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杨浦区 200092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立交桥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地面资源效率,同时也预留出多样的桥下空间。而如何有效开发桥下空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虹口区轨道交通3号线虹口足球场站桥下空间概念设计为例,研究分析了桥下空间特点,结合桥下空间前期整合对象、定位与类型,以微更新视角尝试提出桥下空间设计策略,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轨道交通立交桥;空间优化;微更新;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近些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也持续扩大,而修建轨道交通立交桥是轨道交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几年我国新建轨道交通立交桥工程数量逐渐增多,在很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但轨道交通立交桥作为一类悬空设施,其底部预留有较多的空间资源,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立交桥下方空间被浪费,更多关注轨道交通立交桥的交通功能以及设施安全性,对轨道交通立交桥下方空间优化设计缺少有效的关注,导致轨道交通立交桥下方形成“灰色空间”,不利于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这就需要对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率。
城市微更新视角下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是指对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进行局部、小规模的改造和更新。其主要目的为:
(1)改善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环境品质,提升桥下空间环境质量。通过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合理优化设计,提升桥下功能性,丰富城市景观,让桥下美景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城市整体景观的美观度,为居民打造更优质的生活空间。
(2)提高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率,通过设置功能设施利用桥下空间。借助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利用桥下空间丰富城市各项功能,打造更美丽、更具功能性的桥下景观,让桥下环境更加美丽宜人,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1]。
(3)在桥下增设公共设施,为轨道交通立交桥周围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活动空间,促进社区活动,打造社交互动场所,强化社区凝聚力。
2.1工程概况
虹口区轨道交通3号线虹口足球场站桥下空间,轨道交通立交桥基地紧邻虹口足球场,站点与东侧的虹口足球场平台、西侧的虹口龙之梦均已通过天桥、步道连接,出站后能快速地进入周边几座重要的建筑物。同时也承担着与8号线的换乘。周边既有写字楼、商场、创意产业园,也存在着大量建设年代不同的住宅区,是虹口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圈。整体研究范围沿东江湾路和西江湾路从南向北展开,南起花园路,北至虹口游泳池,总长度约300m。轻轨站南北出入口的楼梯、广场区段为重点设计范围,全部为高架轨道下空间,宽度约25m。
2.2桥下空间设计方案
(1)像素网格墙与出入口的设置互补,隔离车行道的不良体验,并结合车站出入口楼梯栏杆的改造,突显车站出入口位置,优化车站出入口的场所体验。
(2)南侧出入口延伸楼梯平台至路口东侧靠虹口足球场区域,端部在桥下增加楼梯。近些年,上海地铁车站在大客流的情况下,通常都会在车站内增设临时导流措施,防止过度拥堵。增加一部延长的楼梯,服务足球场地块,也有应对这种临时集散型大客流的作用。在没有大客流的情况下,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原出入口的楼梯形态保留。北侧出入口也增加了空中步道与楼梯,考虑到方案的可实施性,楼梯落地位置与原出入口位置保持一致。
(3)扶手的设计结合网格墙,采用棱形金属网,固定在楼梯外侧,不影响疏散宽度,同时让整个楼梯的外立面更完整连续。
(4)取消桥下零散的非机动车停车空间,改到龙之梦与足球场的广场处,对于非机动车来说,这段路程增加的时间并不多,也无需过车行道,不会增加太多不方便,但是给城市管理和城市面貌,是非常有利的。
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作为一块“透气的自留地”,对桥下空间设计和利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反映出城市的宜居水平。同时,轨道交通立交桥工程还是要以自身的功能性为主,因此不适宜对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进行大改造,而是通过微更新的方法发挥桥下空间功能。整体来看,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优化设计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3.1提高桥下公共性、宜居性属性
很多城市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利用不合理、利用水平低、缺乏公共设施,最终体现在宜居性较低。很多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下私立商贩市场、建筑物、垃圾场、停车场,这些不规范行为必须要及时整顿。轨道交通立交桥作为大型公共工程,其下部空间也相对广阔。对此,在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优化设计中应重点突出其公共性需求,在桥下空间设立停车场、公交站、出租车待客站等,服务于民。同时还要重点考虑桥下空间的宜居性,设计时应重点考虑桥周边人居、地形、交通等各类客观因素,通过微改造将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改造成为文娱场所、休闲场所、泊车场所,也可以设置成桥下公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虽然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有限,娱乐场所或桥下公园只占用少部分,但却能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很多居民会在桥下空间喝茶、聊天、打牌、唱歌、跳舞、锻炼,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公共场所
[2]。同时,在不改变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结构的情况下,可设置健身乐园、休闲茶庄、乒乓球馆、足球场等,同样可以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3.2个性化与人性化并存
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优化设计不能简单套用其他成功案例,而是要突出本土特性,让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环境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每座城市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城市景观,因此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设计中应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其中。以设计来突出城市的特征和气质,增添与城市文化相互映射的情趣体验。如可以突出年轻人的涂鸦文化,通过桥下涂鸦不仅能够丰富桥下空间色彩,还可以彰显年轻理念,让城市空间更具活力、更具个性。涂鸦画面虽然抽象,但能与桥下花卉、绿植相映成趣,突出桥下空间的独特魅力,不再枯燥无味。在考虑个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性化设计,人性化作为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设计的本质,必须要为市民提供相应的服务[3]。如在桥下设置文化设施、景观设施、休息设施等,供市民休息和娱乐,也可以打造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民俗公园,借助桥墩等设施建立山石、流水的景色,以绘画等艺术生动表达本土文化。总之,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个性化与人性化结合的设计方案,可以为市民提供具有休憩、观光、娱乐的公共空间,更好的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
3.3整体化设计,连续性景观
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往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盲点,但同样也是城市景观意象的延伸,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设计中,要保持与轨道交通立交桥周边景观的连续性,在空间造型、植物配置、功能选择、色彩搭配、意境营造等各个方面,都要形成一个整体,避免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景观具有割裂感。很多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设计与周边景观连接十分生硬,让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景观变得突兀,不利于城市景观品质的提升。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减少混凝土给居民带来的冷漠感。因此可以对桥下设施进行外观改造,如轨道交通立交桥紧邻园林,可将桥墩设计成树桩,让仿真树桩点缀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景观,且与相邻的园林公园相连接,这样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景色与园林景色的整体性更强,提升相邻景观的协调性,做到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景观与周围景观的融合。
3.4打造艺术、生态环境
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优化设计必须要注重艺术氛围烘托,由于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光照度较低,整体色彩偏冷、偏暗淡,会给人一种压抑感和不安感。因此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设计应采用暖色调、鲜明色彩。主动细节设计的表现形式,注重小品造型的韵律,如通过彩绘、涂鸦等形式提高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意境和景观层次感。同时在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设计中,还要贯彻绿色城市发展理念,尽可能采取原生材料,如果要增设水景要注重避免水资源过多消耗,积极利用自然降水[4]。在植被选择中,应以本土植被为主,利用地上原有植被,保持城市原有风貌,选择抗污染、耐干旱、喜阴的本土植被,吸收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的汽车尾气和灰尘,让植被净化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形成具有自我净化功能的桥下生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优化设计有助于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环境更加宜居。这就需要结合现代化设计理念,从微更新视角出发,开展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设计工作,保障桥下空间设计的公共性、宜居性、个性化、人性化、艺术性、生态性、整体性,最大程度上发挥轨道交通立交桥下空间价值,提高期效空间利用率,为市民生活、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新颖,刘新宇,蒋方,等.基于微更新视角的城市立交桥下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北京天宁寺桥下空间为例[J].艺术教育, 2023(5):227-230.
[2] 郑倩.微更新视角下城市公园优化设计研究——以纪念孙中山市政公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 2021(12):65-66.
[3] 董贺轩,胡亚男.城市设计视角下微循环空间及其双适应思考——兼议"路径—场所"模型[J].城市建筑, 2018(33):626-628.
[4] 印象,仝晓晓.智慧城市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 2023(7):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