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 ——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作者:张莹 扶晓航 李茶服 黄美英 杨丽琴

单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邮编 562400

摘要: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备受国家、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受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与国际形势更趋复杂恶化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劳动力市场持续紧缩,加上供给量的上升和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及失业率不断攀升的现象。因此,迫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本文分析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9~2023届,学生就业现状,并结

合实际,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生的就业工作形势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国家经济调控的双重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亟 待处理。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人社部报道: “2023届高校毕业生近1158万人,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1]。不管是毕业生人数 还是增量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且国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劳动力 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国家经济整体下滑,人才需求量减少、劳动力供应不足、预 期减弱。就以2023年本科毕业生的现状来看接近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在家自由就业 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只有仅仅 不到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积极找工作,这其中并不排除那些正在实习 期的大学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以来就业市场劳动参与率稳步提升,失业率 3月份下降明显,总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同比、环比都是在增加。但这并不 意味着就业局势乐观,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存在,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近1158万人 创新高,招工难与就业难共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高校毕业生所学专 业和市场需求不适配,课程的开设与就业要求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整体加 快,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链层出不穷,市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云变幻、瞬息万 变。而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因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而引起的人才需求,对专业设置的调整步伐落后于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学校的供给落后于市场的需求,致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与市场 需求不相符。同时还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倾向于拥有更加稳定的工作,而在稳定性这个 特定维度上,大学毕业生对理想就业单位的选择大多数为党政机尖、事业单位、国有 企业及大型私企等,体制内更为明显,但国家每年提供的公职人员就业岗位有限,供 不应求,使得追求体制内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大大降低。

本文以贵州省兴义市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2020 —2022年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此了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兴义民 族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并针对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为助

力其他地区高校毕业生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提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情况

2020以来,国内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防 控任务是繁重艰巨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吸附就业规模最大 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并不如从前之大。通过选取贵州省兴义市兴义 民族师范学院作为调研的对象,对遇公共突发卫生事件背景下2020-2022年的兴义民 族师范学院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以2019-2022年就业质量报告为数据来源,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2023年毕业生总体规模和就业率情况进行分析。

截止2022831 日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人数总共2759 人,其中男生994人,占比31.5%;女生2160,占比68.5%。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22 届本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11个学院。其中文学与传媒学院占11.7%;艺术学院占 11.6%;教育科学学院占11.0%;物理工程技术学院占10.4%;生物与化学学院占 9.2%;经济与管理学院占8.4%;数学科学学院占8.4%;政治与历史学院占7.3%;体 育学院占7.2%;外国语学院占7.2%;信息技术学院占7.2%。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22届毕业生本科毕业去向以“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为主, 其次是“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但是占比稍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22届本科 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0.1%,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0.8%,2020届本科毕业生 就业率为81.8%,2019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1%。过上述的数据分析可知,毕 业生就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另方面,在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下一些学科毕业生的专业作用被更加弱化或者是被排除在对口就业

之外。因其所 学专业、地理位置以及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等不同因素,就业率 更显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常态化后,国家层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帮扶,多数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仍未恢复至未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前的就 业率水平。另一方面,青年劳动力人数逐年增加。在2022年,高职院校实施“百万 扩招”计划增加了青年劳动力的供给。在多方面影响的叠加下,青年劳动者的供给与 社会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最终导致就业率的下降。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面对这场来势汹汹且弥漫着未知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的 心理都是恐慌、焦虑、担忧、无助。甚至有些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内向情绪不稳定 的问题,导致一些不必要造成结果。那些部分心理素质较差、拥有的特殊经历的本科 生、因社会方面扶持的缺失等因素使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公共卫生事件,逐渐表现出过 度恐慌,甚至产生了抑郁、焦虑、强迫、失眠等症状。导致出现了强烈的应激反应, 行为开始发生变化,表现为过度关注网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过度轻视自身身心 状态,甚至出现听信他人谣言抢购物资等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 的安定[2]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根据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20-2022 年的毕业生问卷调查发现,在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选择 的工作地区的影响”的问题上,有55.25%(100/181)的本科毕业生认为影响非常消极,

39.78%(72/181)的本科毕业生认为有影响但可以克服,4.97%(1/181)认为没有影响 (见图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造成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思想消极,但仍然有少 部分毕业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就业。我国经济遭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巨大,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破产、倒闭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旅游、制造、销售、服务等 行业来说,影响更是空前[8]。而往往这些行业都是收纳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行业,这 些企业的缺失直接导致市场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大幅减少。同时,因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的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在全球迅速掀起蔓延,一些计划在国外就业的留学 生选择回国择业,国内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同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大学生居家时间增加,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使得不少大学生对其就业市场和企业的认识 和招聘不够了解,缺乏微观认知,甚至甚至出现了一些慢就业、不就业、等就业的现 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使得大学生就业的意愿更加退化,大学生的心态,也会随 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甚至出现了一些焦虑不安、早早躺平的负面心理现象。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业形势虽不容乐观,但心理疏导也 刻不容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校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特殊 的时代背景,大学生更是属于特殊群体,高校方面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定期组织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关于就业方面,帮助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 及时排解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在大学生就业方面,高校方面也要强化引导,加强就业 教育和观念引导。将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就业教 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实践等育人环节强化就业教 育引导。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 观、就业观,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主动 投身艰苦地区、重点领域等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开展基层就业卓越教师和毕业 生推荐,做好先进典型选树和系列宣讲活动。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积极营造平 等就业环境,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中不得设置违反国家规定 的有关歧视性条款和限制性条件。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用人单位与高 校毕业生及早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聘用)合同并如实履约。及时发布求职就业预 警信息,帮助毕业生防范求职风险。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联合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虚假 招聘、售卖协议、“黑职介”“培训贷”等违法违规行为。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及选择的工作地区的影响

三、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最直观地体现的是在求职方式上,大多 数用人单位的招聘,包括信息发布、笔试和面试直接由线下调整为线上,更多的就是 只通过一些简单的“电话面试”就被告知应聘失败,大学生求职想就业形势越发困难。 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在加快,新产业不断出现,市场需求变化变快。人才构造的 不平衡,造成供求矛盾加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企业用工需求萎缩,大学生就 业处境更加艰难。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国家严厉防控下,许多企业员工无法复工,对企业的运 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也直接导致许多企业减少用工需求,甚至

直接取消了原有的 招聘计划。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容纳量趋于饱和,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4万,202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1076万,两年 的时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200多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得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就业 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都是就业市场严重失衡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 就业处境就更加艰难。

(二)地域因素

人才对地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毕业生群体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 其就业的地域流动有助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的地域分布结构,有利于缩小各区域之间 的发展差距。近年来,因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经济方面更是飞速上升,我国东部地区 的“虹吸效应”显著,吸引人才集聚,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更多的毕业生选择 去往中西部地区就业,这种变化显现出国家就业政策与高校引导工作的优越性。根据

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20-2022年的毕业生问卷调查发现“您心仪的就业地区”中, 25.97%的本科毕业生认为在哪里工作都可以,有25.4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中小城 市作为未来的工作地区,有1.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偏远地区作为未来的工作地区,有 29.83%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省会城市作为未来的工作地区,有17.68%的本科毕业生选择 沿( 见 图2 )

2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地域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及就业率,综合对比来 看,尽管一线城市的就业择业机遇及工资待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的影响更大, 但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往往伴随竞争压力大,消费水平高及难以适应幸福指数下降等 情况,人们精神与心理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紧绷,因而选择二线城市就业人数同比增加,以国家新划分的一,二,三,四,五线城市以及新一线城市来看,新一线城市对人才 的需求更大,对与本科生的就业环境更加友善。较一线城市的人才有流入并定定居新 一线城市的趋向,成为目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的选择。

为此,高校要坚持就业育人理念,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来继续落实就业,进 一步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平台共建等方面的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和资源。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增加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特色选修课等课程, 并在教学任务中落地落实。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专 题讲座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 就业观,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工种职业多,各花各有各花香,每种职业存在即合理, 都有它的价值和乐趣,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就是适合自己,能够胜任的工 作。

(二)学校因素

高校相关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要脱节,大多数院校仅仅关注市场的需求与热门的 专业,忽略了市场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导致高校之间的专业同质化的问题。专业类别 是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理工科大学生就业选择大于文科大学生,专业覆盖面更为广泛。社会需求较大的热门专业大学生明显优于冷门专业大学生[5]

此外,实习实践也是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性相关的影响因素,随着实习实践的增 加,就业竞争力趋向整体上升。

(三)个人因素

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毕业之际,在择业就业上的自我定位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仍然有过高的职业期望,仍然坚持传统的职业定位,追求更加稳定的机关单位及事业 单位,怕入基层怕吃苦,在就业观上对职业要求存在福利好,高收入,离家近,工作 稳定等想法,这些观点过于影响正确、科学的择业就业观的树立,究其根本原因是缺 乏自我创新意识和突破意识,没有及时转变思维,进行多元化就业探索。近年来,随 着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多数学生就抱着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的态度,片面的认为自 己已经是自己身边附近的高素质人才,相比那些职校自己更有竞争力,但实际上在有 一计之长傍身的技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同时,在校期间那些消磨时间没有积极 与社会接轨的学生,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员工岗位的要求。 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压力让就业困难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对于未

来的忧患意识,这样的学生在未来就业的过程中会缺乏积极正确的求职心态[11]。大学 生就业竞争力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人际关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四个二 级因素,学习成绩是就业竞争力的显著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学习成 绩的提升,择业就业竞争力整体出现趋向于平稳上升。其中,专业能力在求职过程中 被高度重视,大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对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够灵活应用,扎实掌握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优势、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尽可能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品质,保证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就业竞 争力的影响是高度显著的,并且进一步对比各组的平均值表明,人际关系较好的大学

生通常就业竞争力较强。此外,乐观度、自律性、自我探索、规划意识四个方面的因 素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也具有显著影响。

四、政策战略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就业市场的稳定[6],推行西部志愿计划、支农、支教、扶 贫和选调生计划,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机会。行业企业要发挥参与教育积极性 和主动性,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保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提供就业岗位。 行业部门要建设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在毕业生与就业岗位 之间搭建一座桥梁。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大力促进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受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影响,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严重冲击,政府应当采取税收优惠、简 化审批手续、降低社保费率及提供小额无息贷款等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保证企业 正常运转的同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较小的互联网经 济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重要的经济业态,主要通过“线上”开展商业活动。同时, 互联网经济大都无需“线下”实体店面,成本投入较低,经营方式灵活,适合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期间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大力扶持。

所以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就以该在自己选定专业也开始学习转移至四开始就有 规划,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假期时间比别人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社会资源人脉,这将是 大学生毕业踏入社会的一张王炸。其次就是拥有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勇于去尝试去 不同的企业或者是不同岗位去应聘,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要眼光狭隘据以片面的认为 自己只能从事一行只能干一行。大学生毕业优先考虑的就是先解决自己的经济独立,生活独立,在解决以上两个独立之后有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再去寻找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 刘 锐 疫[J].,2022,21(13):241-243.

DOI:10.3969/j.issn.1673-5641.2022.13.112.

[2]丁闽江,胡春福.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影响研究[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2):129-140.

DOI:10.3969/j.issn.2096-8256.2020.02.016.

[3] 黎云鹏,邓洁琼.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11):104-105.

[4]张显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J].新课程研究,2021(18):29-30.

[5]尹兆华.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174-180.

DOI: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70047.

[6]莫荣.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21)[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21

[7]薛梅,崔朝霞.浅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1):0011-0014