇目呢?

   1、鱼骨式搜集,寻找适切的范例

我们根据课标中第三学段学生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所需达成的目标,从多方搜集寻找各类非连续性的阅读材料,从中选择可参考的范例。

第一,Pisa阅读测试卷。在2000年Pisa阅读测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占全部阅读题量的32%,并多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如图)

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体量分布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体量分布

文本题型

占连续性文本题量%

占全部阅读题量的%

文本题型

占非连续性文本题量%

占全部阅读题量的%

记叙

21

14

曲线图

37

12

说明

36

26

一览表

29

9

描写

14

9

示意图

12

4

论证与劝说

20

13

地图

10

3

指令与训谕

10

7

表格

10

3

广告

2

1

合计

100

69

合计

100

32

第二、各地中考试卷、小学毕业卷。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考查,渐渐地走入我们的视野。

    第三、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课文插图都有可挖掘的非连续性文本。如,我们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开展延伸阅读,针对一位作家或一个主题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专题阅读。又如,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挖掘隐含的重要信息;或在插图旁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等。

    第四、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更为丰富。一是日常生活,比如看说明书、看天气预报、看广告、看火车时刻表等。二是新闻热点,如马航事件、韩国岁月号事件等。三是热议话题,如雾霾、舌尖上的中国等。

从”鱼骨式”的搜集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非连续性文本”不外乎这三种形态:纯图表类,它由单一的图或表格等文本构成的;图文结合类,它是将图片、图表等信息和文字材料有机结合,达到信息互补;多元文本类,即把多篇本身是独立的文本放在一起。它们之间可能在内容上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可能相互补充,也可能完全相悖。

2、“专题式”分类,梳理合适的内容

这么多的“非连续性文本”,也并不都适合于我们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的知识迁移、学生的兴趣爱好,最终确定适合于第三学段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篇目。我们进行第二步的梳理,分门别类:

(1)图表类

这一类的阅读,考察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它往往是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出发,关注学生如何运用知识技能应对现实的挑战,而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特定课程内容和各种复杂技巧的掌握程度。

例如:PISA阅读测试题

这是一份莫兰图书馆系统的时间表

开放时间:(从1998年2月起生效)

布斯图书馆

卡布图书馆

科布图书馆

佛克尔图书馆

格尼图书馆

星期日

1pm –5pm

关闭

2pm—5pm

关闭

2pm—5pm

星期一

11am—8pm

11am—5.30pm

1pm—8pm

11am—5.30pm

10am—5.30pm

星期二

11am—8pm

11am—8pm

10am—8pm

11am—8pm

10am—8pm

星期三

11am—8pm

11am—5pm

10am—8pm

11am—5pm

10am—8pm

星期四

11am—8pm

11am—5.30pm

10am—8pm

11am—5.30pm

10am—8pm

星期五

11am—5pm

11am—5pm

10am—8pm

11am—5pm

10am—5.30pm

星期六

10am—1pm

10am—1pm

9am—1pm

10am—1pm

9am—1pm

让学生阅读后回答佛克尔图书馆星期三什么时候关闭?那个图书馆星期五晚上还开放?该任务正是考察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话题类

话题类是以现今一些热门的事件或是热点话题为指向的,由相关的多形态的阅读资料构成的。如2012浙江省初中毕业考试语文试卷(宁波卷)“今天我们怎样阅读”,它呈现的就是关于阅读的话题,由“百家争鸣”、“相关调查”、“媒体信息”、“他山之石”这四个不同的文本组成,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虽然中考试卷上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比较深奥,但它为我们小学的阅读提供导向,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小学应该和中学接轨。我们可以选择雾霾、巴西世界杯、舌尖上的中国等等话题。

(3)专题类

专题类,它由某一个人物或是某一个主题为切入口,是多个相关信息的文本集群。如,教材中出现的“人物描写一组”、“各具特色的民居”,又如围绕萧红、蒋勋等人物,或是以童年为主题展开的。还可借助教材中专题人物单元,又如关于鲁迅先生的、毛主席的设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这种类型的文本,需要学生在更高层次整合文章信息,作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这也应该是我们学生接下来接触最为频繁的一种类别。

(4)、应用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常见的其实是生活阅读,它内含图表等综合性、应用性文本,这一类很多时候是当用文字很难描述时,用图表表示却能一目了然。如家庭旅游之前做一做旅游攻略,新买的电器说明书,坐车看公交站牌……这类的阅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生活应用能力。

以上我们梳理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都是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选取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

阅读是指向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让阅读者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践行“联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我着重通过“联结”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指导,以求达到自主阅读灵活应用的目的。“联结”是一种常用的阅读策略,类似于我们学生常用的“圈点好词、质疑问难、抒发感受”等批注方法,但此处的“联合”阅读策略,不仅仅停留于此,更是寻找“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联系,就文字与图表、图表与图表、书与书、一篇文章与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与一本书之间进行联合、对比、分析,作出具有思考力的表述。

    1、按照策略——指导学生尝试“联合”

    (1)训练速度,快速获取信息。

    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获取信息”的训练,给出一段文字,或者让学生直接读“资料袋”,引导寻找或重新发现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慢慢地加快速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这些信息在非连续性文本中可能出现在 某个图表中,或是隐藏在某段文字中,学生需要练就一双敏锐的双眼,通过信息的特征、时间、背景等基本元素,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仅是筛选辨别,还需重组和运用。这也是第三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阅读技能。

    (2)联合重构,注重加工信息。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依据学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要求学生整体把我,阅读感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到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包含了对文本的广泛全面的理解,解释文本中的信息。它更注重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联结策略一:设计情境题。比如《聊雾霾》一阅读微课。给学生三份材料,阅读交流后进入“让学生们帮助温无霾劝说爸妈”环节,这正是学生对已知的有关雾霾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进行重组后,针对父母的不同看法,提出自己的理解、判断及见解。

联结策略二:绘制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就是解释文本加工信息较有效的策略,通过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和图像,促使学生使用个人所有的联想能力,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思考力,使其快速运作,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资料的梳理与整合。还以《XXX》为例,孩子们将自己的阅读建立在归整、有序的思考下,有效(等待补充)         

(3)联结反思,关注信息评价

    联合反思,包含反思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的知识相联系,评价阅读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这一个层次,对于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循环往复的联结训练中,学生的信息评价和提炼观点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例如在“萧红阅读月”中,学生阅读了《呼兰河传》、《小学生萧红读本》以及网络等各种相关资料,每个人或独立或合作,完设计

    这一过程,联合了学生的兴趣点、学习起点、发展点,创设情境展开联想,联合各种内容进行提炼、整合、概括、迁移思考,把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浑然融为一个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一张“自由的思维网”,让学生成为快乐的思考者,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2、按照流程——实践“联合”批注

    为了让这些策略更好地实践与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摸索中慢慢形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范式,每周语文课中抽出一节课,进行专项指导。

(1)确定专题。阅读书目、新闻等都是我们确立专题的依据。一般一个专题四至八课时,涉及上述非连续性文本的各种类型。包括“二十四节气”课程,名家文学读本赏析课程、旅行课程等。

(2)选取材料。针对所确立的主题,从中搜寻适合学生阅读、有价值的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以《聊雾霾》为例,我们就从“古今雾霾史”、“雾霾的面积广、灾害之重、治理之难等几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并将其制作成《雾霾手册》便于学生进行阅读。

(3)分步指导

    以《作家笔下的人物》”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指导为例:

    主题回顾

    先利用思维导图来回顾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写法。刚学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我们认识可三个人物,他们分别又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七篇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的文章,重点阅读其中的四篇。

    阅读概览

    速度课文,然后认真填写《非连续性文本略读记录表》。然后学生汇报,老师引导,提炼出关键词,并完善思维导图

孔乙己——穷酸    翠翠——善良   

葛朗台——贪婪    周朴园——威严、世故

    精彩赏析

    从思维导图中,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一目了然。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们的性格特点?针对这个问题,小组交流,完成记录表第三项,并由小组反馈,完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享四篇文章,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读,相机出示相应句段。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人物描写的运用。

    运用迁移

    通过学习,回头快速浏览学过的七篇文章,通过比较,得出作家的写作手法。选定自己心中最为熟悉的一个人,利用思维导图列提纲。学生进行练笔交流。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课例,我们搜集大量信息整合输出,学生尝试构建阅读联合体系,高效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内化输出,产生自己的看法,最后实现自我的创意阅读,提升思考力。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中的阅读教材,可以说是思考力培养的”主材料“,它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激起思维的火花,产生思维共振。有效“联合”,真正打通了“非连续性文本”课外阅读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培养了学生思考力与学习力,让学生爱上阅读,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8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吴积兴.非连续性文本试题.语文教学通讯,2021.5/B

[4]沈大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指导.小学语文,2021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