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问题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4
/ 3

师宗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问题浅析 

刘欢

师宗县水务局    云南 师宗    655700

摘要:介绍师宗县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果,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师宗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对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师宗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对策

1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1.1地理位置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在曲靖市东南部,地处滇、桂两省(区)结合部。东与罗平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邻文山州邱北县,西南与红河州泸西县毗邻,北倚陆良县。地跨东径103°42′-104°34′、北纬24°20′-25°00′之间,县城距省会昆明178km,距市府曲靖120km,平均海拔1800-1900m,土地总面积2858 km2,,石漠化面积126265.7 hm2,水土流失面积629.8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04%。截至2021年10月,师宗县下辖3个街道,4个镇,3个乡。 2021年,师宗县户籍44.13万人,常住人口37.18万人。

1.2地形地貌 全县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递减,平均海拔1800-1900m。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菌子山,海拔2409.7m,最低点是东南部的高良乡坝泥河与南盘江交汇处,海拔737m,相对高差1672m。东南部南盘江沿岸的部分地区,受南盘江及其支流深切,形成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海拔737-1500m;中南部为剥蚀溶蚀地区,多为尖山,海拔1500-2400m,中西部为丘陵、岩溶盆地,海拔1680-2000m,西北部为浸蚀切割区,大山与小坝子相间,海拔1900-2300m。

1.3气候条件 全县有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气候特征。冬春季受大陆季风的影响,晴天偏多,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干燥。夏秋季受海洋季风的影响,阴雨偏多,光照差,气候温凉潮湿。年平均气温13.9℃,平均最高气温19.9℃,平均最低气温9.7℃。7月最热,历年平均气温19.5℃;1月最冷,历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日照1735.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04.6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年平均无霜期273天。

2 师宗县生态环境现状

2.1水土流失现状 师宗县隶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上游及其支流区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成为溪河洪水和滑坡塌陷易灾地区,严重制约着师宗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21年云南省水土保持公报表明:全县土地总面积2852 km2,微度侵蚀面积2228.1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7.96%,水土流失面积629.8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04%。其中,轻度流失372.44km2,占流失面积的59.13%;中度流失面积134.88km2,占流失面积的21.42%;强度流失面积75.71km2,占流失面积的12.02%;极强度流失面积45.51km2,占流失面积的7.23%,剧烈流失面积1.28km2,占流失面积的0.2%。我县水土流失主要是以水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较小。根据《云南省水利厅关于划分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公告》(云南省水利厅公告第49号,2017年8月30日),师宗县不属云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云南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021年云南省水利厅下达师宗县治理任务32平方公里,实际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61平方公里,减少土壤流失量57088.94吨。

2.2石漠化现状 云南省岩溶分布的县(市、区)有115个,岩溶面积10.7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7.1%。其中63个县(市)有石漠化分布,石漠化面积为2.149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5.5%[1]。2011年,师宗县被列为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35个重点实施县之一,在全县126265.7hm2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34096.2hm2,中度石漠化面积17965.3hm2,重度石漠化面积2570.4hm2,极重度石漠化面积6702.8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积50564.3hm2。自从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启动以来,2011-2015年共完成岩溶治理面积170km2。其中,完成封山育林面积5719.4hm2,人工造林面积1117公顷;完成坡改梯工程200hm2;完成建设拦砂坝3座,小水窖65个,小水池12个,引水管25km,人工种草20hm2。2016-2018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已全部完工。完成封山育林3153.26公顷,人工造林804.58公顷,森林抚育333公顷;青贮窖13000m3,;坡改梯30公顷,建排洪沟渠9.57公里,谷坊坝2座,蓄水池156口;新建田间道路18.16公里;输水管212公里。2019年-202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2.3 水环境现状

全县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乡镇水资源十分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的各类活动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各类供水工程总量不足,老化失修,师宗县农业目前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随着人类的各类活动不断增加,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大量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其中有害物质残留物,造成水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饮用水和农畜用水,加大对全县水环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我县秉持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从源头上狠抓,确保下游水质安全,加大对城乡集中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力度,明确师宗县东风水库、大堵水库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溜子田水库、小河水库、阿宜格水库等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中之重,着力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建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立,生态脆弱地区水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江河、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5%以上,逐步建立起水资源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实施水源地保护11处,森林抚育38万亩,天然林保护项目10个,库区小流域治理4.91万亩。

3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环境脆弱 我县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脆弱的生态系统满足不了人类的发展需要而导致的,由不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以及资源型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以植被破坏、资源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出路。

3.2对水土保持生态规律缺乏认识首先,群众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不够,工程建设忽视生态效应。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仍然存在有法不依,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未经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就擅自开工建设,不认真实施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经验收的水土保持方案设施就擅自投产运营,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甚至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生态建设措施单一、重建轻管,环境治理没有从源头抓起,往往是以末端措施为主,建设和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过去我们长期对生态环境的这种区域特性不重视,不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普遍推行单一经济,处处强调粮食自给,因而导致毁林开荒,毁草种粮,不仅没有发挥资源优势,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3.3  水土保持治理资金短缺,措施不配套 由于投入、技术、管理、认识等多方面因素,水土保持措施配套不完整、不健全[2]。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只抓表面形式,不注重实际治理结果的情况,只顾申请项目,却未真正把治理措施落到实处,一方面体现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费投入过少 ,未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工程治理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装备差,远远适应不了业务工作及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需要。因此,在大量的生产建设活动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水土流失的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相当艰巨。 

3.4 责权分管不明确 工程建后管护工程薄弱,有人治理,无人管护的情况时有发生,行政部门配合意识差。政出多门,归谁管理,归谁负责,这些关系都没能很好的理顺,因而造成了事实上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各项措施也就变得“综而不合”。特别是在一些已建成型产生效益的工程,工程后续管护资金缺乏,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就造成了多头管、没管好,管理散、管理乱的被动局面,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些部门缺乏配合意识,如在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是最前置的,但有的部门不按正规程序办事,没有认真把关。

3.5 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社会公众的支持 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公众的力量从来就不应忽视,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引导、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的机制尚不完善,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生态和环境投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从而制约了生态和环境投入的增长。  

4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对策

4.1 强化水土保持措施,预防发生新的水土流失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封禁育林等措施,对25度以上坡耕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25度以下坡耕地积极推行“坡改梯”,通过土地平整、建设排灌工程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坚决制止毁林开荒和破坏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巩固已有的治理成果;制止不适当开发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侵害。大力调整农牧业生产方式,在生态脆弱地区,封山禁牧,舍饲圈养,依靠大自然的力量,特别是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4.2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强化河流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水土流失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重点实施师宗县东风水库、大堵水库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溜子田水库、小河水库、阿宜格水库等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效益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物种资源安全的保护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4.3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层水土保持监管力度。资金投入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硬性指标,也是根本保障,为扩宽建设经费投入渠道,除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应扩大宣传力度,发动全民积极参与,有力出力,用项目带动投资,发放苗木,农资等,达到周边有山林,而不让山变荒山。强化基层水土保持监管力量,目前县级水土保持监管力量太过薄弱,要满足水土保持治理、预防、监管等职责,必须从机构、人员、能力培养等方面上进行充实和完善,建议自上而下强化水土保持系统,以应对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

4.4 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加强综合协调,发挥各部门的职能,是法律赋予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当前全社会广泛关注、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一个统一规划、部门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治理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按照“放管服”要求,全面加强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云南省水土保持条列》等法律法规规定,全面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落实开发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制度,行使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权、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水保“两费”征收权等权利。 

4.5加大宣传,树立新意识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认识,大力宣传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生命线。同时,利用每年的3月22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为契机,重点宣传《水土保持法》,可印发相关法律法规等宣传资料,开展一系列宣传咨询活动。把单纯索取资源和自然资源无价值观转变为自然资源有价增值观,将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养山吃山,养水吃水的新观念[3],把不适当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资源型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得到根本转变。

5 结语

我县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脆弱,以植被破坏、资源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只有通过贯彻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脱贫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效地提升了水土流失防治效率,增加了林地和耕地,优化了种植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热区经济作物种植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才是走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出路。同时,强化基层水土保持监管力量,要满足水土保持治理、预防、监管等职责,必须从机构、人员、能力培养等方面上进行充实和完善,建议自上而下强化水土保持系统,以应对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

参考文献

[1]赖兴会.云南的石漠化土地及其治理策略[J].林业调查规划.2002,27(4):49-51.

[2]王鸿飞.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2.

[3]梁必升.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浅析[J].农村生态环境保护.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